帳號:guest(18.226.200.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劉依珍
作者(英文):Liou, Yi-Jhen
論文名稱(中文):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使用健身器材從事運動之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Exploring the Exercise Experience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 Using Fitness Equipment
指導教授(中文):楊雅如
指導教授(英文):Yang, Yea-Ru
口試委員:李玉春
李雪楨
楊雅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學號:30990201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中高齡者高齡者健身器材運動動機運動經驗
外文關鍵詞:Older AdultsMiddle-Aged PeopleFitness EquipmentExercise MotivationExercise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錄……………………………………………………………………………ⅳ
表目錄…………………………………………………………………………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定義 8
一、中高齡者及高齡者: 8
二、健身器材: 8
三、經驗: 8
四、環狀運動: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影響運動參與之因素 10
第二節 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好處 12
第三節 使用健身器材運動對身體功能的影響 15
第四節 使用健身器材的考量因素 16
第五節 小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1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2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6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與人口學資料 26
第二節 對運動的期待 30
第三節 開始運動的時機點 35
第四節 持續運動下去的原因 38
第五節 使用健身器材運動的感覺 42
第五章 討論 51
第一節 創造對運動的期待並滿足之 51
第二節 人際互動與陪伴對運動參與的重要性 53
第三節 運動時間及頻率的規劃 54
第四節 運動習慣的養成與建立 55
第五節 宣導健身器材的種類、功能與操作方式 57
第六節 專業人員指導的重要性 59
第七節 研究限制 6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3
參考文獻 65
一、 中文文獻 65
二、 英文文獻 70
附錄一:訪談大綱 72
附錄二: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使用健身器材從事運動之經驗探究之研究問卷 73
附錄三:問卷編碼簿 76
附錄四:同意人體研究證明書(YM110090E) 79
附錄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體研究暨倫理委員會參與者同意書 80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21)。內政統計通報110年第32週。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AwL3JlbGZpbGUvOTAwOS8yMzU1NTQvNTY5YWU3MjAtOGJlYi00OWVkLTgxZGEtMTFmZTM1NjFlMTk2LnBkZg%3d%3d&n=MTEw5bm056ysMzLpgLHlhafmlL%2fntbHoqIjpgJrloLFf55Sf5ZG96KGoLnBkZg%3d%3d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https://pop-proj.ndc.gov.tw/download.aspx?uid=70&pid=7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我國生命表」。https://www.moi.gov.tw/cl.aspx?n=2906
衛生福利部(2020)。109年度「銀髮健身俱樂部試辦計畫」補助申請作業須知。
行政院內政部(2019)。簡易生命表及平均餘命查詢。
教育部(2019)。體育署108年度運動I臺灣,運動現況結案報告
歐宜佩、陳信宏(2019)。由運動處方箋發展芻議談社會數位轉型。 經濟前瞻,183,89-94。
黃森芳、陳杰(2019)。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靜態心跳數做為預測死亡風險的重要指標。台灣家醫誌,29,12-22。
劉雨奇(2019)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意象和自尊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
廖芳綿、蘇鈺雯、郭嘉昇、黃清雲、魏惠娟(2019)。多元運動方案介人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長期照護雜誌,23(1),45-60。
柯姵均(2016)。銀髮體適能運動方案的介入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以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臺中市,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護組碩士在職專班。
陳信志(2016)。臺灣高齡者身體活動量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林文偉(2016)。重量訓練對銀髮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張耿介、林新龍(2015)。銀髮族體適能檢測意義與內涵之探究。屏東大學體育。(民104.12),205-220。
教育部(2015)。體育署一O四年度臺灣年長者功能性體適能現況評估研究結案報告書。
李瑞美(2015)。中年高血壓病人身體活動習慣養成之實驗性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方恰堯、何信弘、張少熙(2014)。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之探討:以芬蘭高齡者運動促進方案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8(2),137-144。
洪佳良(2013)。探討高齡者從事高強度運動之態度與器材使用經驗之研究。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碩士班。
曹平霞(2013)。銀髮族休閒養生產業發展之建議。台灣經濟論衡,10,63-105。
相子元、王冠今、陳伊蘋、鍾維軒、張立盈、戴一涵(2013)。運動促進高齡者在社區健康老化之研究-促進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體能之健身器材及處方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周心如(2011)。銀髮族鄰里公園健身器材需求研究。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曾建寧、高碧霞、羅美芳(2011)。運動規律性、高血壓、糖尿病對台灣社區老人兩年期間認知功能的影響。中山醫學雜誌,22(3),281-287。
李佳倫,鄭景峰(2010)。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2(4),79-89。
簡瑞宇、蔡文程(2009)。動機理論與運動動機相關研究之探討。福爾摩沙體育學刊,(3),30-40。
許麗蕙(2009)。優秀帕運運動員運動參與動機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
周傳久、鄭仲宏(2008)。活躍老化(公共電視「貼心芬蘭系列報導之一」)。資料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13377。
葉淑媛(2007)。乳癌病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因素分析。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蔡英美、王俊明(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李佩貞、李麗瓊(2006)。規律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利益之探討。大專體育,(83),114-119。
林佳慧、蔣尚霖.(2005)。運動-身心健康之實證療法。長庚護理,16(2),167-174。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鍾志強(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雲科大體育,(3),63-68。
尚憶薇(1999)。適當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助益。大專體育,(46),82。

二、英文文獻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22). 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 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adults/index.htm
http://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everyone/guidelines/adults.htm
WHO(2021)。「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Key facts」。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
Shiroma, E. J., Lee, I. M., Schepps, M. A., Kamada, M., & Harris, T. B. (2019).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mortality: the weekend warrior and activity bou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51(1), 35.
McMahon, S.K., Lewis,B.,Oakes,J.M.,Wyman,J.F.,Guan,W.,&Rothman,A.J. (2017).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behavior change strategies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 a factorial experiment.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51(3), 376-390.
Schreier, M. M., Bauer, U., Osterbrink, J., Niebauer, J., Iglseder, B., & Reiss, J. (2016). Fitness training for the old and frail. Zeitschrift fü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 49(2), 107-114.
Roma, M. F. B., Busse, A. L., Betoni, R. A., Melo, A. C. D., Kong, J., Santarem, J. M., & Jacob Filho, W. (2013).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aerobic exercise in elderly people concern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ability: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Einstein (Sao Paulo), 11(2), 153-157.
Wen,C.P.,Wai,J.P.M.,Tsai,M.K.,Yang,Y.C.,Cheng,T.Y.D.,Lee,M.C.,&Wu,X.(2011).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378(9798), 1244-1253.
Rasinaho,M.,Hirvensalo,M.,Leinonen,R.,Lintunen,T.,& Rantanen,T. (2007). Motives for and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mobility limitation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15(1),90-102.
Warburton, D. E., Nicol, C. W., & Bredin, S. S. (2006).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evidence. Cmaj, 174(6), 801-809.
Rejeski, W. J., & Mihalko, S. L. (2001).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56(suppl_2), 23-35.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