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21)。內政統計通報110年第32週。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AwL3JlbGZpbGUvOTAwOS8yMzU1NTQvNTY5YWU3MjAtOGJlYi00OWVkLTgxZGEtMTFmZTM1NjFlMTk2LnBkZg%3d%3d&n=MTEw5bm056ysMzLpgLHlhafmlL%2fntbHoqIjpgJrloLFf55Sf5ZG96KGoLnBkZg%3d%3d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https://pop-proj.ndc.gov.tw/download.aspx?uid=70&pid=7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我國生命表」。https://www.moi.gov.tw/cl.aspx?n=2906 衛生福利部(2020)。109年度「銀髮健身俱樂部試辦計畫」補助申請作業須知。 行政院內政部(2019)。簡易生命表及平均餘命查詢。 教育部(2019)。體育署108年度運動I臺灣,運動現況結案報告 歐宜佩、陳信宏(2019)。由運動處方箋發展芻議談社會數位轉型。 經濟前瞻,183,89-94。 黃森芳、陳杰(2019)。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靜態心跳數做為預測死亡風險的重要指標。台灣家醫誌,29,12-22。 劉雨奇(2019)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意象和自尊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 廖芳綿、蘇鈺雯、郭嘉昇、黃清雲、魏惠娟(2019)。多元運動方案介人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長期照護雜誌,23(1),45-60。 柯姵均(2016)。銀髮體適能運動方案的介入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以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臺中市,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護組碩士在職專班。 陳信志(2016)。臺灣高齡者身體活動量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林文偉(2016)。重量訓練對銀髮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張耿介、林新龍(2015)。銀髮族體適能檢測意義與內涵之探究。屏東大學體育。(民104.12),205-220。 教育部(2015)。體育署一O四年度臺灣年長者功能性體適能現況評估研究結案報告書。 李瑞美(2015)。中年高血壓病人身體活動習慣養成之實驗性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方恰堯、何信弘、張少熙(2014)。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之探討:以芬蘭高齡者運動促進方案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8(2),137-144。 洪佳良(2013)。探討高齡者從事高強度運動之態度與器材使用經驗之研究。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碩士班。 曹平霞(2013)。銀髮族休閒養生產業發展之建議。台灣經濟論衡,10,63-105。 相子元、王冠今、陳伊蘋、鍾維軒、張立盈、戴一涵(2013)。運動促進高齡者在社區健康老化之研究-促進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體能之健身器材及處方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周心如(2011)。銀髮族鄰里公園健身器材需求研究。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曾建寧、高碧霞、羅美芳(2011)。運動規律性、高血壓、糖尿病對台灣社區老人兩年期間認知功能的影響。中山醫學雜誌,22(3),281-287。 李佳倫,鄭景峰(2010)。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2(4),79-89。 簡瑞宇、蔡文程(2009)。動機理論與運動動機相關研究之探討。福爾摩沙體育學刊,(3),30-40。 許麗蕙(2009)。優秀帕運運動員運動參與動機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 周傳久、鄭仲宏(2008)。活躍老化(公共電視「貼心芬蘭系列報導之一」)。資料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13377。 葉淑媛(2007)。乳癌病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因素分析。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蔡英美、王俊明(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李佩貞、李麗瓊(2006)。規律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利益之探討。大專體育,(83),114-119。 林佳慧、蔣尚霖.(2005)。運動-身心健康之實證療法。長庚護理,16(2),167-174。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鍾志強(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雲科大體育,(3),63-68。 尚憶薇(1999)。適當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助益。大專體育,(46),82。
二、英文文獻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22). 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do adults need? 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adults/index.htm http://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everyone/guidelines/adults.htm WHO(2021)。「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Key facts」。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 Shiroma, E. J., Lee, I. M., Schepps, M. A., Kamada, M., & Harris, T. B. (2019).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mortality: the weekend warrior and activity bou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51(1), 35. McMahon, S.K., Lewis,B.,Oakes,J.M.,Wyman,J.F.,Guan,W.,&Rothman,A.J. (2017).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behavior change strategies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 a factorial experiment.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51(3), 376-390. Schreier, M. M., Bauer, U., Osterbrink, J., Niebauer, J., Iglseder, B., & Reiss, J. (2016). Fitness training for the old and frail. Zeitschrift fü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 49(2), 107-114. Roma, M. F. B., Busse, A. L., Betoni, R. A., Melo, A. C. D., Kong, J., Santarem, J. M., & Jacob Filho, W. (2013).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aerobic exercise in elderly people concern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ability: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Einstein (Sao Paulo), 11(2), 153-157. Wen,C.P.,Wai,J.P.M.,Tsai,M.K.,Yang,Y.C.,Cheng,T.Y.D.,Lee,M.C.,&Wu,X.(2011).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378(9798), 1244-1253. Rasinaho,M.,Hirvensalo,M.,Leinonen,R.,Lintunen,T.,& Rantanen,T. (2007). Motives for and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mobility limitation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15(1),90-102. Warburton, D. E., Nicol, C. W., & Bredin, S. S. (2006).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evidence. Cmaj, 174(6), 801-809. Rejeski, W. J., & Mihalko, S. L. (2001).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56(suppl_2), 2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