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5.206.16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李業興
作者(英文):Lee, Yie-Hsing
論文名稱(中文):上一堂客家人的『桌遊客』:「客家桌遊」實作之創作理念
論文名稱(英文):A Class on Hakka Board Game:Hakka Board Game and Creative Idea
指導教授(中文):羅烈師
指導教授(英文):Lo,Lieh-Shin
口試委員:邱富源
林錦玲
口試委員(英文):Chiu,Fu-Yuan
Lin,Jin-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學號:0355513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桌遊客家桌遊桌遊客蜥蜴大冒險藍色小屋
外文關鍵詞:board gameHakka board gameboard gamerLizard’s AdventureIndigo Hous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摘 要

本實作論文運用「桌遊」的方法,建構『客家的模樣』,讓一般人可以藉由遊戲了解客家人形成的過程(渡海來台後)與分辨出客家人的特性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不一樣的面貌。
運用找出與「客家」有關係的歷史、文化、生活特性,如:渡台的過程、當時社會的樣貌、宗教信仰、政治的轉變、生活的點滴去設計出其聯想關聯,試圖去描繪客家文化的模樣,詮釋客家形成的過程,讓客家人輕易學習,非客家人也能透過利用桌遊認識客家文化。利用「說明卡」去深化相關的文化內容,再找出「客家的變動」因素從政權的變動、全球貿易、族群問題、認同問題等,並運用「擲骰、區域控制」的遊戲邏輯,目前其遊戲的邏輯使用,已由筆者取得《蜥蜴大冒險桌遊》的「新型專利M516770」,利用其突破以往遊戲邏輯去建構客家內涵,先做出「客家桌遊」,並做測試得知,用玩遊戲來學習是大家都喜歡,但要能有學習成效,是需要有一些相關的思考,相關圖形的理解程度,遊戲機制的設計都是相當重要的。客家同學對自己是客家血統為榮,但真要認真學習客家文化反而是閩南同學較有學習動機。對生活周遭可見到的如客家菜四炆四炒、屋與厝的不同,藍染(施測地點的裝飾物都是藍染)、開口獅比較能意會,對於歷史議題較難體會與聯想。


關鍵字:桌遊、客家桌遊、桌遊客、蜥蜴大冒險、藍色小屋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board game to construct “the looks of Hakka” to allow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akka communities (after crossing the Strait to Taiwan) and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people in various aspects through the game.


The design of the board game is based on Hakka-related history, culture, and life aspects, such as the process of crossing the Strait, the society back then, religious beliefs, political changes, and everyday life. The board game aims to portray Hakka culture and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of Hakka communities so that Hakka people can learn easily about their own culture whereas non-Hakka people can also learn something about Hakka culture through the game. Gamers can use “Description Card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n relevant cultural contents, and find out “Hakka Change” factors from issues such as regime changes, global trade, ethnic issues, and identity issues. The board game is played through “rolling the dice and controlling the region”. The author adopts the gaming logic of Lizard’s Adventure (Utility Model Patent M516770 acquired) to create this Hakka Board Game and to build Hakka contents. After tested, it is found that people generally like to learn through playing games. Nevertheless, in order to achieve learning outcomes, a variety of items are required to be thought out such as the design of gaming mechanisms.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Hakka students are proud of their Hakka ancestry and yet Minnanese students are more motivated in learning Hakka culture. Students are more able to understand things that can be seen in their everyday life such as the four stewed and four stir-fried dishes (traditional Hakka dishes), differences between Wu and Cuo (terms for house), indigo dyeing (decorations of the testing site are all indigo-dyed objects), and Hakka open-mouthed lion, but are less able to comprehend historical issues.



Keywords: board game, Hakka board game, board gamer, Lizard’s Adventure, Indigo House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及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
第二章 研究設計 5
第一節 設計理念 5
一、桌遊與教育 5
二、《蜥蜴大冒險》桌遊是什麼? 7
三、從自然轉換人文的問題 14
第二節 桌遊客桌遊介紹 17
一、理論基礎 17
(一)原生論 17
(二)建構論 17
二、相關原則 21
三、客家元素23組對應說明: 21
四、變動元素 33
第三章 桌遊客製作與教學設計 35
第一節 圖像製作過程 35
一、說明卡圖像製作(方形卡牌) 36
二、變動卡(圓形卡牌) 42
三、遊戲代表物 45
四、遊戲圖板設計 45

第二節 教學設計 46
第四章「桌遊客」桌遊測試48
第一節 專家效果測試 48
第二節 實際效果測試 50
第三節 分析 53
第五章 結論 62
一、研究成果 62
二、未來推廣構思 63
三、建議 63
參考書目 65
附錄1 說明卡(方形卡牌)22張 67
附錄2:變動卡牌25張 89
附錄3:客家文化先備知識問卷 98
附錄4 客家文化桌遊滿意度問卷 100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甘必通,2014,《客家文化事典》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何來美,2017,《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台北:聯經。
宋秉仁,2005,〈陞官圖遊戲沿革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33: 27-78。
邱紹傑、彭宏源,2008,《台灣客家民族植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一):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第1期(臺北,11),頁1-56。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臺北,5),頁1-114。
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三):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全球客家研究》,第3期(臺北,11),頁1-110。
段馨君,2007,〈想像與建構: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客家研究》2(3):103-149。
徐惠君,2007,《新竹縣北埔鄉客家民族植物使用知識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
張正田(2010)。從族群關係勘清代台灣桃竹苗地區義民信仰區域差異—以清代苗栗堡為觀察中心。國立政治大學。
張維安,2015,《思索台灣客家研究》。台北:遠流。
許榮哲、 歐陽立中,2016,《桌遊課:原來我玩的不只是桌遊,是人生》。台北:遠流。
郭婷玉、王品涵、許雅玲等,2017,《圖解台灣史》。台中:晨星。
陳運造,2017,《苗栗文獻第五十四期苗栗植物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黃信揚,2009,〈多重認同與台灣人意識: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的一種解讀〉。《客家研究》3(2):137-164。
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1989)
楊舜云、張維安、鄭靜宜,2011,〈台灣客家文化運動中客家服飾的改良與創新〉。《客家研究》4(1):115-150。
楊蕙如,2009,《台灣客家獅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論文。
劉力君(2011)。專題式合作學習在教育桌上遊戲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師資培育學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劉大和,2013,《文化的在與不在?人文取向的文化產業視野》。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薛雲峰,2009,《台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烈師,2005,〈族群理論與臺灣客家〉。刊於《宜蘭文獻雜誌》第 71/72 期,頁38-58。
---------,(2006)。台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