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1.21.20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張琬茹
作者(英文):Chang, Wan-Ju
論文名稱(中文):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
論文名稱(英文):Self-Healing of A Teenager: A Picture Book Adapted from Ghost Slayer by Gan Yaoming
指導教授(中文):蔣淑貞
指導教授(英文):Chiang, Shu-chen
口試委員:王雅各
陳筠安
口試委員(英文):Wang, Ya-K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學號:0155518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0
中文關鍵詞:甘耀明殺鬼國族認同鄉土文學少年圖書
外文關鍵詞:Gan YaomingGhost Slayernational identitynativist literaturepicture book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改編客籍作家甘耀明第一部長篇小說《殺鬼》,縮減其文字篇幅,輔以筆者所繪之插圖,使其成為適合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九年級學生閱讀的少年圖書。甘耀明為新生代客籍小說家,其長篇小說《殺鬼》描寫二戰期間台灣少年劉興帕的成長經驗。劉興帕從客籍漢人的認同,在日本殖民政策以及皇民化教育下,逐漸轉為日本認同,直至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身為台籍日本兵的劉興帕因作者甘耀明所賦予台灣原住民之「原力」(The Force),而得以脫去政治制度認同的枷鎖,回歸族群原生的力量。
筆者創作插圖則以下列幾個原則找出描繪的圖像,代表筆者對於《殺鬼》的詮釋角度。一、鬼之圖像。《殺鬼》的主軸是國族認同的擺盪,各有不同國族認同之「鬼」代表:劉興帕-飄盪的「日本」鬼、劉金福-慈悲老鬼、吳湯興-為民族而戰的鬼王、鹿野武雄-實現武士道的鬼中佐、拉娃與尤敏-反戰的祖靈。二、象徵意義。筆者列舉文本中具有代表性之象徵:火車-現代化的力量、菊花-日本皇族、茶花-堅忍的客籍族群、螃蟹-原住民救贖之力、台灣山林與土地-涵養生命與族群扎根之處。
In this thesis, Hakka writer Gan Yaoming’s first novel Ghost Slayer is adapted into short-length form and supplemented with hand-depicted illustrations in order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students from the fifth grade to -the ninth grade to read. Ghost Slayer tells a story about the growing experience of a Taiwanese teenager, Liu Xingpa, during the period of World War II, who gradually identified himself as a Japanese under the intensified colonial imperialist policy. After the defeat of Japan in World War II,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ROC took over Taiwan. As Liu Xingpa, a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an, was given the aboriginal force (-The Force-) in Gan Yaoming’s writing, he was able to take off the shackles of identity from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ystem and regain his native ethnic force .
The illustrations in this thesis were created under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which represent the author’s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for Ghost Slayer. -They include (1) the images of "Ghost." Swinging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s the spindle of the novel Ghost Slayer, and people with different identities have their own representatives for "Ghosts": Liu Xingpa – the floating Japanese ghost, Liu Jinfu – the mercy old ghost, Wu Tangxing – the ghost king fighting for his Han identity , Kano Takeo (かのたけお) – the ghost colonel achieving Bushido, and La-Wa and Yu-Min – the anti-war aboriginal spirits. (2) the symbolic meanings. Images with symbolic meanings are depicted- : the train– stands for the forces of modernity, the chrysanthemums –for Japanese royal family, Camellia – for the stoic Hakka ethnicity, the crab –for the aboriginal power of redemption , and the local forest and land in Taiwan –stand for protective pow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cripts and illustrations, the novel Ghost Slayer is adapted into a picture book for children and youth.
摘 要 I
ABSTRACT II
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 1
第一節 客家少年圖書與繪本現況 1
第二節 少年圖書 2
第三節 甘耀明的寫作風格 4
第四節 《殺鬼》主角劉興帕的認同形成與變遷 6
第五節 《殺鬼》創作理念說明 9
一、「鬼」之圖像 9
二、象徵意義 14
第六節 教學使用的可能性 17
一、歷史教學 17
二、客語生活學校 17
三、給男孩與女孩的閱讀建議 18
四、隔代教養的意涵 20
第七節 結論 20
一、原生之力 20
二、魔魅之力 21
三、圖像之力 21
少年的自我療傷—甘耀明《殺鬼》少年圖書改編 23
參考書目 39
王珮玲,〈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第32期(1993.08)。
巴蘇亞‧博依哲努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的瓦解與重建〉,《台灣原住
民口傳文學》,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6。
中時電子報,〈9旬師尋70年前學生 再聽一次「老師好」〉,2014年9月24日。
(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924002195-260405,
2015.06.15)。
甘耀明,《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台北市:寶瓶文化,2005。
甘耀明,《殺鬼》,台北市:寶瓶文化,2009。
任大霖,《兒童小說創作論》,上海市:新華,1990。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市:遠流,1970。
吳紹微,〈台灣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偉格鄉土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台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台南:國立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坂本明,《世界軍服大圖鑑》,新北市:楓書坊文化,2015年。
林政華,《兒童少年文學》,台北市,富春文化,1991。
林良,〈論少年小說作者的心態〉《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市:天衛文化,1996。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6。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度與發展〉(台中:靜宜大學台灣
文學系碩士班,2010)。
周芬伶,〈恐怖與褻瀆〉,《聖與魔 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新
北市:INK印刻文化,2007。
周芷綺,〈成人繪本閱讀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2010)。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市:印刻,2005。
范銘如,〈另眼相看—當代台灣小說的鬼/地方〉,《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
(2006.04),頁115。
客家委員會,〈客語政策:客語生活學校--主旨〉,新北市: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1&ctNode=1727&mp=1&ps=,
2015.11.15)。
苗栗市觀光旅遊資訊,苗栗鐵道文物館,(來源http://www.mlcg.gov.tw/mlcg_
Travelnew/tour/index-1.php?m2=10&id=3,2015.05.03)。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台北市:聯合文學,2008。
高本莉,《台灣早期服飾圖錄》,台北:藍天,1995年。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建築-建築物類-中壢警察局日式宿舍群, (來源:
http://www.tyccc.gov.tw/artasset/historicalbuilding/upt.asp?p0=1192015.06.3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來源:http://khm.gov.tw/home01.aspx?ID=1,2015.04.28,
2015.05.01)。
泰雅族生態知識(來源:http://w3.spnp.gov.tw/tayal/tayal-cht.html,2015.05.17)。
許俊雅,《台灣小說‧青春讀本》,台北市:遠流出版,2006。
許義宗,《兒童文學名著賞析》,台北市:黎明,1987。
鹿憶鹿,〈洪水神話〉,《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台北
市:里仁書局,2002。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理論的取向與實踐》(台北:東華,1996)。
張子璋,〈啟蒙與成長—少年小說的永恆主題〉《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市:天衛
文化,1996。
舒懷緯,〈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
陳嫦玫,〈游移的祖國:台籍戰俘營監視員的認同形成與變遷〉,(台北:國立台
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陳惠齡,〈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台
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頁129-161。
陳瓊如,〈甘耀明—六年級第一人〉,《聯合文學》第229期(2009.09),頁38-41。
陳瓊如,〈甘耀明—六年級第一人〉(來源:http://city.udn.com/78/3597380,
2015.10.28)。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剪影,(來源:
http://www.spnp.gov.tw/Article.aspx?a=4WAAORts0ZU%3d&lang=1,
2015.06.20)。
黃美惠,〈甘耀明《殺鬼》中的台灣原住民神話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
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5)。
傅林統,〈如何發揮少年小說的教育功能〉,《師友月刊》第362期(1997.08)。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台北市:富春文化,1994。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故事館,(來源:http://www2.ylccb.gov.tw/tour/index2.asp?m1
=20&m2=137,2015.06.30)。
楊雅儒,〈諧謔的戰爭史—評甘耀明《殺鬼》的歷史/暴力書寫〉,《文訊》第292
期(2010.02),頁104-105。
楊雅惠,〈原住民的海洋神話傳說〉,《台灣海洋文學》,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
新竹生活網,DT668蒸汽老火車6/9抵新竹火車站慶祝鐵路節、新竹火車站百歲,
(來源:http://www.golife.tw/news/inside/956,2015.05.03)。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2014年。(來
源:http://city.udn.com/78/3597380,2015.10.28)。
鄭惠美,《藍衫一襲》,屏東縣:屏東縣政府,2007年。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來源: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ndex.jsp,
2015.05.15)。
戴冠民,〈族群、世代錄鬼簿—談甘耀明《殺鬼》之庶民認同混聲圖像〉,《第七
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
2010.10)。
鍾理和,《繪本菸樓》,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出版,20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