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226.12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維芝
作者(外文):Hsu, Wei-Chih.
論文名稱(中文):社區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國小中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 Instruc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s -Take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of The Third Grade in Hsinchu Countr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葉忠達
高榮禧
指導教授(外文):none, .
none, .
口試委員(中文):none, .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382016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社區資源視覺藝術教學藝術與人文國小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resourcesvisual art instructionarts and humanities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藝術統整課程模式為基礎,以行動研究的流程進行教學,將社區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中,並以研究者任教的新竹縣北埔國小三年級21位學生為實施對象,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內涵。
二、探討北埔國小所在地之社區資源。
三、設計一套以北埔國小所在地之社區資源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
四、分析北埔國小所在地之社區資源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課程施行的結果與適用性。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實地探訪搜集資料,擬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與課程設計,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為主軸,發展出三大單元,延伸出七個教學活動。
依據研究目的所得結論如下:
一、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內涵為藝術課程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結合學生、家庭、社區,透過直接探索而認同在地文化。從社區資源著手,貼近學生生活,豐富學生美感經驗,使學生懂得珍惜在地文化,進而尊重他人文化。
二、北埔國小所在地之社區資源眾多,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習俗文化、古蹟建築、特色產業等,可應用於寫生、攝影、傳統工藝體驗、欣賞藝文展演等視覺藝術課程中。
三、研究者設計了以北埔國小所在地之社區資源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以「北埔風味餐」為主題、「色香味俱全」為概念,發展出在地特「色」、名產餘「香」、建築美「味」三面向,「北埔色計師」、「北埔齒留香」、「北埔古早味」三大單元,延伸出七個教學活動。
四、本研究之課程從社區生活取材,內容多元,善用人力資源協同教學,進行社區踏查與合作學習,使學生興趣濃厚,深入了解社區文化,提升鄉土認同與自我成就,認知情意技能兼備,且北埔社區資源豐厚,適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之推廣應用。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校行政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與發展之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art with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on how to conduct teaching by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 i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uses 21 third-grade students at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as the implementation subjects.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o investigate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oriented art education.
2. To investigate the local community resources around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3. To design a series of courses that integrates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visual art instruction at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4. To analyze the outcome and applicability of integrating community resources in visual art course instruction at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This research uses document analyses and field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propos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design courses. It abides by the course objectives in the field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n Grade 1 to 9 Curriculum Guideline: “to explore and to display”, “To be aesthetic and to comprehend” and “To practice and to apply.” It is developed into three main units and extended into seven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rposes, the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oriented art education is that art courses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By combining students, their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ies together, the course aims to enrich the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to help them appreciate and cherish the local culture.
2. Beipu Elementary School has plentiful surrounding resources. The beautiful nature, human and social resources, historical sites, cultural heritages and local special industries can all be applied in teaching painting, photography, crafts and so on.
3. The researcher designs courses that integrate community resources into visual art instruction. It takes “Beipu flavor meal” as course theme and “color flavor and taste” as course concept and extends the course into three units and seven teaching activities.
4. The courses in this research are drawn from local community lives. The contents are multi-faceted. Field trips and collaboration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rough which they obtain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local culture, hometown identification and self-fulfillment. In addition, the course helps them build both their cognitive and affection skills. The bountiful local resources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visual art instruction.
Finally, this research submits suggestions to curriculum design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育的意涵 13
第二節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內涵 31
第三節 北埔國小所在地之社區資源的運用 44
第四節 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教學實施 70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分析 7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81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3
第四節 課程設計之內涵 86
第四章 教學實施過程與結果分析 93
第一節 「單元A:北埔色計師」研究結果 94
第二節 「單元B:北埔齒留香」研究結果 116
第三節 「單元C:北埔古早味」研究結果 136
第四節 綜合檢討 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2
第一節 結論 172
第二節 建議 179
參考書目 184
附錄 190
附錄一 單元A「北埔色計師」之單元教學設計 190
附錄二 單元B「北埔齒留香」之單元教學設計 197
附錄三 單元C「北埔古早味」之單元教學設計 201
附錄四 學習單 206
附錄五 學生學習心得自評表 213
附錄六 同儕互評表 216
附錄七 專家評分表 218
附錄八 教學觀察評量表 219
附錄九 教學省思日誌 220
附錄十 「色彩學學─小感動猴」彩繪創作─三甲戶外教育課程通知單 221
附錄十一 姜阿新宅鄉土踏查同意公文 222
附錄十二 「北埔色,我作主」學生學習單 223
附錄十三 「感動猴來作『客』」學生學習單與作品 224
附錄十四 「吉祥瓷貼福滿堂」學生作品 226
一、中文部分
王派仁(2002)。走出教室學更多: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臺北市:天衛文化。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映碧(2005)。從學習模式與統整課程探討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與教學的問題。美育月刊,147,36-41。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祈、趙家誌(2010)。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市:遠流。
吳思瑩(2013)。社區文化資源應用於高職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吳清明(201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筱萍、鄭月秀(2015)。藝術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以繪畫與音樂為例。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13),163-186。
呂理瑒(譯)(2015)。十二感官(原作者:A. Soesman)。臺北市:琉璃光。(原著出版年:1999)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育教學之研究。新竹市:妏晟。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理念。美育月刊,106,29-38。
呂燕卿(2000)。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綱要解說。國教世紀,190。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3(13),2-9。
李月貞、賴清標(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文教論壇,2,5-23。
李宛儒(2012)。社區文化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台中市大甲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思儀(2012)。當代國民中小學視覺藝術課程發展趨勢及課程設計。陳瓊花編。101年度臺灣第二屆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論文集。32-37。臺北市:師大。
林忠偉、林詩敏(2006)。社區營造過程中民眾培力之策略探究。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社區學習新思維。437-462。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月刊,113,71-80。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花蓮師院學報,16,135-158。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月刊,54,39-51。
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的新嘗試:社區有教室。北縣教育,44,22-26。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連瑞淇(2010)。從後現代主義論「藝術與人文」教育的價值觀。臺灣教育,665,26-35。
郭瑞榮(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藝術與人文專題,2(49)。
郭禎祥(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多元文化與社區藝術教育。藝術論壇,1,19-26。
郭靜芳、陳明和(2004)。九年一貫人權教育課程綱要之分析:以後現代教育哲學觀點為例。研習資訊,4(21),49-56。
陳廷楷(2009)。善用社區資源,增進學校效能。南投文教,28,12-19。
陳育祥、陳菀萱(2013)。串聯與共生:酷玩都市空間的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美育,195,62-69。
陳怡靜、張世良(2009)。從西方後現代主義論述我國多元文化教育。師說,213,7-11。
陳建伶、鍾政岳(2003)。藝術核心統整課程理論與實務。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
(1),112-162。
陳浙雲、余安邦(2003)。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4,33-46。
陳素琴、李本燿(2012)。社區資源運用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南屯老街為例。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3(23),107-132。
陳淑敏(2006)。公民身份與學習社群之構成:對當代社區學習的思考。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社區學習新思維。139-158。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朝平(1994)。鄉土美勞教材與教學的研究發展方向。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美勞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57。屏東市: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
陳朝平(1996)。鄉土教材在美勞課程上的地位及其研究發展方向。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99-222。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箐繡(2010)。藝術通識課程與教學發展之淺思:以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觀點與實踐為取徑。關渡通識學刊,6,1-26。
彭敏松(2006)。學校社區化與社區學習體系建構。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社區學習新思維。213-228。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63-69。
黃宏仁、林盈萱(2015)。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主題課程之研究:以社會行動取向實施為例。創思學刊,34,123-146。
黃志考(2009)。善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以水里鄉新興國小為例。南投文教,28,26-29。
黃淑馨(2005)。學校運用家長與社區資源實務探討。教師天地,134,60-63。
黃嘉勝(2004)。社區景觀藝術元素的轉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下篇)。國教輔導,1(44),50-56。
楊子恆(2004)。社會科課程的轉變與發展:論鄉土教育與社區資源的結合。國民教育,6(44),48-55。
楊培勤(2006)。淡水社區奇幻之旅:藉由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視覺藝術,9,97-126。
葉意雯(譯)(2010)。區域環境的多元參與及學習(原作者:丸善出版社 日本國)。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135,83-88。
廖靜芬(2008)。當代社區藝術教育的省思:以國小社區藝術教育為例。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4,101-110。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研究(主編)(2001)。國民小學的社區責任與可行作為研究。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臺灣教育,628,14-22。
劉佳佩(2007)。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台中縣太平市社區環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劉豐榮(2009)。現代與後現代藝術觀點對台灣藝術理論與創作研究之意涵。視覺藝術論壇,4,1-16。
蔣玉蟬(2008)。社區劇場與社區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社區學習方法。47-66。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惠觀(2005)。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以彰化縣螺青國小為例。研習資訊,1(22),88-94。
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圖書。
謝攸青(2004)。以藝術為關聯中心之統整課程:基於杜威美學與後現代藝術觀念之課程設計。屏東師院學報,21,111-150。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濤石文化。
謝靜怡(2014)。社區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竹仁國小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志雄(1999)。多元‧統整‧創新:邁向藝術教育新紀元的藝術教師。美育月刊,107,45-57。

二、英文部分
Daniel,Vesta A.H. (2003). The kwanzaa playground narrative: an anchor for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art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Art Education, 2(1), 6-33.

三、網路資料
CSWE(2007年10月14日)。台灣社區教育。2016年2月13日,取自http://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E7%A4%BE%E5%8D%80%E6%95%99%E8%82%B2
文化部。社區營造。2016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北埔旅遊服務中心。2016年3月9日,取自 http://www.beipu.org.tw/
呂燕卿(1999年12月)。國民教育階段藝術學習領域綱要之精神內涵。2016年3月5日,取自 https://goo.gl/HiAtqU
林信良(2013年5月2日)。2013_05_01_雨後高鐵站前的景色_夢幻美的美景就在家門口_新竹縣賞螢三大勝地介紹_內灣車站後內灣往關西替代道路+北埔大湖山林+大山背人文會館_螢火蟲夜拍分享_攝影分享。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goo.gl/WuD8pQ
南一。地名由來。2016年3月9日,取自http://www.nani.com.tw/nani/319db/hsinchu/hsinchu/hsinchu12_2.htm
桃米社區生態旅遊服務中心。關於桃米生態村。2016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taomi.tw/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2015年11月16日)。桃米社區工坊。2016年2月12日,取自
http://tao-mi.com.tw/index.php/environment/item/54-桃米社區工坊.html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年)。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2016年10月25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artHuman-source.php
陳碧岩(2011年6月25日)。南埔客家庄石爺祭。2016年3月9日,取自http://piyenchen.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25.html
隆源餅行(2016年7月25日)。北埔名產。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goo.gl/FCm4cc
新竹縣北埔鄉公所。2016年3月9日,取自http://www.beipu.gov.tw/beipu/index.jsp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8月8日)。北埔鄧南光故居。2016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hchcc.gov.tw/ch/06culture/cul_02_main.asp?bull_id=4163
綜合發展處(2015年2月12日)。北埔小鎮故事多 洋風圍牆「忠恕堂」修復開工。2016年3月10日,取自 http://www.hsinchu.gov.tw/zh-tw/Event/NewsDetail/49280?print=1#media[scenic]/0/
維基百科(2016年3月1日)。北埔鄉。2016年3月9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9F%94%E9%84%89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2014年)。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2016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xuexuefoundation.org.tw/index.html
蔡聰挺(2011年10月7日)。北埔百年茶鄉慶豐收週六慈天宮前登場。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goo.gl/628JP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