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0.197.7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顗文
作者(外文):CHEN, I-WEN.
論文名稱(中文):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陶藝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Learning Community on Pottery Teaching for the Sixth Grade in A Primary 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蕭銘芚
指導教授(外文):none, .
口試委員(中文):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382013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4
中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陶藝教學行動研究法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communityaction research methodpottery teach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究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陶藝課程實施的歷程和成效,及教師的省思和專業成長。以研究者任教的桃園市欣欣國小(化名)六年級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陶藝教學之意涵。
二、建構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陶藝教學之課程。
三、探討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陶藝教學課程實施過程並提出建議。
依上述研究過程發現如下:
一、
1-1、以學生為主體落實翻轉教學。
1-2、ㄇ形座位有利於討論與分享的進行,同儕相互學習製造更多成功的經驗。
1-3、「活動」、「協同學習」、「分享表達」、「美感」四元素是活化課堂教學的要素。
二、
1-1「聆聽」與「表達」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1-2、陶藝統整課程能促進「新創造力」的形成。
1-3、多元面向的統整課程能促成學童陶藝作品多元且具深度省思意涵。
三、
1-1、符應十二年國教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核心素養。
1-2、結合時事議題,陶藝的藝術創作課程更情境化與生活化。
1-3、能兼顧學生成長與發展之需求。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現場教師一些啟發,以作為未來課程發展及後續研究參考,期待我們教育能為孩子的學習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dures and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ing Method to the sixth grader pottery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for self-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in this field.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twenty five primary school sixth graders in Taoyan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y are as follows:
1. To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 of adopting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ottery teaching for the sixth graders in primary schools
2. To establish class curriculum by adopting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ing Method in pottery teaching for the sixth graders in primary schools.
3. To discuss the procedures by adopting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ottery teaching for the sixth grader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stated below:
1. To implement the student-centere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Technique.
2. A U-Shaped desk arrangement encourages discussion and ideas sharing. In addition, peer learning creates more successful learning experience among students.
3. ”Activitie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haring & Self-expre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re the four elements to activate teaching in classrooms.
4.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Oral Expression”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successful teaching strategy.
5. The pottery integration course could enforce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
6. The multi-concepts of the integration course could promote students to produce diverse and self-reflective pottery works.
7. The integration course of potter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art and humanity curriculum in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8. By integrating with the current news, it would easily apply the pottery course to our daily life.
9. The integration course of pottery is in harmony with the needs of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summary, hope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paper could draw forth the in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for teachers who are currently teaching in this field. In addition, it could also to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lass curriculums and study. Looking forward our educational methodology could assist students to create more possibilities in their learn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之理論基礎與實施現況 17
第二節 陶藝統整課程的實施方式探究 27
第三節 陶藝教學與學習共同體之關係 37
第四節 學習共同體之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5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1
第三節 課程設計之內涵 6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1
第四章 教學結果分析與檢討 95
第一節 課前學習單與問卷調查結果 95
第二節 「薰陶成性」單元研究結果 100
第三節 「陶然自得」單元研究結果 125
第四節 「世外陶園」單元研究結果 149
第五節 綜合檢討 1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1
第一節 結論 181
第二節 建議 187
參考書目 191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
方志華、丁一顧(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16(4),89-120。
王紅宇(譯)(1996)。後現代課程觀。(原作者:William E. Doll)。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3)
卯靜儒(2015)。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66(1),6-15。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2013)。翻轉教育。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芒、鄭葳(2007)。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當代教育科學,5(6),18-22。
李明麗(2009)。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改革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探析。外國中小學教育,7,50-53。
李明麗(2009)。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改革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探析。外國
中小學教育,7,50-53。
李雅婷(2003)。論藝術統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中等教育,54(1),60-71。
林曉雯(2000)。三角校正。載於劉真(主編),教育大辭書。取自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1798/。搜尋日期:2014年1月13日。
林曼麗(2003)。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91-102。
杜威(2006)。民主與教育。臺北市:網路與書。
林國凍(2009)。日本的Lesson Study如何引發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65-184。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運用。學校行政,54,73-93。
洪佳興(2015)。從學習共同體中探討運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策略。竹縣文教,45,49-55。
袁汝儀、黃海鳴(1996)。美勞教育學系的現在與未來。國民教育月刊,37(2),114-117。
康光輝(2002)。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 臺灣東華。
張祖勵(2005)。國小高年級創造思考陶藝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張家琳(2010)。從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探討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福鎮(2013)。比較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五南。
郭禎祥(1999a)。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9。
郭禎祥(1999b)。描繪新世紀教育藍圖。美育,110,1-9。
郭禎祥(2003)。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美術共和國,1,56-62。
郭禎祥(2008)。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 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教師天地,153(4),36-41。
郭禎祥、王麗雁(2010)。全球藝術化:談台灣視覺藝術發展。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8),138-148。
郭禎祥、張家琳(2012,11月)。當代藝術教育與創造力。臺灣亞洲藝術文化教育交流學會第一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
陳亞萍(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與突破。高雄市:麗文。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瓊花 (2004)。以重要概念出發的探索式統整美術設計之省思。美育,139,52-55。
陳麗華、方志華 (主編)(2013)。SLC密碼 –建構學習共同體學校藍圖。臺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葉俊顯(1997)。陶瓷向度系統之陶藝構思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251-286。
單文經(2014)。杜威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闡釋。教育研究月刊,241,122-138。
黃壬來 (2000)。台灣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的動向。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香港教育學院。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雙月刊,133,39-42。
黃永和、李佳潔(2013)。營造討論的學習環境:一個班級的教學實踐經驗。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0(2),20-64。
黃光雄(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郁倫 (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 ( 原作者:佐藤學 ) 。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 遠見天下文。
黃郁倫、鐘啟泉 (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教育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 親子天下。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歐用生(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天下。
歐用生(2012a)。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7。
歐用生(2012b)。專家導讀-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載於黃郁倫、鐘啟泉(主編)。學習的革命-從教育出發的教育改革。臺北市:親子天下。
鄭淑珍(2014)。實施合作學習以促進小學四年級學生故事體文章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葳(2012)。學習共同體-文化生態學習的理想架構。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
盧姵綺(2006)。視覺文化融入藝術鑑賞教學:以達文西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例。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54,70-77。
薛絢(譯)(2006)。民主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網路與書。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
期刊,59(1),101-140。
薛煥玉(2007)。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1),1-10。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濤石。
鍾啟泉(2011)。從課堂失範走向課堂規範—兼評《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全球教育展望,40(1),17-21。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網路資料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新北市101學年度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rges.ntpc.edu.tw/mediafile/690/news/898/2013-11/32013-11-20-14-51-42-nf1.pdf
陳培英(2015)。無論教育如何蛻變 對人的關懷始終不變。取自
http://magazine.chinatimes.com/globalviews/20150930004170-300105
教育部(2014)。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107年)。取自http://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2BB080CF6DA7B089
魚佬談教育(2014)。學習共同體:如何引導同儕討論。取自:http://blog.xuite.net/fish01020/socialstudies/193778703








二、英文書目
Alain, k.(2009). Education through Arts and Culture: A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of Art Education, 7(2), 95-107.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utzel, K. (2007). Re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reclaiming a playground: 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ud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8(3), 299-315.
Lieberman, A.&Miller, L. (2011).Learning communities:The starting point for proess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 32(4),16-20.
Michael, D. (2009). Contemporary Art and Student Learning. The International of Art Education, 48(3), 125-140.
Michael , P. (2010).Boxes and Corrals: Creativity and Art Education Revisited .The International of Art Education, 8(2) , 31-4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