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8.5.25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慧君
論文名稱(中文):美感經驗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中文):蕭銘芚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382012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低成就學習態度美感經驗
外文關鍵詞:Under-achievementLearning attitudeaesthetic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美感經驗對國小學童在學習態度改變
的成效。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小之四年級低成就學童一名。研究工具包括訪
談大綱、軼事記錄、學生回饋心得單、教師省思札記,以及各科教師回饋單等。 本研究的進行方式,係依研究對象在參與各種美感經驗活動的狀況及過程,
採開放式、隨機介入,並無特定教學課程之安排。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個案之生活常規欠佳,學習模式較為被動,且注意力也較不集中,記憶力也
較弱。
二、個案在進行美感經驗活動的過程有兩大重點表現。
(一)個案在進行美感經驗活動時,能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並能引發其好奇心。
(二)個案在進行美感經驗活動時,能展現出學習興趣。
三、美感經驗活動對個案的學習態度有顯著的影響。
(一)個案透過美感經驗活動,能激發其創造力與提升專注力。
(二)美感經驗活動的介入,有助於個案改善其學習態度。
最後,提出教學及未來研究建議,供教師、低成就學童之家長及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低成就、學習態度、美感經驗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hrough case study. The study case is an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four student. The research tools are interviews, anecdotal records, student’s feedback sheets, teacher reflective diary, and all teachers’ feedback sheets etc.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subject’s behavior at school: adopting an open randomized interventional approach without specific curriculum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Before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e case does not have good living habits, he has passive learning mode. Besides, the case’s attention cannot last for a long time, and his memory is weak, too. 2. The study case had two important performances dur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A. With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e study case improved his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he raised his curiosity towards learning.

III
B. The study case showed his interests dur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3.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study case’s learning attitude. A.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can arouse the study case’s creativity and promote his attention. B. Aesthetic experience activities can help the study case improve his learning attitude.
To sum up,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eaching and stud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for teachers,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parents, and researchers.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5 第三研 研究內容與方法……………………………………………………………………………….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低成就的意涵及相關理論……………………………………………………………….13
第二節 學習態度的意涵及相關理論……………………………………………………………25
第三節 美感經驗與教育……………………………..……………………………………………….31
第四節 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51
第二節 研究工具……………………………………………………………………………….………….55
第三節 研究設計……………………………………………………………………………….………….57
第四節 資料處理……………………………………………………………………………….………….60 第五節 美感經驗前導活動……….……………………………………………………….………….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檢討……………………………………………………………………………………73
第一節 美感經驗活動…..………………………………………………………………………………73
第二節 訪談內容………….……………………………………………………………………………..140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改善情形………………………………………………..……………………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7


參考書目…………………………………………………………………………………………………………..161 一、中文部分……………………………………………………………………………………………….161 二、英文部分………………………………………………………………………………………………..164 三、網路部分………………………………………………………………………………………………..165
附錄………………………………………………………………………………………………………………….166 附錄一 訪談大綱(初稿)…………………………………………………………………………….166 附錄二 訪談大綱(定稿)…..……………………………………………………………………….167 附錄三 學生回饋心得單……………………………………………………………………………..169 附錄四 各科老師回饋單……………………………………………………..………………………174 附錄五 家長同意書……………………………………………………………………………………..178
一、中文部分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朱光潛(1990)。談美。臺北市:國文天地。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與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佳娣(2012)國小圖畫書教學之研究—以美感經驗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明清(2009)。教育研究一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5-11。
吳裕益(198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2,161-198。
李吟(1990)。改進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技巧之團體輔導模式。彰化師大輔導學報,13,53-177。
李咏吟(1997)。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臺北市:文津。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2),1-14。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5。
林國平(1984)。杜威美學的探討(下)。國教園地,11,10-14。
林梅琴與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期刊,7(41),155-170。
花英德(2013)。美感經驗的理論與實踐—國小六年級國語科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詠善(2008)。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永崇(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之研究。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臺北市。
高健平(譯)(2010)。藝術即經驗(原作者:J.Dewey)。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80)
張春興( 1992)。現代心理學(初版6刷)。臺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錦鋆(譯)(2011)。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原作者:Herbert Read)。臺北:遠流。(原著作出版年:1984)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裡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2。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侑玫(2006)。打擊樂學習經驗對於低成就國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彥伶(2015)。用生命啟發生命:從生命故事發現美感經驗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錦惠(2005)。教學歷程中教師美感經驗之研究—Dewey美感經驗的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瓊花(1993)。藝術概論。臺北:三民。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三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等(譯)(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實務手冊。初版。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光雄主譯(2008)。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黃朝凱(2002)。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坤堂(1991)。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補救教學。研習資訊,8(5),5-9。
楊忠斌(2000)。朗格「情感教育」的美育觀之探討。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頁(153-177)。臺北:五南。
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49-68。
楊忠斌、林素卿、林筱玲(2011)。美感經驗理論的實踐語實踐──以國中公民科為例。載於陳柏璋(主編),課程美學(281-302頁)。臺北市:五南。
葉朗(1993)。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漢寶德(2003)。漢寶德談美─美育的有效途徑。明道文藝,313,4-9。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趙為娣(2013)。走出框架:繪本教學中美感經驗的述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劉文潭(譯)(1989)。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原著作:W. Tatarkiewicz)。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80)
劉曉芒(譯)(2004)。判斷力批判(原作者:I. Kant)。臺北市:聯經。
滕守堯(1987)。審美心裡描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滕守堯(譯)(2000)。藝術感覺與美育(原作者:R. A. Smith)。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蔣勳(2009)。天地有大美。臺北市:遠流。
賴育立(2011)。父母教導幼兒藝術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水南與楊坤堂(199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補救教學。成長與學習(三)。南投縣:臺灣省教育廳。
蘇宏斌(2001)。審美經濟論。載於朱立元(主編),美學(265-314頁)。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Davis, G. A.,& Rimm, S. B. (1989).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Englewood .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enzin, N. K. (1970).The Research Act in Sociology. Chicago: Aldine.
Dewey, J. (1980).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Dewey, J. (1980) .Art as experience. NY: Capricon Book.
Favre , L . R . ( 2009 ) . Kinesthetic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Moving at-risk learners to higher levels. Insights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6(1), 29-35.
Greene, M. (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Essays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Gresham, F. M., MacMillan, D. L., & Bocian, K. M. (1996). Learning disabilities, low achievement, and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More alike than different?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6), 570-581.
Mercer, C. D., & Mercer, A. R. (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5th(ed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ce-Hall.
Merrell, K.W., & Merz, J. M.(1992). Social competence of students with mild handicaps and low achiev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1(1), 125-138.
Whitmore, J. R. (1980). Giftedness, conflict and under achievement. Boston: Allyn & Baco
Wood, M. (1994). Essentials of classroom teaching: elementary language art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三、網路部分
國民教育司(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年6月12日,取
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