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子華、黃榮杰(2012)。雲端運算服務國小課程與教學之應用。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2,193-208。 王全興(2013年3月)。飛上彩雲-談教育雲在教學上的應用。新北市教育月刊,6,83-84。 王宏仁(2011年6月)。私有雲實踐術。iThome技術應用專利電子報,38。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7822。 王明輝(2007)。資訊科技與教學。台北:滄海書局。P.9-2~p.9-18。 王俊華(2009)。網路化動態評量促進不同學習動機國小六年級學童「光合作用」數位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奕勛(2013年2月)。學思教育雲打造全新學習環境。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石添勝(2011)。使用雲端技術於國小電腦教室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朱玉萍(2009)。網路化動態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在整數與數線單元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玉萍(2009)。網路化動態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在整數與數線單元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曉萍、賴明豐、趙樂豪、趙淑美(2012年2月)。雲端運算如何影響成本及其帶來的優勢。政府機關資訊通報,292。 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22715261471.pdf。 何志平(2014)。解決三大難題讓翻轉教育看見成果。12年國教全攻略,12。台北:中國時報。 何榮桂(1990)。電腦教學系統後的測驗設計。中等教育,41(2),29-34。 何榮桂(1997)。從「測驗電腦化與電腦化測驗」再看網路化測驗。測驗與輔導,144,2972-2974。 何榮桂(2005)。電腦測驗化系列研究(3/3)。臺北。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 何榮桂(2007)。量身訂做的考試或測驗。科學發展,415,61-65。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及其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忠鴻(2005)。電腦教學及診斷測驗系統之開發與研究:以國民小學資訊教育為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余淑君(2002)。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酸鹼概念改變機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妍慧(2010)。創意英語課堂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深究經典版)(第三版)。台北市。知城。 吳清山(2011年8月)。迎接「教育雲」新時代,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2。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22 吳清山(2014)。翻轉課堂名詞解釋。新北市教育月刊,2。 李春雄(2003)。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經驗分享以「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之應用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5(1),40-48.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沈旭豐(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之學習滿意及購買意願。國立東華大學並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拓璞產業研究所(2007)。掌握數位學習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台灣:拓璞產業。 周雅釧、黃志勝、施淑娟、郭伯臣(2009)。結合線上診斷評量系統之適性補救教學研究。網際網路技術學刊,10(4),419-425。 林清山(199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佩蓉(2008)。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杰炘(2006)。以能力指標結構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編製及動畫補救教學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能力指標幾何為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姿華(2010)。全世界漫步在雲端-淺談科技新知識「雲端運算」。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3.htm。 林敏芳(2005)。線上評量應用於教學上的現狀與發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8,74-85。 林惠美(2008)。桃園縣國小學童與家長對兒童英語學習態度、態度程度及投入程度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慧靜(2005)。國中數學線上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馨儀(2013)。台北市學習共同體手冊Q&A。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柯舜智(2005)。數位創世紀e世代青少兒上網安全與趨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洪瑞盈(2006)。以網路評量系統進行診斷評量以實施補救教學之研究:以整數加減法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唐璽惠(199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民峯(2011年10月)。擁抱科技、雲游學海-教育雲、未來教學與平板電腦。台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3。 取自http://web.fb.tp.edu.tw/~tispa/blog/epaper/03/page.com。 徐如宜(2011年11月)。雲端教學、城鄉童e起享資源。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5180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作者。台北:資策會。 翁維健(2007)。網路評量及補救教學系統應用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天氣的變化」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康興國(2006)。WebQuest教學對不同程度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教育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張玉山、陳思眙(2012)。站在雲端看教育-雲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期刊,63(3),171-180。 張淑姬(2012)。淺談-雲端運算時代下的教育環境。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5。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5&content_no=141。 張新仁(201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霄亭(2002)。教育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市:學富文化股份有美公司,66-92,278-289。 張霄亭等譯(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書廊。 張霄亭(2004)。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書廊。62-76。 張瀞文(2013年3月)。評量改革、價值翻轉-看見「人」而非「成績」。親子天下雜誌,43,126-130。 教育部(2011a)。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科技化評量。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推動計畫。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台北市。 教育部(2012b)。101-103年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推動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許惠美(2011)。建構一朵開放的教育雲:雲端運算應用在教育上之可能性與挑戰。2011AIT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台中,朝陽科技大學。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修訂版)。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顏慧(2012年9月5日)。微軟雲端計畫啟動3高中先試行。自由時報,頁B3。 陳世銘(2004)。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數學時間單元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佳韻(2004)。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映秀(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於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看法與實施狀況。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創新。教育研究月刊,216,29-39。 陳婉菁(2004)。以知識為主的線上診斷診斷測驗系統之研究-以國中數學領域之「整數的四則運算」為例。 陳惠貞、周念湘(2007)。網路概論。台北:碁峰資訊。 陳智華(2013,2月8日),「磨課師」線上教程 明年底推百門課。聯合報,頁A9。 陳新豐(1999)。多媒體線上適性測驗系統發展及其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新豐(2007)。臺灣學位電腦化測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217-248。 陳瀅(2010)。雲端策略。臺北:天下。 莊美玲(2013)。雲端評量暨補救教學系統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葉淑慧(2014)。資訊與科技融入國小二年級英語科教學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黃邦傑(1991)。翻譯的種類與標準。載於劉靖之(主編),翻譯工作者手冊(頁215-227)。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裡出發的改變(原著者:佐滕學)。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6)。 資策會(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 楊亨利、應鳴雄(2006)。線上測驗系統的評分機制及回饋方式對測驗成績、評分效力,測驗系統滿意度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展望期刊,8(2),1-23。 溫明正(1999)。電腦在未來教學評量上的應用。教師天地,99,54-60。 經濟部(2010)。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台北:經濟部。 詹森仁等(2007)。多媒體理論與應用。台北:學富文化,0-14。 道睿(100年10月)。善用「教育雲」,減輕孩子肩上負擔。人間福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Page.aspx?=unid=240880。 廖培瑜(2002)。企業訓練線上學習成效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熊玉珍(2007)。開放教育研究網路環境中的海外華文教學過程和模式研究。廣州:暨南大學,1-8。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台北市101學年度推動學習共同體推動成效彙整。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賓靜蓀(2013,3月)。「知道」什麼將一點都不重要。親子天下雜誌,43,122-124。 劉欣宜(2013)。學習中心的學習診斷與補救教學。教育人力與專業專刊,30(I),37-40。 劉家瑜(2011年7月)。資訊變革-雲端運算時代正式來臨。貿易雜誌,241,11-13。 樂為良(2002)。e-learning提升個人競爭力,強化企業優勢的終極學習策略。台灣:美商希爾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79-219。 潘英豪(2011)。科技教室導入雲端網路教學方法之研議。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3),81-92。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芬(2011年8月)。雲端應用無所不在。中時電子報。引自http://tw.news.yahoo.com。 蔡麗蘋(2009)。應用ZPD理論之網路評量系統對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數位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涵(2010)。具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之電腦化測驗診斷模式探討-以國小「容量」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逸寧(2011年9月)。英特爾將邁向75%虛擬化、打造私有雲成為營運策略夥伴。iThome電子報。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9661。 蕭顯勝、黃啟彥、游光昭(2006)。網路化科技素養適性測驗系統之建置。國立臺南大學理工研究學報,40(1),1-21。 謝友詩、劉湘川、郭柏臣(2006)。電腦適性測驗題目曝光率之模擬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4,59-74。 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進益(2011)。電子書包導入雲端技術之未來教學趨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5),19-32。 簡志偉(2006)。國小數學科等值分數線上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簡茂發(1991)。命題方法與試題分析。台北:國教輔導,31(1),2-13。 顏雅莉(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線上補救教學環境下學習時間概念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雅薇(2005)。電腦化空間能力測驗題庫之建置。台灣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滿莉(2002)。職業取向學生及學院取向學生之英語學習態度、動機及策略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llen, W.J.&Yen, W.M.(2001). Introduction to measurement theory(2nd ed). Montery, CA:Brooks/Cole. Barton, M.A.,&Lord,F.M.(1981). An upper asymptote for the three-parameter logistic item response model. Research Bulletin, 20-81. Princeton, NJ:Eductional Testing Service. Cappos, J., Beschastnikh, I.k., Krishnamurthy. A., & Anderson, T. (2009). The 40th Technonical Symposium of 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for Compter Science Education. Seattle:A Platform for Education Computing. Cid, E., Grañena, G., & Tragant, E. (2009). Constructing and validat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attitudes and goals survey (FLAGS). System 37, 496-513. Cloud computing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Dagnew, A. (2009). Attitude of teachers towards the use of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E-journal of All India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21(1), 1-6. Deutsch, I. (2012). Implementing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 A web-based mock examination changes attitud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8(4), 1068-1075. Ebel, R, L., & Frisbee, D.A.(1991). Essenti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ric A Bown, Nicholas J. Thomas, Lisa Y. Thomas (2014).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use response and engagement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 15(2014), 80 – 85. Ercan, T. (2010). Effectiv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38-942. Frank B. Banker, ITEM RESPONSE THEORY-Parameter Ectimation Technique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Filsecker, M., & Kerres, M. (2009). Reposition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from and Educational Assessment Perspective: A Response to Dunn & Mulvenon.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7 (16). Available online: http://pareonline.net/getvn.asp?v=17&n=16 Gömleksiz, M.N. (2010). An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n terms of several variable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 913-918. Grossman, R. (2009). The case for cloud computing. IT Professional, 11(2), 23-27. Huang, J., He, L. & Gayle, V. (2011). Educational Assessment via a Web-Based Intelligent System.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8 (5), 666-674. Jonassen, D.H.et.al. (2007).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3rd). Prentice Hall. Inc, 1992. Liu, P., & Liu, D. (2011). The New Risk Assessment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 in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Procedia Engineering, 15, 3200-3204. Lord, F. M.(1952). A Theory of Test Scores. Psychometric Monograph, No. 7. Marinagi, C., Skourlas, C., & Belsis, P. (2013). Employing Ubiquitous Computing Device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of the Future.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73, 487-494. Marriott. P. (2009).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online summative assessment on an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modul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 237-254. Masters, G.N.. (1982). A Rasch model for partial credit scoring. Psychometrika, 47, 149-174. McMillan, J. H., Venable, J. C., & Varier, D. (2013).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o Much More is Needed.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8(2). Available online: http://pareonline.net/getvn.asp?v=18&n=2 Mulvaney, J. (2011).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and the Effects is has on Middle School Aged Students.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Masters of Science Degree In Education. NIST(2011).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Retrieved January 10, 2013 from http://csrc.nist.gov/publications/nistpubs/800-145/SP800-145.pdf Of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2010).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 Retrieved January 1, 2013 http://www.ed.gov/technology/netp-2010 Paechter, M., & Maier, B. (2010). Online or face-to-face?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in e-learning.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3(4), 292-297. Pocatilu, P., Alecu, F., & Vetrici, M. (2010).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cloud Computing for E-learning Systems,1 (9), 42-51. Richard Pierce, EdD, and Jeremy Fox, PharmD(2012),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2007).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Sharples, M., McAndrew, P., Weller, M., Ferguson, R., FitzGerald, E., Hirst, T., Mor, Y., et al. (2012). Innovating Pedagogy 2012: Exploring new forms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o guide educators and policy makers. Op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Report.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open.ac.uk/blogs/innovation Sultan, N. (2010). Cloud computing for education: A new da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0, 109-116. Sultan, N. (2013).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age of cloud computing and Web 2.0: Experiencing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3.160-165. Sun, P. C., Tsai, R.J., Chen, Y.Y., & Yeh, D. (2008).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 Computer & Education, 50, 1183-1202. Terzis, V., & Economides, A.A. (2011).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accept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6), 2108-2122. Terzis, V., Moridis, C.N., & Economides, A.A. (2013). Continuance acceptance of computer based assess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user’s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62, 50-61. Thomas, D. R. (2006).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for analyz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deta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7(2), 237-246. doi:10.1177/1098214005283748 Thurlow, M., Lazarus, S. S., Albus, D., & Hodgson, J. (2010). Computer-based testing: Practices and considerations (Synthesis Report No.78).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Vinu, P. V., Sherimon, P. C. & Krishnan, R. (2011). Towards pervasive mobile learning-the vision of 21st century.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3067-3073. Voas, J., & Zhang, J. (2009). Cloud computing: New Wine or just a new bottle, “cloud computing: New wine or just a new bottle?”. IT Professional, 11(2), 15-17. Vouk, M. et al. (2009). Using VCL technology to implement distributed reconfigurable data centers and computational servic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vailable online: http://Renoir.csc.ncsu.edu/Faculty/Vouk/Papers-Public/ISJ_V19.pdf. Wang, T. H. (2010). 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Taking assessment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e-Learning effectiveness.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1157-1166. Wang, T. H. (2011). Developing Web-based assessments strategies for facilita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erform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7. 1801-1812. Weiss, D. J. (Ed.) (1980). Proceedings of the 1979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onfer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iggins, G. P.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Wright, B. D., & Douglas, G.A.(1977). Best procedure for sample-free item analysi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281-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