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30.7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杜曉芸
作者(外文):Hsiao-Yun Tu
論文名稱(中文):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運用於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學習表現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Learning Performance of the Fifth G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after Applying E-schoolbag Integrated with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System
指導教授(中文):邱富源
指導教授(外文):Fu-Yuan Ch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號:10081004
出版年(民國):102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電子書包雲端測驗補救教學國小自然科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e-schoolbagcloud examinationlearning attitudeprimary school natural sciencesremedial teach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在探討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融入國小五年級學生建立自然科「熱的傳播」學習表現之效益,並了解其相較於傳統補救教學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態度是否有差異,以及學生在接受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融入課程後,對於此補救教學系統的滿意度與學習感受。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桃園縣某國小五年級共四個班,90人為研究對象,採隨機分組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接受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與傳統老師逐題檢討的補救教學,兩種不同的補救教學方式。在教學實驗前,兩個群組的受試學生皆接受「熱的傳播成就測驗」前測及「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前測,教學實驗時間共計12節課,480分鐘。並於教學實驗結束後,兩個群組的受試學生再接受「熱的傳播成就測驗」後測、「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後測,實驗組學生並填寫「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滿意度問卷」。並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探討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後之差異。經資料分析後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熱的傳播」教學對學童之學習表現有顯著影響。
二、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對高分組與中分組學童之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動機有顯著影響。
三、實驗組學童對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之滿意度有正向且積極的看法。
Abstract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benefitsof applying e-schoolbag integrated with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system to a heat transfer curriculum designed for a 5th-grade natural science class bydetermining whether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s who received traditional remedial teaching and that of students who used the e-schoolbag teaching method. We also examined the satisfaction level and perceptions of the students toward the e-schoolbag method after this remedial teaching system was applied to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used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90 5th-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rom4 classes at a prim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the participants. Random selection was used to divide the participants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schoolbag integrated with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remedial teaching,which involvedthe teachers discussing the assigned topics sequentially. Prior to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2 groups of participants received 2 pre-tests, the heat transfer test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learning attitude questionnaire.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ver12 lessons for a total of 480 minutes. After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was completed, the 2 groups of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 same tests that had been administered prior to the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lso filled out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system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E-schoolbag integrated with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significantly affected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after it was integrated into a heat transfer curriculum designed for a5th-grade natural sciences class.
2.E-schoolbag integrated with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s of high- and medium-score students.
3.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positively and activelyperceived and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e-schoolbag integrated with the cloud examination and remedial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電子書包 11
第二節 雲端運算與補救教學在教育上的應用 21
第三節 熱的傳播教學研究 39
第四節 文獻總結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流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實驗處理與分析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輔助補救教學的建議模式 89
第二節 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對學習表現之差異分析 92
第三節 學生對自然科學習態度之差異 97
第四節 學生對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滿意度之情形 104
第五節 電子書包結合「雲端測驗與補救教學系統」學習感受問卷資料分析與討論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6
附錄 133
附錄一 熱的傳播學習成就測驗題目 133
附錄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 138
附錄三 數位學習滿意度問卷量表 140
附錄四 數位學習感受問卷 142
附錄五 專家名冊 143
附錄六 授權書 144
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
王子華、王瑋龍、王國華、黃世傑 (2004a)。遊戲化網路評量環境設計之初探GAM-WATA。TANet2004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台東縣:台東大學。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b)。 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中生網路學習之效益評估。科學教育學刊。12卷,4期。
王珀芬(201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台南大學博士論文。
石原青(2003)。小六至國三學生熱與溫度之學生概念之認知類型、層次、頻率分佈與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石添勝(2011)。使用雲端技術於國小電腦教室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朱耀明(2009)。科技發展哲學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廣策略—以Iearn泰迪熊跨國專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5),21-33。
李易陞(2010)。評量新主張-談電腦化測驗。師說,216,46頁
李遠哲(民91)。理想的網路教育之城。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啟動學習革命-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亞卓市,37-47。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何榮桂(2012)。臺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41-47。
何榮桂 (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何金鴻(2003)。國中學生熱與溫度迷思概念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清基、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清基(2011)。數位閱讀與數位學習-電子書包導入教學之政策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5,第1期,87頁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周文正(1998)。www上電腦輔助測驗系統之研製。中華民國第七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頁543-550
周倩、簡榮宏(1997)。網路評量系統之發展與研究。遠距教育,4,頁12~15
周婉玲(2011/4/5)。電子書包時代來臨了。諮商與輔導,304。
林淑鈴(民90)。電子書包—台灣學生的行動知識導師。PDA世界,3,119-122。
林秋雪(2003)。國針對小六、國中及高二學生對對流概念之認知類型、層次、頻率及熱知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岑(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玉菁(2005)。數位學習教與學歷程研究-以A高中實施之台北市教育局「電子書包」計畫為例。 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六金(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電子書包」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淑娟(2013)。動態評量與傳統補救教學效益之比較 – 以國小五年級「小數的加減」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康軒文教事業。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五下 教師手冊、學生課本、習作、電子書
陳新豐(2007)。台灣學位電腦化測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第四期223頁
陳沛瑩(2004)。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校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良基等(民91)。行政院國科會九十年度電子書包使用性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
陳德懷(民91a)。「電子書包」是不是「書包」。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啟動學習革命。台北:遠流。
陳德懷(民91b)。「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其應用,從台灣到全世界」計畫簡介。取自http://www. lt.ncu.edu.tw/intro.intro.htm。檢索日期:2002/09/16。
陳德懷(民91c)。專訪「中央大學學習科技中心」—陳主任德懷。資訊與教育雜誌,85。
陳德懷、林玉珮主編(民91)。啟動學習革命。台北:遠流。劉子鍵(民91,6 月)。高互動教室的環境建置與應用模式。發表於台北市立南湖國小,台北市教育局、國立中央大學和台北市南湖國小主辦之「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觀摩暨研討會」,台北。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教育部(民86)。資訊教育。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htm。
教育部(民9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91 年1 月15 日,取自:http://www2.edu.tw/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projects/itmasterplan.htm
許健平(民91,1 月)。未來教室學習。論文發表於曾志朗(主持人),無線與行動電腦及電子書包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中央大學主辦之「2002 學習科技研究成果發表暨研討會」研討會,台北。
許健平、王緒溢(民91)。學習無疆界—未來教室。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啟動學習革命。台北:遠流。
張玉山、陳思貽(2012)。站在雲端看教學—雲端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63,第3期,170-180。
郭為藩(1990)。特殊教育名詞彙編(第四版)。台北市:心理。
康軒版國小第六冊自然科電子書
智勝國際公司線上測驗系統
曾淑真(2006)。「溫度與熱」數位學習內容的發展與其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生概念改變之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瓊玉(2013)。國小數學「多邊形」單元適性動態評量補救教學系統之效益。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85,94-102。
黃嬿樺(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新仁(2001)。 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 。教育學刊,17,85-106。
張雅雪(2013)。以學生試題結構為基礎的電腦化動態評量系統之成效評估-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花秀(2004)。以歷史對話幫助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的概念。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自然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慧梅、施俊宇(2002)。電子書包與其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8頁
劉子鍵、王緒溢、梁仁楷(民91)。當電子書包進入教室:高互動學習環境之系統建置與應用模式。教育研究月刊,99,110-119。
蔡旻軒(2011)。Netbook應用在電子書閱讀之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466-482。
黎加厚(2011)。電子書包的遐想。【The Dream of “Digital Schoolbag”】遠程教育雜誌,29,111-111
潘英豪(2011)。科技教室導入雲端網路教學方法之研議。生活科技教育,44,第3期,80-94。
鄭鴻彬(2006)。 好書介紹--打造TOP 1 線上學習方案。刊於游於藝雙月刊,42 。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number42/42-5-1.asp?version=42
賴升慧(2006)。以數位學習輔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概念的成效研究。國立新竹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顏雅莉(2005)。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線上補救教學環境下學習時間概念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陳中(2011)。數位化,都準備好了嗎? 師友月刊,24-26。
羅雅萱、袁世珮譯(2002),Roger C. Schank著。打造TOP 1 線上學習方案。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西文書目:
Adewunmi, B.(2011).AppleiCloud: A beginner’sguide. Retrieved April 3, 2012, from http://www.guard.co.uk/technology/2011/jun/06/cloud-computing-apple
Chang B, Cheng NH, Deng YC and Chan TW, 2007, “Environmental Design for aStructured Network Learning Society,”Computers & Education, 48, 234-249.
G-J Hwang , P-H Wu , H-R Ke (2011). 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57,2272-2280
G-J Hwang, H-F Chang . A formative assessment-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56,1023-1031
H-C Chu , G-J Hwang , C-C Tsai , Judy C.R. Tseng . A two-tier tes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location-aware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2010) 1618–1627
John Poulton (2001). Web Based Testing with Active Server Pages. North EastWales Institution Wales, UK.
Mark, D.R.,”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erizwd tests: implications for testing of advances in multimedia,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AEDS Journal(19:2-3),1997,pp.81-108.
Noll, V.H., Scannell, D.P., & Craig, R.C.(198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C Sun , R-J. Tsai, G-F, Y-Y Chen ,D-Yeh .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0 (2008) 1183–1202
Sharples, M. (2000).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4, 177-193.
Sanchis, R. R. (2001). Using web forms for online assessmen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Education, 35(2), 105 - 113.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