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85.13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婉琪
論文名稱(中文):國小二年級學生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感恩」為主題
指導教授(中文):陳美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號:100810002
出版年(民國):102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品格教育行動研究感恩
外文關鍵詞:character educationaction researchgratitud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二年級學生實施以「感恩」為主題之品格教育行動研究,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以任教班級之2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十週的品格教育課程。本研究以品格核心價值「感恩」為主題,感恩對象為身旁的人,選擇故事與生活事件為教材,運用六E教學策略,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量化及質性資料的蒐集,進行教學的省思及修正,以探究學生在實施以「感恩」為主題之品格教育課程的歷程與成效,及老師在行動研究中的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
壹、品格教育的實施歷程方面
一、班級經營的融入有助於「感恩」品格核心的落實並營造良好班級氛圍
二、運用六E教學策略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對於國小低年級學生在「感恩」品格核心是具有可行性的
貳、品格教育的實施成效方面
一、認知層面--品格教育課程可增進學生理解「感恩」品格核心內涵
二、情意層面--感恩課程建立學生感恩心,唯對於逆境感恩較不足,應提高其感恩廣度與密度
三、行為層面--品格教育課程可促進學生在「感恩」品格表現之進步
四、學生與家長給予正向的回饋
参、研究者的省思和成長方面:行動研究歷程能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欲進行感恩主題品格教育課程之教育主管機關、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 education focusing on ‘Gratitude’ for elementary second-grade stu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research aims,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twenty seven students was conducted for ten weeks.This study was focused on ‘Gratitude’ which included appreciating people around, choosing story and daily life events as teaching material, and using six E teaching strategy, to observe, interview and analyz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hrough this research proc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focusing on ‘Gratitude’ , teachers were able to modify and ponder on their teaching method.

This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below:

1. In terms of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focusing on ‘Gratitude’
1.1 Class management helps in focusing on‘Gratitude’ and creating cordial class
atmosphere.
1.2 Use six E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character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first-grade and second-grade students is feasible.
2.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conduc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2.1 Perception persp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re
value of ‘Gratitude.’
2.2 Emotion perspective-Gratitude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to appreciate more. However, the gratitude becomes less when students in adverse circumstances. It is needed to increase the extent and density of gratitude.
2.3 Action persp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encourages students’ gratitude behavior.
2.4 Positive feedbacks are received from students and parents.
3. The introsp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researcher
This action research improves teachers’ profess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 education focusing on ‘Gratitude.’


Key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gratitud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品格教育的意涵及其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感恩的意涵及其相關理論 27
第三節 感恩與品格教育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情境 49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工具 52
第三節 品格課程之設計 55
第四節 資料分析 63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品格教育的實施歷程 69
第二節 實施品格教育的成效分析 104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41
壹、中文部份 141
貳、西文部份 146
附錄 149
附錄一 給家長的一封信 149
附錄二 教學活動設計 150
附錄三 活動學習單 163
附錄四 上課教學記錄表 174
附錄五 軼事記錄表 175
附錄六 省思札記記錄表 176
附錄七 學生訪談大綱 177
附錄八 學生回饋單 178
附錄九 家長回饋單 180
附錄十 學生自我評估表 181
附錄十一 學生活動學習單學習心得摘要表 182

壹、中文部份
千代文教基金會(2003年9月26日)。臺灣父母的企盼。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mcef.url.tw/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
方志華(2009)。運用關懷關係課程培養品德力。學生輔導季刊,107(2)。35-47。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市:學富。
王巧涵(2011)。青少年感恩與心理健康、利社會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王金國(2011)。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淑鸎(2012)。感恩取向的品德教育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感恩態度、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
王嘉倫(2011)。澎湖縣國民小學班級實施品德教育行動研究--以合作與感恩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朱美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合譯) (2008)。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原作者:Nodding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原著出版年:2002)
何琦瑜(2004)。品格,大不如前。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主編)。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22-29頁)。臺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2007)。教與罰的掙扎,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82-87。
吳和堂(2011)。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 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吳清基 (2007)。台北優質有禮的品格教育。載於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市: 千代文教基金會。
李坦闊(2012)。國小學生感恩、社會支持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宜靜(2011)。國小學生的感恩傾向及其與個人資源之關聯(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高雄市。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琪明(2004a)。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台灣教育,625,30-38。
李琪明(2004b)。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設計。高雄:麗文。
李新民、陳密桃(2009) 。大學生感恩學習介入方案成效分析:拓延建構理論假設的考驗。課程與教學季刊,12(2),107-134。
沈六(2004)。論道德教育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主編),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14-21頁)。臺北:天下雜誌。
林志哲(2010)。大學生感恩特質及其與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志哲(2011)。從「感恩」出發--尋找向上提升的力量。教育研究學報,45(1),1-23。
林沛玲(2008)。以聖經為基礎之感恩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台中。
林京玉(2010)。國民中學實施感恩課程之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花蓮縣。
林莉芳(2006)。感恩經驗與目標設定對幸福感效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社區有品(2009)。有品介紹。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tc.moe.gov.tw/yointro.aspx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年9月26日)。少子化八成教師憂被裁或調校。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kingcar.org.tw/newsDetail.php?id=54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年10月9日)。臺灣社會現況問卷調查結果公開。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cepatw/article?mid=415&prev=- 1&next=413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年2月5日)。『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 現階段「立即推動」的「具體實施方案」。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cepatw/article?mid=60&prev=126&l=f&fid=12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12年4月19日)。社會風氣與扭曲的價值觀研討會側記一。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cepatw/article? mid=1425 &prev= 1427&next=1416
洪碧伶(2009)。社會變遷中談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推動與實踐。台灣教育,655,12-17。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臺北:遠流。
洪蘭(譯)(2009)。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遠流。
紀佩妤(2009)。青少年感恩心測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
范梅英(2008)。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唐必宜(2011)。幼稚園實施感恩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縣。
桃園縣教育局(2009年3月2日)。以「品格實踐學校」為核心,桃園縣全力推動品格教育。桃園縣品德教育電子報。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163.30.192.132/gov_news_detail.asp?e_paperid=1124
高麗雯(2005)。大學生的感恩心與知覺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4)。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一集。台北: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情緒建構國小五年級情意教育之質化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0(2),31-62。
張旻暉(2011)。以「感恩」為焦點的情意教學與班級氣氛的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臺北。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 (2008)。愈感恩,愈富足(原作者:R. Emmons)。臺北:張老師文化。
張倪禎(2010)。感恩學習介入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高雄市。
張燕文 (2007)。故事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促進方案。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98年7月29日台訓(一)字第0980126708號函修訂,98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訂。
教育部(2012年7月25日)。101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行為準則及建置相關網站一覽表。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ce.naer.edu.tw/news.php
教育部訓委會(2003)。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ce.naer.edu.tw/research_detail.php?type=1&detail=50&show_h=0&c_name=&c_year=
許富淳(2009)。「學習感恩」從你我做起:談如何落實感恩教育。教師之友,50(4),67-74。
陳坤木(2006年3月5日)。高雄市品德教育核心價值。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95-3/pol-news-1.htm
陳玫玲(2007)。品德報創刊號。台北市品德教育網。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tmw5.tmps.tp.edu.tw/personality/NewsPapers/01.pdf
陳春月(2010)。幼兒園「健康、感恩、關懷」課程建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新竹縣。
傅佩榮(2004)。向經典學習:從孔孟到聖經—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主編),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104-112頁)。臺北:天下雜誌。
曾文祥(2006)。從正向心理學淺談幸福感受的提升。學生輔導,100,124-134。
曾玉玲、陳亭蘭、陳惠姿(2008)。老化體驗活動——一種改變老化態度的教育策略,輔仁醫學期刊,6(4)。151-161。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 35-43。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1)。大愛引航學習單二上。臺北:靜思文化。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學志(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5-14。
劉曙光、宋景堂、劉志明(譯)(2001)。品格的力量(原作者:S. Samuel)。臺北:立緒文化。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石岩(2004)。中小學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親子天下(2009年2月)。品格,家長選校最在乎的事。檢索於2012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CP/article/article.action?oid=1006
賴歆怡(2011)。感恩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利社會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
薛人華(2010)。知福、惜福、幸福—談感恩與教學。教師之友,52(1),94-103。
謝宗林(譯)(2006)。道德情感論(原作者:Adam Smith)。臺北:五南。
謝明昆(1994),道德教學法,臺北:心理。
貳、西文部份
Emmons, R. A., & McCullough, M.E. (2003).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2), 377-389.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300-319.
Fredrickson, B. L.& Levenson, R.W. (1998). Positive emotion speed recovery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negative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12, 191-220.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 C. A (2005).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Cognition and Emotion ,19(3),313-332.
Froh, J. J., Sefick, W. J, & Emmons, R. A. (2008). Counting blessings in early adolesc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6, 213–233.
Lickona,T. (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51(3),6-11.
Lyubomirsky, S., Sheldon, K.M. and Schkade, D. (2005).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 111-131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2002).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 112–127.
McCullough, M. E., Tsang, J., & Emmons, R. A. (2004). Gratitude in intermediate affective terrain: Links of grateful mood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aily emotion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295-309.
Otake, K., Shimai, S., Tanaka-Matsumi, J., & Fredrickson, B. (2006). 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kindness: A counting kindnesses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7, 361–375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and S. J.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M.E.P., Steen, T.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410-421.
Wood, A. M., Froh, J. J., & Geraghty, A. W. A. (2010).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 890-905.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