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市:師苑。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Lichtman)。臺北市:學富。 邱文心(2010)。行動是數會學習─新教學載具的應用。取自 http://blog.yam.com/ELQCC/article/21549890 宋欣宜(2006)。應用WebQuest於國小四年級公共藝術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欣蓉(2008)。行動學習現況與未來趨勢。取自http://chinese.classroom-aid.com/2013/02/mobile-learning.html/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台北市:五南。 李財福(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鐵雄(1988)。我國各級學校資訊教育之研究:全國性調查。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 畫報告(NSC77-0301-H003-10)。臺北市:教育部。 林仁傑(1997)。美術人才之培育與文化傳承-我國美術資優教育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台灣藝術教育網美育月刊,84,1-16。 林彥慈(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年運作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芽芽國小學年研究 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秋斌(2007)。利用電子學習輔具在語言合作學習上之活動設計與開發。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姚瑞中(2015)。臺灣裝置藝術(修訂版)。台北市:木馬文化。 施義雄(2001)。多準則決策方法應用於線上學習系統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高文謙(2008)。WebQuest與傳統教學在視覺藝術教學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反覆 形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高台茜(2001)。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臺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11210/prof/prof_1.asp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革新。教育研究月刊,216,29-39。 陳盈宏(2015)。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 子報。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 3-5。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1-38。 陳瓊花(2004)。臺灣社會人士美感素養發展與 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 灣藝術教育館。 徐慧穎(2013)。「視」「網」模的藝術— 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網路課程之學習成效及態 度探討(碩士論文)。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111/A22.pdf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劃。取自http://www.multi-aes.com.tw/art/about.php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 「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優質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許芳菊(2013)。趨勢,全球教育大革命作者。 天下雜誌,536。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120 莊淑閔(200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音樂課程為核 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禎祥(編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鈕文英( 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辜輝趂(2000)。企業電子化知識管理策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秋琴(2006)。從李歐塔知識論談後現代的教育。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15.htm 黃國禎、杜念庭( 2013 )。行動與雲端科技在人才培訓的應用模式與潛力。T&D飛訊, 181。 取自 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0e0bb6a8698f3521147dae6365dfebf5 黃國禎(2014)。行動學習十大教學模式動學習的優勢。取自 http://cyberedu.hc.edu.tw/View/SingleKnowledge.aspx?sqlID=8 游雅婷 、劉遠楨(2013)。Is Mobile Learning the Future of 21st Century Education? —談行動學習。取自http://guide.learnmode.net/?p=514 楊明璧(2003)。e-learning 在輔助知識管理上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曾琦芳(2014)。iPad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臺東縣三和國小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程懷德 (2014)。台北市國小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童科技創造力與美塔學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新社國小(無日期)。藝術才能美術班。取自http://163.19.71.2/~msb/index.html 趙惠玲等(2006)。高級中等學校美術課程綱要及教材意涵探討。取自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1454_sr_teach_companion1_00070032.pdf 鄭瑞炫(2013)。網路探究學習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易伶(2014)。以ARCS理論檢視行動學習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影響:以龍山寺文 化之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劉晏佐(2010)。視覺藝術行動導覽系統輔助國小美感形式分析能力效益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數位學習無國界(2013)。何謂行動學習? (MOBILE LEARNING)。取自 http://chinese.class room-aid.com/p/mobile-learning-resources/ 賴金英(2005) 。台灣地區國小美術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謝佳玲(2014)。iPad電子書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中年級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臺東縣和 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謝明鳳(2015)。數位載具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青草湖國小使用 iPad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韓善民(1999)。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蘇美菁(2006)。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7), 1-2。 龔旭陽、吳明耀、黃菁雅(2005)。「應用AG技術之行動學習架構與系統設計」。取自http://cu.nsysu.edu.tw/1000112973/paper/2005npust.htm
貳、 西文部分 Berge, Z. L., & Muilenburg, L. (2013). Handbook of mobile learning. New York, NY: Routledge. Campos, M. (2014).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WebQuest , Retrieved from https://englishpost.org/2014/09/12/teaching-with-technology-webquests/ Chang, C. Y., Sheu, J. P., & Chan, T. W.(2003).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and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6-346. Cheon, J., Lee, S., Crooks, S., & Song, J.( 2012) , An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readi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9, 1054-1064. Dodge, B. (2002). WebQuest Taskonomy : A Taxonomy of Tasks. Retrieved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 Dodge, B. (2004).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Retrieved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steps/ Grush, M. (2011).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 WebQuest , Creating Your Institution’s Mobile Learning Strategy. Campus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campustechnology.com/articles/2011/12/07/creating-your-institutions-mobile-learning-strategy.aspx Hwang, G. J., Tsai, C. C., Yang, S. J. H. (2008). Criteria, strategies and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11(2),81-91. Kynäslahti, H.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H. Kynäslahti & P. Seppälä (Eds.), Mobile learning (pp. 41–48). Helsinki, Finland: IT Press. Lahiri, M. & Moseley, J. L. ( 2012) , Is Mobile Learning the Future of 21st Century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52 n4 p3-13 Jul-Aug 2012. Lehner, F., & Nosekabel, H. (2002). The role of mobile devices in e-learning: First experiences with a wireless e-learning environ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Lyotard, J.-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G. Bennington & B. Massumi, Trans.).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Quin, C. (2001), m Learning: Mobile,wireless,in your pocket learmimg. Line Zine Fall2000,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Shepherd, C. (2001). M is for mayb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strak-consulting.co.uk/tactix/Features/mlearning.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