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136.2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乙軒
作者(外文):Yi-Syuan, Huang
論文名稱(中文):行動學習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 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ntegrating Mobile Learning into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s Course for Artistically Talented Sixth Graders
指導教授(中文):王子華
指導教授(外文):Tzu-Hua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號:10481010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行動學習探究式行動學習系統藝術才能美術班裝置藝術國小藝術教育
外文關鍵詞:mobile learning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artistically talented classinstallation artelementary school arts progra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學習應用於國小藝術才能美術班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將視覺藝術課程結合行動學習模式,並運用探究式行動學習系統,建立資訊整合平台,採用網路探究式學習法(WebQuest)做為課程實施步驟,幫助學習者在視覺藝術課程創作歷程中能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培養未來資訊科技應用整合能力。研究者除了分析學生在運用行動學習於視覺藝術課程中,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並探討行動學習在國小藝術才能美術班視覺藝術教學時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國小六年級藝術才能美術班25名學生,研究方法主要採行動研究法,茲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歸納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透過探究式行動學習系統能增進學生分享交流、探索思考學習成效。
二、行動學習課程應用於藝術才能美術班專題學習,讓學生有更完整的觀察、紀錄、省思機會 。
三、行動學習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對教學活動持正向回饋 。
四、探究式行動學習系統讓學生有豐富成果表現機會 。
五、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法,可提升教學多元內涵。
六、教師體認到藝術教育與科技的互惠關係,進而引發創新課程設計的動機。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未來相關教學及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行動學習、探究式行動學習系統、藝術才能美術班、裝置藝術、
國小藝術教育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the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into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s course for artistically talented sixth graders. The visual art courses combined with mobile Learning model, using the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used the WebQuest teaching strategy to help learner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o problem solving in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This also trid to cultivate students' future IT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mobile lear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this study tried to discuss problems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s when adopting mobil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s course for artistically talented class. This study had 25 participants from the artistically talented clas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s Action Research.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Stud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abilities of sharing, exchanging and exploring are improved by using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2.The mobile learning method applied to the special subject of artistically talented class made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e to observe, record and reflect.
3.The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can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Students also held positive feedback toward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4.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can enrich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ance.
5. The mobile learning model can promote multiple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6.The teacher realized that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n improve teacher's motivation to innovative curriculum desig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Keyword: mobile learning , Inquiry-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 artistically talented class , installation art, elementary school arts progra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行動學習 11
第二節行動學習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網路探究式學習應用於視覺藝術課程的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藝術才能美術班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研究教學設計與實施流程 48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學生資訊素養課前問卷調查 65
第二節 學生運用行動學習於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成效分析 68
第三節 教學省思與問題解決策略 92
第四節 教學活動綜合分析 99
第五節 學生學習感受問卷分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3
壹、中文部分 113
貳、西文部分 116
附錄 117
附錄一 校園裝置藝術變變變教案 117
附錄二 學生資訊素養調查問卷 125
附錄三 裝置藝術任務單 127
附錄四 資料搜尋記錄學習單 129
附錄五 任務評量表 130
附錄六 課程回饋單 132
附錄七 校園裝置藝術變變變互評表 133
附錄八 教學省思紀錄表 134
附錄九 學習感受調查表 135
附錄十 教學觀察紀錄 137
附錄十一 訪談內容大綱 146
附錄十二 訪談紀錄 ..14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市:師苑。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Lichtman)。臺北市:學富。
邱文心(2010)。行動是數會學習─新教學載具的應用。取自 http://blog.yam.com/ELQCC/article/21549890
宋欣宜(2006)。應用WebQuest於國小四年級公共藝術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欣蓉(2008)。行動學習現況與未來趨勢。取自http://chinese.classroom-aid.com/2013/02/mobile-learning.html/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台北市:五南。
李財福(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鐵雄(1988)。我國各級學校資訊教育之研究:全國性調查。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 畫報告(NSC77-0301-H003-10)。臺北市:教育部。
林仁傑(1997)。美術人才之培育與文化傳承-我國美術資優教育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台灣藝術教育網美育月刊,84,1-16。
林彥慈(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年運作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芽芽國小學年研究 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秋斌(2007)。利用電子學習輔具在語言合作學習上之活動設計與開發。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姚瑞中(2015)。臺灣裝置藝術(修訂版)。台北市:木馬文化。
施義雄(2001)。多準則決策方法應用於線上學習系統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高文謙(2008)。WebQuest與傳統教學在視覺藝術教學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反覆 形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高台茜(2001)。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臺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11210/prof/prof_1.asp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革新。教育研究月刊,216,29-39。
陳盈宏(2015)。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 子報。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 3-5。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1-38。
陳瓊花(2004)。臺灣社會人士美感素養發展與 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 灣藝術教育館。
徐慧穎(2013)。「視」「網」模的藝術— 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網路課程之學習成效及態 度探討(碩士論文)。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111/A22.pdf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劃。取自http://www.multi-aes.com.tw/art/about.php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 「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優質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許芳菊(2013)。趨勢,全球教育大革命作者。 天下雜誌,536。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120
莊淑閔(200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音樂課程為核 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禎祥(編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鈕文英( 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辜輝趂(2000)。企業電子化知識管理策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秋琴(2006)。從李歐塔知識論談後現代的教育。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15.htm
黃國禎、杜念庭( 2013 )。行動與雲端科技在人才培訓的應用模式與潛力。T&D飛訊, 181。 取自
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0e0bb6a8698f3521147dae6365dfebf5
黃國禎(2014)。行動學習十大教學模式動學習的優勢。取自 http://cyberedu.hc.edu.tw/View/SingleKnowledge.aspx?sqlID=8
游雅婷 、劉遠楨(2013)。Is Mobile Learning the Future of 21st Century Education? —談行動學習。取自http://guide.learnmode.net/?p=514
楊明璧(2003)。e-learning 在輔助知識管理上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曾琦芳(2014)。iPad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臺東縣三和國小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程懷德 (2014)。台北市國小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童科技創造力與美塔學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新社國小(無日期)。藝術才能美術班。取自http://163.19.71.2/~msb/index.html
趙惠玲等(2006)。高級中等學校美術課程綱要及教材意涵探討。取自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Book/1454_sr_teach_companion1_00070032.pdf
鄭瑞炫(2013)。網路探究學習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易伶(2014)。以ARCS理論檢視行動學習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影響:以龍山寺文 化之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劉晏佐(2010)。視覺藝術行動導覽系統輔助國小美感形式分析能力效益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數位學習無國界(2013)。何謂行動學習? (MOBILE LEARNING)。取自 http://chinese.class room-aid.com/p/mobile-learning-resources/
賴金英(2005) 。台灣地區國小美術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謝佳玲(2014)。iPad電子書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中年級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臺東縣和 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謝明鳳(2015)。數位載具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青草湖國小使用 iPad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韓善民(1999)。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蘇美菁(2006)。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7), 1-2。
龔旭陽、吳明耀、黃菁雅(2005)。「應用AG技術之行動學習架構與系統設計」。取自http://cu.nsysu.edu.tw/1000112973/paper/2005npust.htm





貳、 西文部分
Berge, Z. L., & Muilenburg, L. (2013). Handbook of mobile learning. New York, NY: Routledge.
Campos, M. (2014).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WebQuest , Retrieved from https://englishpost.org/2014/09/12/teaching-with-technology-webquests/
Chang, C. Y., Sheu, J. P., & Chan, T. W.(2003).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and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6-346.
Cheon, J., Lee, S., Crooks, S., & Song, J.( 2012) , An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readines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9, 1054-1064.
Dodge, B. (2002). WebQuest Taskonomy : A Taxonomy of Tasks. Retrieved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
Dodge, B. (2004).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Retrieved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steps/
Grush, M. (2011).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 WebQuest , Creating Your Institution’s Mobile Learning Strategy. Campus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campustechnology.com/articles/2011/12/07/creating-your-institutions-mobile-learning-strategy.aspx
Hwang, G. J., Tsai, C. C., Yang, S. J. H. (2008). Criteria, strategies and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11(2),81-91.
Kynäslahti, H.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H. Kynäslahti & P. Seppälä (Eds.), Mobile learning (pp. 41–48). Helsinki, Finland: IT Press.
Lahiri, M. & Moseley, J. L. ( 2012) , Is Mobile Learning the Future of 21st Century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52 n4 p3-13 Jul-Aug 2012.
Lehner, F., & Nosekabel, H. (2002). The role of mobile devices in e-learning: First experiences with a wireless e-learning environ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Lyotard, J.-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G. Bennington & B. Massumi, Trans.).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Quin, C. (2001), m Learning: Mobile,wireless,in your pocket learmimg. Line Zine Fall2000,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Shepherd, C. (2001). M is for mayb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strak-consulting.co.uk/tactix/Features/mlearning.htm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