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顗婷(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幼改會(2009)。開往夢想花園的九班列車-構築幼兒學習的課程故事。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2012)。 在地化(2015,3月)。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5%9C%9F%E5%8C%96。 何映虹(2008)。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余安邦(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臺北市:遠流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e辭書(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昭瑩(2004)。主題課程下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美芳、黃立欣(譯)(2014)。Berk, L. E. 著。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臺北市:雙葉書廊。 兒童權利公約-聯合國中文版(2014)。取自 http://www.cylaw.org.tw/about/crc/26/109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金瑞芝、曾元顯(2012)。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立論基礎補強及資料庫建置計畫。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林巧瑋(2015)。創造性戲劇教學融入新北市三重區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育瑋、王怡云、鄭立俐(譯)(1997)。Chard, S. C. 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I)(The project approach)。新北市:光佑文化。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陳怡婷(譯)(2012)。Helm, J.H. & Katz, L.G. 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取向(二版)(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臺北市:華騰文化。 武文瑛(2004)。全球化與在地化概念辯證、分析與省思。教育學苑,6,43-58。 金瑞芝(2004)。幼兒對學校活動的看法。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01-118。取自 http://ed.utaipei.edu.tw/academic/file/jcchin/%E5%AD%B8%E6%A0%A1%E7%B6%93%E9%A9%97%E7%9C%8B%E6%B3%95.pdf 侯雅婷(2009)。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侯雅婷、曾心怡(2009)。一位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s://www.ied.edu.hk/primaryed/eproceedings/fullpaper /RN158.pd 唐富美、詹文娟與四季文化(2014)。小腳ㄚ的城市大體驗:臺中在地文化的教育實踐。臺中市:四季文化。 唐富美、廖佩玲、陳君妍、林秀玲(2013)。四季藝術幼兒園課程發展與實踐的經驗-當方案教學遇見新課綱:以「和台灣欒樹的約會」主題方案為例。載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主辦之「幼兒教保學術研討會」新課綱下幼兒園課程發展與實踐論文集(頁29-39)。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琇嬅(主編)(2003)。學校附近的地圖-18篇幼兒建構學習的課程實錄。新北市,光佑文化。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取自 http://ed.utaipei.edu.tw/academic/file/chu3989/%E5%BC%B5%E8%8A%AC%E8%8A%AC_%E8%B3%AA%E6%80%A7%E8%B3%87%E6%96%99%E5%88%86%E6%9E%905%E6%AD%A5%E9%A9%9F201004.pdf 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譯)(1998)。Malaguzzi, L. 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Reggie Emilia approach )。新北市:光佑文化。 張衛族、曾慧蓮、幸曼玲(主編)(2014)。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以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方案教學為例。臺北市:心理。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Glesne, C. 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玉芳(2012)。在地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以嘉義縣茶鄉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孟勤(2005)。幼教機構品質與幼兒對學校態度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芳懿(2009)。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91-107。取自 http://www.ncyu.edu.tw/files/site_content/geche/6-%E5%85%A8%E7%90%83%E5%9C%A8%E5%9C%B0%E5%8C%96%E7%9A%84%E5%B9%BC%E5%85%92%E8%AA%B2%E7%A8%8B%E7%99%BC%E5%B1%95.pdf 陳伯璋、薛曉華(2001)。全球在地化理念與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理論與政策,15(4),49-70。 陳冠潔(2002)。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市:遠足文化。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心理。 陳淑琦、鍾雅惠(2013)。淺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設計。國教新知,60(4),41-48。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27-52。取自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38/2/27.pdf 陳琬淳(2012)。「什麼是好的幼兒園?」幼兒觀點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曾麗妏(2008)。教師期望與幼兒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游千瑢(2013)。走進幼兒的視界:中班幼兒使用數位相機之歷程分享(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萊素珠、林沂滿(2003)。幼兒對「遊戲」與「工作」的觀點初探。幼兒教育年刊,15,131-143。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昆輝(1986)。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0,177-302。 黃麗鳳(2014)。台灣在地文化課程 What & Why & How?。取自 http://www.kh.edu.tw/filemanage/upload/1500/%E5%9C%A8%E5%9C%B0%E6%96%87%E5%8C%96%E8%AA%B2%E7%A8%8B103.09.27.pdf。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Frankel, J. R., Wallen, N.E. & Hyun, H.H.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廖鳳瑞(譯)(2002)。Katz, L. G. 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A collection)。臺北市:信誼。 廖鳳瑞、李昭瑩(2004)。當孩子與老師運作的課程相遇-幼兒經驗課程的個案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9,89-112。取自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77345300/16864/1/ntnulib_ja_L0802_4902_089.pdf 廖鳳瑞、萊素珠、謝文慧、陳姿蘭、林怡滿、陳欣希(譯)(2015)。McAfee, O. & Leong, D. J. 著。幼兒發展學習的評量與輔導(Assessing and guiding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臺北市:華騰。 劉宇(2014)。兒童如何成為研究參與者:馬赛克方法及其理論意蕴。全球教育展望,9,68-75。取自 http://www.cssn.cn/jyx/jyx_xqjy/201502/t20150210_1511912.shtml 劉筱惠、吳岸芳、莊琬琦、朱芳慶、蔡正源(2014)。泰雅幼兒與義盛附幼教師在地課程内涵與實踐歷程。國民教育,54(4),10-22。 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譯)(2014)。Kumar, 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臺北市:學富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束芬、劉燕雯、張碧如(2012)。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鄭青青(2002)。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博士論文摘要)。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6dOgB1/record?r1=1&h1=1 賴閔莉(2011)。從幼兒的相片看幼兒園經驗(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駱盈方(2013)。以有意義學習觀點探討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薛曉華(譯)(2000)。Cadwell, L. B. 著。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Bringing Reggio Emilia home)。新北市:光佑文化。 謝明芳(2012)。學齡前幼兒學習英語之觀點。課程與教學,15:2,193-211。 簡楚瑛、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漢菊德、林玉珠、吳嫈華、張孝筠、林士真、鄭秀容(1995)。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二版)。臺北市:心理。 鍾雅惠(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暫行大綱-在地取材與文化課程研習手冊。未出版手稿。
英文 Barbara, H., Daniel M., & Gail, P. (2004). Voices of practitioners: Teacher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oung Children, 59(2), 94-96. Clark, A., & Moss, P. (2001).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The Mosaicapproach. London: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and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Clark, A., & Moss, P. (2005). Spaces to play: More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using the Mosaic approach. London: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Clark, A. (2003). The Mosaic approach and research with young children.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143-156. Clark, A. (2005). Listening to and involving young children: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6), 489-505. Daniels, D. H., Kalkman, D. L., & Mccombs, B. L. (2001).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teacher practices in different classroom contexts: Implications for motivation.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12(2), 253-273. Gandini, L. (1993). Fundamentals of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oung Children, 49(1), 4-8. Gollop, M. (2000). Interviewing children: A research perspective. Children’s voice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18-34. Ingrid, P. S., & Eva J. (2009). Why do children involve teachers in their play and learning?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7(1), 77-94. Johanna, E. (2005). We can decide what to play!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quality in an Icelandic playschool.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16(4), 469-488. Laurie, M., & Peter W. (2006). Young children as active pparticipant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4(1), 33-41. Robson, S. (1993). “Best of all I like choosing time:” Talking with children about play and work.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92, 3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