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142.7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毓雪
作者(外文):Hsu Yu-Hsueh
論文名稱(中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幼兒與教師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Localized Curriculum in a Pre-school: Children’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中文):謝明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392011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幼兒觀點教師觀點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
外文關鍵詞:children’s perspectivesteachers’ perspectiveslocalized cultural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幼兒園進行在地文化課程歷程中,幼兒展現的想法與思考歷程,並了解教師聽取幼兒想法後如何調整課程與教學策略。本研究之參與者為中部一所幼兒園大班之幼兒,資料蒐集乃透過觀察、訪談、幼兒繪圖作品等方式,了解幼兒對於在地文化課程的知覺與感受,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地文化課程強調的是幼兒對於地方的認同,而認同感的產生並非一蹴可及,幼兒需要透過引導,不斷地與在地文化資源互動所累積而成;(二)幼兒於在地文化課程中應被視為有能力的專家,幼兒能化身成為課程的導覽員、規劃課程內容並將計畫的活動實踐。最後透過幼兒的學習歷程,將家長資源、社區資源結合在一起,讓在地文化課程與地方的關係更緊密;(三)教師透過幼兒觀點看見在地文化課程的價值,並且將課程中獲得的感動,轉化成為持續帶領幼兒走出教室探索在地文化課程的動力;(四)在短時間內要讓學齡前幼兒對一個文化產生認同感是有困難的,因此在地文化課程的萌芽需要長時間的浸潤;(五)在地文化課程不僅讓幼兒與在地生活環境產生連結,也間接培養幼兒在地生活的能力。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供幼兒園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提供相關建議。
The research purpose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f localized cultural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curriculum organizations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fter listening to children’s idea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a class of 5 to 6 year-old children in a kindergarten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 Th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children, and children’s drawing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localized cultural curriculum aimed to strengthen children’s sense of locality; however, the goal cannot be reached in one step, but only be accumulated by involving the children in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culture constantly.
2. Children were all capable experts on localized cultural curriculum. They played the roles as guides who not only organize the course plans but also put them into practice, and finally connected the courses with both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3. The teacher was able to find out the value of local culture through children’s view through transforming the sensation into a strong power to help children explore local cultural out of the classroom.
4. It was difficult to build the children’s sense of localit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Henc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culture curriculum should be cultivated for years.
5. Localized cultural curriculum not only connected children with lo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rained their living skills indirectly.

At last, useful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both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幼兒觀點 9
第二節 在地文化課程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7
第五節 研究信賴度 5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我們與在地文化課程的相遇 53
第二節 幼兒對於在地文化課程的觀點 64
第三節 教師於在地文化課程中的回應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中文 132
英文 137
附錄
附錄一:參與研究教師同意書 139
附錄二:參與研究家長同意書 140
附錄三:教師預先擬定在地文化課程主題網 141
附錄四:幼兒訪談大綱-1 142
附錄五:幼兒訪談大綱-2 143

圖 目 錄

圖1-1-1. 粗直形馬陸兩兩相疊之情形 2
圖3-2-1. 夢夢班教室平面圖 40
圖3-3-1. 本研究歷程與日程規劃圖 46
圖4-1-1. 幼兒與火車的遠距離接觸 54
圖4-1-2. 幼兒透過戶外踏查,發現社區的在地文化特色 55
圖4-1-3. 幼兒了解火車外觀的方式 56
圖4-1-4. 全班第一次搭火車活動花絮 56
圖4-1-5. 幼兒完成提問海報後,向站務人員提問 57
圖4-1-6. 上學期高峰活動花絮 58
圖4-1-7. 至豐富車站進行場地勘查 59
圖4-1-8. 至苗栗車站送信給站長 60
圖4-1-9. 幼兒至豐富車站進行清潔打掃工作 61
圖4-1-10. 感恩派對宣傳活動與車站佈置 61
圖4-1-11. 豐富車站感恩派對精彩花絮 62
圖4-2-1. C鈁繪製火車問題清單 67
圖4-2-2. C塵繪製火車問題清單 67
圖4-2-3. 全班幼兒對於火車的先備知識網絡圖 69
圖4-2-4. 幼兒與教師網絡圖比較-1 70
圖4-2-5. 幼兒與教師網絡圖比較-2 70
圖4-2-6. 幼兒與教師共同建構火車網絡圖 71
圖4-2-7. C勛初期描繪的火車 74
圖4-2-8. C勛後期描繪的火車 74
圖4-2-9. 幼兒火車合作畫歷程 76
圖4-2-10. 教師引導後C澄觀察到的火車內部 80
圖4-2-11. 豐富車站的歷史變化 83
圖4-2-12. 幼兒整理高峰活動想告訴家人的火車訊息 88
圖4-2-13. 我的火車旅行地圖 97
圖4-2-14. C宸印象最深刻的事 99
圖4-2-15. C承印象最深刻的事 99
圖4-3-1. 教室情境的規劃 102
圖4-3-2. 自製小書 102
圖4-3-3. 幼兒搭建的售票窗口 103
圖4-3-4. 幼兒搭建的火車月台 103
圖4-3-5. 幼兒第一次畫火車的作品 104
圖4-3-6. 幼兒利用不同的方式創作火車 104
圖4-3-7. 幼兒以各種形式主動參與課程 105
圖4-3-8. 幼兒提出想法,教師協助統整之歷程 106
圖4-3-9. 運用網路資源了解週邊的車站 108
圖4-3-10. C宇主題活動學習單 109
圖4-3-11. C軒主題活動學習單 109
圖4-3-12. 幼兒分組討論與紀錄 110
圖4-3-13. 完成火車時刻統整表 110
圖4-3-14. 原始提問海報 111
圖4-3-15. 提問海報完成 111
圖4-3-16. 導覽海報創作的歷程 113
圖4-3-17. C鈁第一次拍攝的課程活動照片 114
圖4-3-18. C鈁第二次拍攝的課程活動照片 115
圖4-3-19. 幼兒美化車站大廳、地下道的團體創作 117
圖4-3-20. 幼兒繪製的感恩派對邀請卡 118
圖4-3-21. 感恩派對宣傳活動 118
圖4-3-22. 主題活動家長回饋單 121
圖4-3-23. 教師於在地文化課程中教師角色之轉變 122

表 目 錄

表2-1-1 國內研究了解幼兒觀點方式一覽表 15
表3-2-1 夢夢班每日生活作息表 39
表3-4-1 本研究資料整理代號表 49
表4-1-1 本研究在地文化課程歷程甘梯圖 63
表4-3-1 本研究搭乘火車計畫省思表 120
中文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顗婷(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幼改會(2009)。開往夢想花園的九班列車-構築幼兒學習的課程故事。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2012)。
在地化(2015,3月)。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5%9C%9F%E5%8C%96。
何映虹(2008)。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余安邦(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臺北市:遠流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e辭書(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昭瑩(2004)。主題課程下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美芳、黃立欣(譯)(2014)。Berk, L. E. 著。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臺北市:雙葉書廊。
兒童權利公約-聯合國中文版(2014)。取自
http://www.cylaw.org.tw/about/crc/26/109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金瑞芝、曾元顯(2012)。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立論基礎補強及資料庫建置計畫。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林巧瑋(2015)。創造性戲劇教學融入新北市三重區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育瑋、王怡云、鄭立俐(譯)(1997)。Chard, S. C. 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I)(The project approach)。新北市:光佑文化。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陳怡婷(譯)(2012)。Helm, J.H. & Katz, L.G. 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取向(二版)(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臺北市:華騰文化。
武文瑛(2004)。全球化與在地化概念辯證、分析與省思。教育學苑,6,43-58。
金瑞芝(2004)。幼兒對學校活動的看法。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01-118。取自
http://ed.utaipei.edu.tw/academic/file/jcchin/%E5%AD%B8%E6%A0%A1%E7%B6%93%E9%A9%97%E7%9C%8B%E6%B3%95.pdf
侯雅婷(2009)。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侯雅婷、曾心怡(2009)。一位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s://www.ied.edu.hk/primaryed/eproceedings/fullpaper
/RN158.pd
唐富美、詹文娟與四季文化(2014)。小腳ㄚ的城市大體驗:臺中在地文化的教育實踐。臺中市:四季文化。
唐富美、廖佩玲、陳君妍、林秀玲(2013)。四季藝術幼兒園課程發展與實踐的經驗-當方案教學遇見新課綱:以「和台灣欒樹的約會」主題方案為例。載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主辦之「幼兒教保學術研討會」新課綱下幼兒園課程發展與實踐論文集(頁29-39)。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琇嬅(主編)(2003)。學校附近的地圖-18篇幼兒建構學習的課程實錄。新北市,光佑文化。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取自
http://ed.utaipei.edu.tw/academic/file/chu3989/%E5%BC%B5%E8%8A%AC%E8%8A%AC_%E8%B3%AA%E6%80%A7%E8%B3%87%E6%96%99%E5%88%86%E6%9E%905%E6%AD%A5%E9%A9%9F201004.pdf
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譯)(1998)。Malaguzzi, L. 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Reggie Emilia approach )。新北市:光佑文化。
張衛族、曾慧蓮、幸曼玲(主編)(2014)。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以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方案教學為例。臺北市:心理。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Glesne, C. 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玉芳(2012)。在地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以嘉義縣茶鄉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孟勤(2005)。幼教機構品質與幼兒對學校態度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芳懿(2009)。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91-107。取自
http://www.ncyu.edu.tw/files/site_content/geche/6-%E5%85%A8%E7%90%83%E5%9C%A8%E5%9C%B0%E5%8C%96%E7%9A%84%E5%B9%BC%E5%85%92%E8%AA%B2%E7%A8%8B%E7%99%BC%E5%B1%95.pdf
陳伯璋、薛曉華(2001)。全球在地化理念與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理論與政策,15(4),49-70。
陳冠潔(2002)。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市:遠足文化。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心理。
陳淑琦、鍾雅惠(2013)。淺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設計。國教新知,60(4),41-48。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27-52。取自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38/2/27.pdf
陳琬淳(2012)。「什麼是好的幼兒園?」幼兒觀點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曾麗妏(2008)。教師期望與幼兒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游千瑢(2013)。走進幼兒的視界:中班幼兒使用數位相機之歷程分享(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萊素珠、林沂滿(2003)。幼兒對「遊戲」與「工作」的觀點初探。幼兒教育年刊,15,131-143。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昆輝(1986)。克伯屈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0,177-302。
黃麗鳳(2014)。台灣在地文化課程 What & Why & How?。取自
http://www.kh.edu.tw/filemanage/upload/1500/%E5%9C%A8%E5%9C%B0%E6%96%87%E5%8C%96%E8%AA%B2%E7%A8%8B103.09.27.pdf。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Frankel, J. R., Wallen, N.E. & Hyun, H.H. 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廖鳳瑞(譯)(2002)。Katz, L. G. 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A collection)。臺北市:信誼。
廖鳳瑞、李昭瑩(2004)。當孩子與老師運作的課程相遇-幼兒經驗課程的個案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9,89-112。取自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77345300/16864/1/ntnulib_ja_L0802_4902_089.pdf
廖鳳瑞、萊素珠、謝文慧、陳姿蘭、林怡滿、陳欣希(譯)(2015)。McAfee, O. & Leong, D. J. 著。幼兒發展學習的評量與輔導(Assessing and guiding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臺北市:華騰。
劉宇(2014)。兒童如何成為研究參與者:馬赛克方法及其理論意蕴。全球教育展望,9,68-75。取自
http://www.cssn.cn/jyx/jyx_xqjy/201502/t20150210_1511912.shtml
劉筱惠、吳岸芳、莊琬琦、朱芳慶、蔡正源(2014)。泰雅幼兒與義盛附幼教師在地課程内涵與實踐歷程。國民教育,54(4),10-22。
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譯)(2014)。Kumar, 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臺北市:學富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束芬、劉燕雯、張碧如(2012)。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鄭青青(2002)。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博士論文摘要)。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6dOgB1/record?r1=1&h1=1
賴閔莉(2011)。從幼兒的相片看幼兒園經驗(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駱盈方(2013)。以有意義學習觀點探討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實施(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薛曉華(譯)(2000)。Cadwell, L. B. 著。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Bringing Reggio Emilia home)。新北市:光佑文化。
謝明芳(2012)。學齡前幼兒學習英語之觀點。課程與教學,15:2,193-211。
簡楚瑛、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漢菊德、林玉珠、吳嫈華、張孝筠、林士真、鄭秀容(1995)。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二版)。臺北市:心理。
鍾雅惠(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暫行大綱-在地取材與文化課程研習手冊。未出版手稿。

英文
Barbara, H., Daniel M., & Gail, P. (2004). Voices of practitioners: Teacher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oung Children, 59(2), 94-96.
Clark, A., & Moss, P. (2001).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The Mosaicapproach. London: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and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Clark, A., & Moss, P. (2005). Spaces to play: More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using the Mosaic approach. London: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Clark, A. (2003). The Mosaic approach and research with young children.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143-156.
Clark, A. (2005). Listening to and involving young children: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6), 489-505.
Daniels, D. H., Kalkman, D. L., & Mccombs, B. L. (2001).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teacher practices in different classroom contexts: Implications for motivation.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12(2), 253-273.
Gandini, L. (1993). Fundamentals of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oung Children, 49(1), 4-8.
Gollop, M. (2000). Interviewing children: A research perspective. Children’s voice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18-34.
Ingrid, P. S., & Eva J. (2009). Why do children involve teachers in their play and learning?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7(1), 77-94.
Johanna, E. (2005). We can decide what to play!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quality in an Icelandic playschool.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16(4), 469-488.
Laurie, M., & Peter W. (2006). Young children as active pparticipant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4(1), 33-41.
Robson, S. (1993). “Best of all I like choosing time:” Talking with children about play and work.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92, 37-5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