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9.67.6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薛仁祥
作者(外文):HSUEH, JEN-HSIANG.
論文名稱(中文):南寮國小六年級國語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歷程與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 Mandarin Learning Area in NLPS Grade 6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葉于正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eng.
Yeh, Yu-Cheng.
口試委員(中文):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210391025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共同體
外文關鍵詞: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Learning organization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收藏: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南寮國民小學六年級國語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習共同體之運作現況、學習共同體運籌之永續發展途徑以及學年實際運作的歷程與成效。
本研究係個案研究,採用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二項研究工具。訪談對象為研究者以外的六位六年級學年教師,以及校長、教務主任和教學組長等三位行政人員。透過訪談大綱、學校計畫、會議記錄、訪談逐字稿、省思札記、照片、觀課錄影等文件,深度瞭解南寮國小六年級國語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歷程與實踐。
經過研析後發現,有效運籌學習社群和學習共同體核心概念,運作與運籌過程中雖時有衝突但也有美好的經驗,可解決教學困境與發展學習途,獲致以下四項結論:
一、建立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習社群模式,形成樂於對話與分享之學習型組織。
二、建構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共同體模式,形構勤於解決問題與調解議題之關懷、尊重、包容、希望、創新組織氣氛。
三、建立行政科層體制採高理解、高認同及高關懷之高度,方能整合資源、整合技術及整合參與,型於樂於交融共識之社群與共同體雙贏局面。
四、建構教師主體專業發展與六年級學生國語領域自我建構之分享平臺,以發展國語領域教學模組為起點,形塑啟發學生展現積極學習態度為終極目標。
五、有效解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習共同體之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國小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有意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習共同體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ind what are the good teaching practices, concepts or philosophy that may help those who dedicated in the sixth-grade classes teaching with being aimed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ts operation,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in Hsinchu Nan Liao primary school.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the case studied surveyed and documentations analyzed mainly in this study, those all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from surveys and interviewing 9 professional educators from Hsinchu Nan Liao primary school. These educators are sixth-grade teachers (six), a principal, a director of teaching and a group teaching leader. It can enhance more acknowledgement about the journey and implementation of how this learning community approached by these sixth-grade teachers who expert in mandarin domain knowledges in Hsinchu Nan Liao primary school.
In addition to above mentioned, school programs、past school meeting minutes、interview manuscript、reflecting with documentations and in-class videos will b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findings.
After analysis, the finding was the concep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how operated together with learning communities. It would create good experiences in between even if conflicts appeared even with being interactive to each other. The dilemmas can be solved by the learning of the journey and come out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1. It was orientated with the centric learning model. The members loved to discuss、dialogue and share with the peers as an learning organization.
2.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s the center of the community model. 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problems for teachers, create more atmospheres of praising、caring and respecting for the tolerance and innovating revolu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s.
3. The high level of understandings、recognitions and car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cy for purpose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blending of consensus-based community for win-win situations.
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s to corpo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s of teachers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with the self-construction to the mandarin language modul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vision would be inspiring students to show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ir destiny.
5.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resolution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above consolidat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chools、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or studie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習共同體之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5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74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7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3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分析與討論 83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歷程的分析與討論 116
第三節 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探討 141
第四節 學習社群與共同體的困境與突破 156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79
參考文獻 185
壹、中文部分 185
貳、英文部分 195
附錄 199
附錄一 同學年同領域教師訪談大綱 199
附錄二 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201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20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月刊,215,4-16。
丁一顧、方志華(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16(4),89-120。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6(2),1-10。
尤寬宏(2013)。以日本授業研究模式施行數學教學藉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素貞(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現況、困境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77,182-215。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南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志欣(2012)。高中第二外語之溝通式教學法實證研究-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日語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江芳盛譯(2004)。Gary Sykes原著。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education: An appraisal.)。張鈿富主編,教育行政研究手冊(頁363-401)。臺北市:心理。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 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滿堂(2007)。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佐藤學(2005)。轉折期的學校改革—關於學習共同的構想。全球教育展望,34(5),3-8。
佐藤學(2011)。學校再生的哲學—學習共同體與活動系統。全球教育展望,40(3),3-10。
吳俊憲、吳錦惠(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課程改革之研究。中等教育,62(2),36-59。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9-145。
吳勁甫(2012)。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競值架構的觀點。αβγ量化研究學刊,4(1),69-97。
吳春草(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踐歷程之學校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蕙娟(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社群中共同學習及個人實務分享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晶晶(2009)。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宋鎮照(2005)。團體動力學。臺北市:五南。
李明麗(2009)。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改革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探悉。外國中小學教育,7,50-53。
李昱瑩(2014)。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郁文(200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修訂四版)。臺北市:桂冠。
李真文(2013)。新思維或新作法-論學習共同體的哲學挑戰。論文發表於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臺北校區。
李麗琦(2013)。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盛圳(2012):「學習共同體」迴響:我的教學小革命。親子天下雜誌,37。
周和君、董小玲譯(2010)。合作取向實務—造成改變的關係和對話。(原作者:Sheila Mcnamee 等)。臺北市:張老師。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易麗君(2010)。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基於網路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12),108-109。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實踐反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3,3 - 14。
林彥慈(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年運作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芽芽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32,99-109。
林素卿(2008)。行動研究與教學檔案於教師專業發展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67,24-35。
林國凍(2009)。日本的 Lesson Study 如何引發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65-184。
林煥民(2009)。建構學習型的學校—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學校行政,59,63-75。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頁)。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
林曉欽譯(2013)。芬蘭教育這樣改。(原作者:帕思‧薩爾博格)。臺北市:商周。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柯華葳等(2012)。臺北市 101 年度國高中試辦學習共同體方案總報告。未出版。
洪志林(2010)。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紀嘉雄(2013)。中小學校長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領導核心技術之探討。學校行政,85,156-172。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綺穗(2012)。教師參與行動學習團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15,30-39。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高博銓(2011)。教師社群發展的問題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1,39-48。
張本文(2011)。論教師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學校行政雙月刊,75,21-36。
張威、郭永志(2012)。學習共同體學習模示的實證研究。教育科學,28(5),32-36。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新仁(主編)(2009)。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7。
張德銳(2010)。喚醒沉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1(2),81-110。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2007)。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臺北市:教育部。
莊蕙瑛(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型態與運作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連俊智、林明地(2013)。教育領導的學習共同體-學校領導動力剖析。學校行政,85,137-155。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23-68。
陳麗華(2011)。促進全員潛能開發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天地,171,76-77。
菅永霞(2011)。美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中國。
馮國平(2010)。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探索,2010(10),91-92。
曾文鑑、郭碧玄、陳雯玲(2014)。新竹縣教師專業發展行政運作、教師實踐與成長介入之模式初探。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4,61-92。
黃建翔、吳清山 (201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 TEPS 資料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17-140。
黃郁倫(2011)。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導入及實行。教師天地,171,9-12。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3a)。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3b)。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振昇、盧秋菊(2013)。教師學習共同體之後社認知模糊分析—以國小教師專業社群領導者為例。論文發表於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臺北校區。
楊馥如(2014)。非藝術專長教師的藝術與人文專業增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褚一璇(2013)。以 ARCS 動機理論與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五年級木刻版畫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芳仙(201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芳宇(2011)。私立高中教職員覺知團體動力與生存任務環境關係之研究 - 以 L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貞似(2013)。變革歷程中教師關注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12)。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7。
歐用生(2013)。日本小學的教學觀摩與教師學習。演講於臺南市教育產業工會102年教師專業發展與提升研習,臺南市:學甲國小。
潘中道、胡龍騰譯(2013)。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臺北市:學富。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陳珮英、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3)。從學習領導論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與實踐。論文發表於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臺北校區。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蔡進雄(2011)。教師領導的理論、實踐與省思。中等教育,6 2(2),8-19。
鄧鈞文、林宜嫻(2013)。從善意的眼到反思的心:透過教學觀察評分量表 rubrics 凝聚教師學習共同體。論文發表於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臺北校區。
鄭葳(2012)。學習共同體—文化生態學習環境的理想架構。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盧佳鋒(2013)。國中體育課實施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以籃球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舜文(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志峰(2011)。分布式領導的研究成果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01,75-86。
賴慧玲(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其對學校文化影響之探究-以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賴麗珍譯(2012)。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專業發展實用手冊。臺北市:心理。
薛煥玉(2007)。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7(1),1-10。
謝麗紅(2002)。團體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結構與非結構成長團體為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5,195-214。
鍾啟泉(2011)。從課堂失範走向課堂規範—兼評《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全球教育展望,40(1),17-21。
鍾啟泉、陳靜靜譯(2012)。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鍾啟泉譯(2012a)。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鍾啟泉譯(2012b)。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原作者:佐藤學)。北京市:教育科學。
簡菲莉(2013)。從學習共同體與教師作為轉化的知識份子探索教師圖像之轉化。論文發表於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臺北校區。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1-30。
蘇秀純(2012)。讀報教育提升班級自主學習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蘇玲(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形塑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光國小兒童音樂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貳、英文部分
Ailwood, J., & Capeness, R. (2001).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wo queensland case studies’. In R. Capeness, A. Kolatsis, & A. Woods(Eds.), Creating new dialogues: Policy, pedagogy and reform, (pp.67 -72). Brisbane, Queensland: Post Press.
Chassels, C. (2009).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and iterative 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a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Canadl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2 ( 4), 734-763.
Chichibu,T., & Kihara, T. (2013). How Japanese schools build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by lesson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esson and Learning Studies, 2(1), 12-25.
Dorese, S. (2009). Lesson study in the U.S. : is it mechanism for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 ? a cass study of three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424242).
Dubin, J. (2010). American teachers embrace the Japanese art of lesson study. The Education Digest, 75(6), 23-29.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DuFour, R(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 bandwagon, an idea worth considering, or our best hope for high levels of learning ? Middle school journal, 39(1), p4-8.
DuFour, R(2011). Work together: But only if you want to. Phi Delta Kappan, 92(5), p57-61.
Fernandez, C. & Yoshida, M. (2004). Lesson study: A Japanese approach to improv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Hart, L. (2008-2009). A study of Japanese lesson study with third grade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a small school district. SRATE Journal, 18(1) , 32-43.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Jiwon, S., & Woojung, S. (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Korea and Japan: a case study on reforming schools into learning communities. Asia Pacific Educ. Rev , 11, 273–2837. doi:10.1007/s12564-010-9075-3.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8).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8-34).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32 (4),16-20.
Padwad, & Dixit. (2008). Impac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lassroom Problems.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12(3), 1-11.
Parks, A. N. (2009). Collaborating about what ? An instructor’s look at preservice lesson study.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6(4), 81-97.
Quinn, R. E., & Cameron, K. S.(1983).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s and shifting criteria of effectiveness: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Management Science, 29(1), 33-51.
Sergiovanni, T. J. (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 Shulman, L. S. (2004). The wisdom of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akahahi, A., & Yoshida, M. (2004). Ideas for establishing lesson-study communities. Teach- 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0(9), 436-443.
Watanabe, T. (2002). Learning from Japanese lesson stud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36-3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