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9.199.11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鳳怡
作者(外文):Li Feng Yi
論文名稱(中文):珍珠國民小學表演藝術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s in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顏國樑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391007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表演藝術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erforming art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珍珠國小為例,探討表演藝術課程實際運作於教育現場情形,以及對於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果是否有所助益。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十位珍珠國小教育人員、學生代表、家長代表,並蒐集相關文件,以及加入研究者省思札記進行資料彙整,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關於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運作歷程:
(一)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為長時間發展歷程,且將教師專業發展
   列為發展重點。
(二)珍珠國小表演藝術校本課程的運作方式具「彈性」、「循環性」、
   「分享實踐」、「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等特徵,但成員與外聘老師
   進行專業對話及互動方面仍有努力成長的空間。
(三)校長為課程的引導者、鼓勵者及陪伴者和促進者,而課程的
   制定及規劃則是由成員共同參與。
(四)珍珠國小行政團隊主要提供在結構性支持系統協助課程順利運
作,關係性支持方面則提供教師關係性支持系統,使教師能在溝
通管道上暢通無阻。
(五)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的運作困境來自學校內部支持性問
   題。
(六)校長具備前瞻性眼光、行政層級的支持、成員可從課程發展
歷程中獲得展能機會以建立自信心與夥伴形成關係性支持系
統,為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順利運作的因素。

二、關於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教師專業成長:
(一)珍珠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學習成效受到外界與家長肯定,
 源自推動表演藝術課程逐漸改變了學校氛圍。
(二)透過親自參與課程的運作、進行專業對話及檢視教學成果並促
進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部分的省思。
(三)教師對於自身專業成長與學生成就的連結,大多透過學生表現
   審視學生學習效果。

三、關於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學生學習成就:
(一)學生樂於發表想法、展現創意,熱愛校本課程,同時提高活動
  參與的意願。
(二)學生在在閱讀理解能力及體適能部分有所提升。

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針對個案學校、學校、國小教師,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how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ork and their affect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tudent achievements in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and data is collected by interviewing ten educational staffs, parent representatives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nd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adding researcher’s reflection note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The discussions of the oper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are as following:

(Ⅰ) The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orking in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is a long time operation course, and focus on teachers’ profession.
(ⅱ)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orking in Pearl elementary is flexible, cyclical, shared practice, and teaching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to grow for members of the exter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ialogue and interactive efforts.
(ⅲ)The principals played roles as curriculum guide, encourager, facilitator and promoters, and the courses formulation and planning is participation by all members.
(ⅳ) The administrative team of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gives supportive conditions for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including structural factors like time and resources and relational factors like keeping teachers in goo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ⅴ)The difficulties of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come from inner structure conditions.
(ⅵ)The key of how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orks in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is support from the principals having the forward-looking vision, the administrative team, members who getting the opportunity to show from the cours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build confidence, and the support within the partners.

2. The discussions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are as following:

(Ⅰ)The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bring out the cultu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These obtain the public compliments and paren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student learning.
(ⅱ) The reflection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comes from members involv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ourse, professional dialogues and viewing teaching achievements.
(ⅲ) Student achievements is the connection to examin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student learning.

3.The discuss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are as following:

(Ⅰ)Students are gla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show their creativity, love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increase active participation desire at the same time.
(ⅱ) There is significant progressing on students’ reading ablilty and fitnes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Pearl elementary school, intended schools or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義與內涵 19
 第三節 表演藝術課程的內涵與發展 36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表演藝術的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 6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8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的運作 89
 第二節 珍珠國小表演藝術課程教師專業成長探討 133
第三節 學生學習成效的探討 14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2


參考文獻 177
壹、中文部分 177
貳、西文部分 184
附錄 187
附錄一 校長訪談大綱 187
附錄二 承辦業務主任訪談大綱 189
附錄三 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191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 193
附錄五 家長訪談大綱 195
附錄六 學生訪談大綱 196
附錄七 文件編碼表 198
附錄八 觀課時間表 199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年3月)。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中日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日月潭中信飯店。
王英澄(2014)。以組織發展階段分析影響學校本位課程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祖琛(1986)。我國臺灣地區大學學術報酬結構之研究─大學教師的工作誘因動向、學術報酬認知與期望關係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雪萍(2003), 一位資深國小語文科教師教學實際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嘉陵(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石光生(2002)。表演藝術教育史概述。臺北市:桂冠。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江連君(2002)。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其昌(2004)。表演藝術之研習發展與教學策略。研習資訊,21(5),77-84。
李郁玫(201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困境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市:桂冠。
李雄揮(1997)。教育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原作者:L. S. Vygotsky)。 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62)
杜綺文(2006)。參與觀察法。國科會例行報告,未出版。
何蘊琪(2000)。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水波(1993)。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構。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頁。
林旭彥(2013)。一所眷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桂蘭(2013)。當圖畫書遇上音樂戲劇—閱讀教學透過音樂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成(2010)。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頁。
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雙月刊,66,1-19頁。
周佩儀(1997)。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8,48-75。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4頁)。 高雄市: 麗文文化公司。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市:學富。
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3-13。
林登福(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玉霞(1996)。美國教學專業化運動的發展現況。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美國教育運動﹙123-141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 1-13。
陳昇飛(2004)。社會建構主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實踐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12(6),3-31。
秦孟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7。
郭美女(2012)。從義大利小學藝術教育探討我國「藝術與人文」課程。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報,2(1),137-169。
郭俊呈(2013)。國民小學教師學校本位課程知覺與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美君(2007)。劇團參與學校本位課程協同教學之研究-以臺中縣社口國小與大開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苑真(2009)。小山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能力指標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美惠(2009)。一所新設國小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郭淑媛(2014)。樹葉變黃金的故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八十七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迎向千禧年─新世紀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彙編(15-23頁),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103,13。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18-36頁),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實渝(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237-275)。臺北:師大書院。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夏學理(1998)。表演藝術觀眾發展之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瓊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整倂指標建構之研究-激勵保健學派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小秋(2010)。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編號 1009404944)。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定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基本法。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寫下你的故事:你的資料要說什麼。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Corrine)。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6)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即興創作一首世界之歌:語言與再現。質  
  性研究導論(原作者:Corrine)。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莉玲(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許淑婷(2012)。藝術人文在通識教育的規劃 ──以多元藝術鑑賞課程為探索。通識教育學刊,10,63-81。
莊淑琴(2001)。論學習型組織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師之友,42(1),8-14。
莊淑琴(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個案分析--以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張嘉育(1999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緯良(2011)。管理學(第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曉華(2003)。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國民教育,43(6),56-65。
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志弘 (2004), 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歷程與專業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曾芳蘭(201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經典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冠學文化。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瑞榮(1996)。從「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後現代狀況」看後現代主義對道德教育的啟示。高市鐸聲,7(1),62-66。
黃嘉勝(2005)。國小「社區藝術地圖」課程與創新教學之行動研究。臺中師院學報, 19(1),185-212。
黃聰哲(2012)。臺灣小型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蔡美玲(譯)(1989)。表演的藝術(原作者:Michael Billington etc.)。臺北市:桂冠圖書。
葉連祺(1999)。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和取向。教師天地,103,22。
蔡清田(2000)。學校整體課程之設計。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89-331頁)。臺北市:揚智。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葉淑儀(譯)(2000)。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原作者:Linda Lambert等著)。臺北市:桂冠。
廖春蘭(2007)。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以一所國民小學之布袋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307-344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趙克中(2005)。臺南市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蔡宜佳(2014)。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研究-以一所郊區小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鄧天德(2004)。學校本位課程的運作實務。市詩社較學報,3,17-3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34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富仁(201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分析—以一所教學卓越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盧美貴(2000)。啐啄同心─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鍾培音(2001)。一個校本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薛梨真(1999年12月)。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的試辦為例。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簡瑞容(1997)。對話、生活世界與覺醒─MaxineGreene教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羅清水(2000)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以高職實用技能班政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Cohen’ D.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1st ed). Oxford: Pergamon.
Doll, W. E. (1993).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Eggleston, J.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OE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p.75-105)
.Paris: OECD.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 A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iroux, H. A. (1992). 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latthorn, A. (1994). Developing a quality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irk, D. (1986). Structure and agency as two problematic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0(3), 285-299.
Lincoln, 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arsh, C. (1992).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NewYork: Falmer.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 O.E.C.D.

Saylor, J. G. , Alexander, W. M. ,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N.Y.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ithole B., & Solomon G. (2014). Business studies teach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work: An application of herszberg's two factor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6(3), 435–444.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and J. Walton(Eds),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 (pp. 93-161).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Tomas, I. D. (1978).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4(2), 63-68.
Vygotsky, L. S.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Lopez-Morillas, Trans.).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p. 79-9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