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7.133.9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玉雲
作者(外文):none, .
論文名稱(中文):思考地圖運用在國小學童科學文章閱讀之成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cience text Reading Map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中文):陳鳳如
指導教授(外文):none, .
口試委員(中文):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所
學號:210383004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思考地圖科學文章科學閱讀
外文關鍵詞:science textthinking map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摘要

科學教育是國家競爭力及教育績效檢核的重要指標,為了扎根科學教育、培養科學素養,科學教育的對象已從昔日的科學精英培育,轉變為一般社會大眾及國小學童。而科學文章閱讀考量讀者的認知程度與生活經驗,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編寫圖文並茂的書籍或文章來介紹科學知識、概念、技能或思想,是推廣科學教育、普及科學素養的利器。在閱讀科學文章時,如何解構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及釐清概念間的關係,以利於科學文章的理解,Hyerle(2011)主張思考地圖的視覺工具是一項有效的策略。
因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思考地圖運用在國小學童科學文章閱讀,對其閱讀理解、自然科學習成就的影響,進一步了解學童對此教學介入的反應及回饋。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的準實驗設計,以苗栗縣某國小兩班三年級的學童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其中一班接受思考地圖融入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實驗處理,稱為實驗組,計有25名學童;另一班接受一般科學文章閱讀教學的處理,稱為控制組,計有26名學童,合計51名學童。兩個班級的學童皆接受8週、每週2節課,共16節的教學。而後蒐集兩組學童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測驗及自然科學習成就的前測及後測資料,以前測結果為共變數、實驗處理組別為自變數、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和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後測結果為依變數,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兩組學童在科學文章閱讀教學成效的差異。進一步蒐集實驗組學童在不同教學處理階段的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隨堂測驗,以教學處理階段為自變數、前測及三個教學處理階段之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得分為依變項,進行重複量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探究此教學介入的漸進效果。另外,對實驗組學童實施「思考地圖運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意見調查表」,據以了解實驗組學童對此教學的反應及回饋。研究結果發現:

一、實驗組學童接受思考地圖運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後,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測驗的得分高於控制組(F=5.87,p=<.05; M=69.72> M=61.19),表示此教學介入有助於提升學童的科學文章之閱讀理解。

二、實驗組學童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上,前測及三個教學處理階段之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得分,達顯著差異(F=3.09,p<.05),且隨著教學介入次數的增加而呈直線進步趨向(F=11.52,p=<.05);亦即教學處理階段一的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隨堂測驗之得分,並未顯著高於前測的得分,教學處理階段二和教學處理階段三的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隨堂測驗之得分,則顯著高於前測的得分(M=78.40> M=69.20、M=80.80> M=69.20),可見思考地圖融入科學文章閱讀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童對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但初期未見顯著效果,需經一段時間的介入,方能看到教學成效,且其教學成效隨著教學介入次數的增加有愈來愈進步的趨勢。
三、實驗組學童接受思考地圖運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後,在自然科學習成就的得分高於控制組(F=54.42,p<.05; M=91.40> M=86.10),可見此教學介入對自然科學習成就具增進效果。
四、實驗組學童接受思考地圖運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後,有80%以上的學童覺得思考地圖能表達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有助於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且對自然科的學習有幫助;60%的學童覺得運用思考地圖來閱讀並不難,且80%的學童在同學協助、68%在自己獨力運作下,能畫出思考地圖;而有80%的學童表示喜歡思考地圖融入自然課的學習方式,72%的學童覺得此方式適合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童對思考地圖運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持正向肯定的反應及回饋,唯需注意的是:仍有44%的學童不同意「運用思考地圖來閱讀並不難」,且76%的學童希望老師再多花一些時間講解及說明思考地圖。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教師運用思考地圖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時,需要歷經一段時間的引導,及至學童逐漸精熟、內化到獨立練習為止。此外,亦可嘗試將思考地圖應用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並進一步探討其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思考地圖、科學閱讀、科學文章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ience text reading by using thinking map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51 third graders selected from two classes in a certai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ry. There are 25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received science text reading by using thinking maps, while the other 26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science book reading. The two classes received 16 sessions of instruction for eight weeks with two sessions each week.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cience text reading using thinking maps of student in these two groups. Additionally, the analysis of one –way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science text reading using thinking maps of stud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the instruction was obtained from “th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of thinking map strategy instruction.”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I.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score in science reading test than the students of control group.
II.Th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ience text reading tests were not display differences along with the teaching times increasing immediately, until it was three stages of teaching. The number of intervention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the trend of progress.
III.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score in science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the students of control group.
IV.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held the positive response and feedback. It needs to note the question that a few students need more time to learn thinking maps.
Based on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eachers' teaching and future stud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思考地圖的基本理論 15
第二節 科學文章閱讀的理念與相關閱讀策略 28
第三節思考地圖與科學文章閱讀有關的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9
第三節 實驗處理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思考地圖對國小學童科學文章閱讀理解之成效 47
第二節 實驗組學童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漸進效果分析 50
第三節 思考地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 53
第四節 實驗組學童對實驗教學之反應及回饋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3
附錄一 科學文章閱讀理解測驗 A卷 66
附錄二 科學文章閱讀理解測驗 B卷 71
附錄三 思考地圖運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意見調查表 74
附錄四 科學文章閱讀教學單元活動設計 75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
王美芬(1986)。國小兒童科學方法的培養及教學策略。國教月刊,42(5-6),
14-19。
田茂修(2012)。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資源班學障學生科學閱讀理解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申靈靈、羅立群(2008)。思維地圖在美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1)。
朱珺、王麗耕(2008)。關鍵詞在認知心理學上的基礎理論。上海師範學院學報,
28,4。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2,1-16。
江淑卿(2001)。概念構圖與圖示對兒童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與學習反應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9,35-54。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
何秀芬(2014)。運用思考地圖提升學童繪本(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呂佳蕙(2007)。科學讀物融入 KWLQF 策略於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何鈺淇(2014)。思考地圖融入課文為本之敘事寫作教學研究-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吳振豪、邱瓊霈、古欣怡、李麗霞(2013)。一課多教:閱讀理解策略結合思考地圖於說明文教學,以提升五年級學生讀寫能力之行動研究—以熊與鮭魚為例。2013修辭學與國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吳裕聖、曾玉村(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43 (1),1-24。
吳明隆、凃金堂(2013)。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美娥(2002)。品質管理手法講師手冊。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李宛蓒(2015)。科學閱讀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李欣蓉(譯)(2005)。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原著者: K. Bromley, L.I.-De Vitis, &; M. Modlo)。臺北:遠流(原出版於1995年)。
李祐臣(2009)。心智圖筆記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思考、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
然科「植物世界」單元為例(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汪敏霞(2011)。淺談科學閱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教研論壇,10,13。
汪榮才(1995)。 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集刊,1,81-139。
汪榮財(1995)。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國民教育集刊,1,
林文真(2004)。圖形組織工具訓練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生問題解決思考歷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
林民棟(2006)。應用心智繪圖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生活科技教
育月刊,39(3),77-88。
周宛蓁(2014)。思考地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容妃(2005)。兒童科普讀物的閱讀理解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
林淑美(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大學,臺中。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二-讓孩子成為有策略的優質讀者。臺北:天下雜誌。
洪文東(1997)。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14-25。
洪文東(2007)。幼兒科學教育專題:兒童的科學觀。幼兒保育學刊,5,1-11。
洪敏怡(2008)。閱讀科學讀物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洪碧霞(2012)。閱讀教學評量設計的新視野。未來少年特刊,1,4,臺北:天下。
洪碧霞、吳正新、劉妍希(2011)。緒論:臺灣PISA2009。載於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主編),台灣PISA2009結果報告(1-9頁),臺北市:心理。
凌拂(2005)。帶不走小蝸牛。臺北:遠流。
馬欣(2007)。淺談概念地圖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3,4,136-137。
高涌泉(2010) 。科學教育必須注重閱讀與敘事能力。科學人,100(6),34。
唐潔之(1995)。思考的奧秘—心智的歷程Ι(Edward deBono原著)。臺北:桂冠。
張菀真(2006)。國小學童圖文閱讀的理解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張菀真、辜玉旻(2011) 。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圖文閱讀的理解策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2(2),93-121。
張貴琳、黃秀霜、鄒慧英(2009) 。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台灣學生PISA 2006閱讀。
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9, 13(1)。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學閱讀資源集:科學閱讀。臺北。
教育部(2011)。2011 PIRLS評量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閱讀問思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梁雲霞譯(2003)。大腦知識與教學(原著者:Eric Jensen著)。臺北,遠流。譯
章瓊方(2014)。國小科普讀物適級推薦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
範大學圖書資訊管理系,臺北。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170,23-36。
郭淑惠譯(2010)。嘩啦嘩啦!自來水的旅行。(原著鄭恩玲)。臺北:上人文化。
臺北。
陳佩秀譯(2001)。活化和運用心智習性 (原編者:Arthur L. Costa &; Bena Kallick)。臺北:遠流。
黃光雄(1988)。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鳳(2004)。閱讀科學普及讀物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惠瑜(2007)。圖形組體運用於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生國語大意摘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雅玲(2011)。影響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聖謨(1998)。讓思考看得見—簡介「思考圖」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9(4),
p. 56-62。
陳麗秋、林佳宜(2006)。魚骨圖在學校創新經營的應用。國教新知,53(3),p.42-52。
彭子芸(2014)。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二年級故事體課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程嬇玲(2014)。思考地圖運用於生活故事寫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黃方鳴(2015)。科學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與科學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台珠、熊召弟、王美芬、佘曉清、靳知勤、段曉林、熊同鑫譯(2002)。促進
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臺北:心理。
黃湘武(1980)。 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黃鴻博(2011)。科學閱讀Q&;A。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閱讀資
源集,22-2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福興(2003)。概念構圖應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學報,24,47-59。
蔡天民(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態度改變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鄭宇樑(1997)。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
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楊璧華(2013)。應用思考地圖結合摘要策略於國語課文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
年級記敘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鄒永裕、王美芬(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
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潘儀軒(2014)。思考地圖融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賴慶三(2006):國小科學閱讀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 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 ,2-16。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教育大學,臺南。
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章其閱讀理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謝雅筑(2014)。思考地圖融入國語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魏利真(2011)。圖像組織仲介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網路電子報類
江美姿(2016/01/03)。建構式學習之我見。取自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86&Itemid=394
陳啟勳(2016/01/03)。雙語詞彙 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978/
教育部(2016/01/03)。國立臺中科學博物館館訊(第314期)。取自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3/314/a-2.pdf
教育部(2016/01/02)。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取自http://2014scipopforum.nstm.gov.tw/
中央氣象局南部氣象服務(2016/01/02)。取自 http://south.cwb.gov.tw/movie_show/view/index.html?bull_id=57
中華民國圖書學會館(2016/01/03)。 「2010一人一科普」。取自http://laroc.glis.ntnu.edu.tw/
苗栗縣成就評量測驗(2016/04/1)。取自http://163.19.251.107/bct/ans/104/C3.pdf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6/1/04)取自http://www.cdc.gov.tw/diseaseinfo.aspx?treeid=8d54c504e820735b&nowtreeid=dec84a2f0c6fac5b&tid=77BFF3D4F9CB7982
臺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2016/1/04)。取自http://nrrc1.cere.ntnu.edu.tw/cboutus.php
美國閱讀諮商委員會(2016/1/04)。取自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en&u=https://www.nichd.nih.gov/publications/pubs/nrp/Pages/findings.aspx&prev=search
英文部分
Hyerle,D.(1991).Expand Your Thinking. In A.L. Costa(Ed.),Developing Minds:Programs for Teaching Thinking (pp.16-26)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yerle,D. E(1993). Thinking Map as a tools for multiple modes of understand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UMI. A Bell &Howell Company.
Hyerle,D. E(1996). Thinking Map:Seeing is Understand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Dec,1995/Jan,85-89
Hyerle,D. (2004). Student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 (pp. 1-28).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Kintsch, W. (1988).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95(2), 163-182.
Kintsch, W. (2005). An overview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effects in comprehension: The CI perspective. Discourse Processes, 39(2-3), 125-128.
Mallow,J.V.(1991).Reading science.Journal of Reading,34(5),324-338.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Kennedy, A. M., & Foy, P. (2009). IEA'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in primary school in 40 countrie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