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3.4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葉泓昇
論文名稱(中文):均一教育平台使用於國小六年級補救教學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體積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Junyi Academy Platform Applied to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6th Grade Students -Using Volume Uni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鄭淵全
指導教授(外文):Yuan-Chuan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381020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均一教育平台補救教學補救教學學童體積概念
外文關鍵詞:Junyi academy platformremedial instructionunderachievervolume concep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對於四名國小六年級補救教學學童在數學體積單元學習成效,以及對均一教育平台來學習數學的看法。其中學習成效主要是探討四名個案經過均一教育平台的八週補救教學後,學習國小五年級體積單元有關「體積基礎概念」、「體積測量概念」以及「體積解題應用」三種概念在教學前後的迷思概念變化與答題情形,進一步作為立即成效與整體成效之依據;個案對於均一教育平台的看法則是透過四名個案所填寫之學習回饋單作進一步歸納與探討。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壹、 四名個案接受均一教育平台教學前,僅個案乙具備體積基礎概念,其餘概念則未具備,另三名個案皆未具備三種概念;四名個案接受均一教育平台教學後,均具備上述三種體積概念。
貳、 個案接受均一教育平台補救教學後的「體積基礎概念」、「體積測量概念」以及「體積解題應用」立即成效與整體成效皆良好。
參、 利用均一教育平台教學對於個案的體積迷思概念前後變化:
一、 體積基礎方面:前測結果顯示9個題目存在迷思概念;後測結果顯示釐清6題。
二、 體積測量方面:前測結果顯示25.5個題目存在迷思概念;後測結果顯示釐清15.5題。
三、 解題應用方面:前測結果顯示19個題目存在迷思概念;後測結果顯示釐清12題。
肆、 個案對均一教育平台之學習回饋
四名個案皆表示喜歡利用均一教育平台來進行數學課程,唯獨在師生互動這方面提出建議,代表著個案在進行均一教育平台教學時,也期待著平台上的老師或系統能提供相關功能或活動,像影片中的老師一樣可以自己動手操作來對體積進行切割或填補。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均一教育平台對國小六年級補救教學學童有良好的學習成效
,但老師仍需要在旁陪伴與指導才能維持學生專注力與耐心,且涵蓋中年級之迷思概念仍需進一步的課程規劃來協助與釐清。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6th grade
underachievers’ perceptions of Junyi academy platform applied to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volume unit.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is study aim to explore the concept conversions and the results of a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volume fundamental units, volume measurement and volume problem-solving application through eight-weeks remedial instruction. Data was also collected using a post-learning sheet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Junyi academy platform instruction. The analyses of the results of the pre-test suggested that one of the four participants had possessed the volume basic concept, four participants didn’t possess the concepts of the volume measurement and problem-solving applic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ir post-tests, indicating that underachievers progressed under the type of Junyi academy platform instruction. In addition, a closer look comparing the test items of pre-tests and post-tests showed that 6 of 9 items covering volume basic misconcepts had been cleared up, 15.5 of 25.5 items covering volume measurement misconcepts had been cleared up, and 12 of 19 items covering volume problem-solving application misconcepts had been cleared up. As for the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Junyi academy platform instruction, four participants were positive about the Junyi academy platform instruction they received with, and expected the learn-dominant function of the platform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remedial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均一教育平台 7
第二節 補救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16
第三節 國小數學體積課程 24
第四節 數位學習平台應用在數學與補救教學學童之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時程 44
第三節 教學活動設計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均一教育平台進行補救教學前後之成效分析 69
第二節 個案立即性後測分析 132
第三節 個案學習回饋單分析 142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5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中文部分 161
英文部分 167
附錄 171
附錄一 均一教育平台使用於數學「體積單元」前、後測試題 171
附錄二 數學體積單元前測之項目分析結果 174
附錄三 均一教育平台五年級數學科體積單元立即性後測習題 175
附錄四 學習回饋單 185
中文部分
方建良(2003)。模組化網頁課程運用在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空間位置」
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
王亦穹(譯) (原作者: S . Khan ) (2013)。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臺北市: 圓神。
田育昆(2014)。翻轉教學也需補救教學-淺談補救教學現況挑戰及因應策略,竹縣文教,
45,96-101。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
白詩瑜(2014)。放下高薪、五個改變教育的年輕傻子。天下雜誌,554。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499
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致秀(2006)。日語低學習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模式之探討及相關問題之研究,臺中技術
學院人文社會學報,5,223-139。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民82)。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
臺北市:心理。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林仁得、謝祥宏、陳文典(1993)。國小學童對體積測量的認識。師大學報,38,
269-281。
林幸玉(2015)。翻轉教學之教學成效- 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面積單元教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林財裕(2015)。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時間單元教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林寶山(1992)。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沈佑霖(2003)。國小六年級體積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屏東市。
沈俊毅、陳育捷(2015)。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實施翻轉教室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
響。「自由軟體與教育科技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銘傳大學國際會議廳。
何健誼(2002)。直觀法則對 K-6 年級學童在體積概念學習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子敬,杜彥誼,蔡治平(2010),大學生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銘傳大學
Moodle學習系統為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
學刊,16,163-191。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親子天下》編輯部等著(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
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例。南
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洪碧霞(2000)。數學學習情意層面的觀察記錄。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
(213-226)。 高雄市,復文。
馬乃忠 (2006)。基於模糊理論及試題反應理論探討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體積概念之發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致誠教育基金會(2012)。均一教育平台。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www.junyiacademy.org/ 。
高廣孚 (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宛琪 (2006)。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
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世銘(2003)。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數學時間單
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惠萍(2009)。提升經濟弱勢兒童學習成就之教學與實踐。臺南:供學。
梁淑坤(2012)。數學學習低落學生補救教學之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1,25-31。
張子貴(2014)。翻轉教室應用在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師培生為例。「2014卓越教學學術研
討會」發表之論文,慈濟大學。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
刊,17,85-106。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
1-32。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
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51(2),1-27。
黃志賢(2003)。數學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
理念篇,51-59。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曾琬淑(1994)。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實施成效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楊儒仁(2009)。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
積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楊湘琳(2011)。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
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凱翔、葉淑珍、譚寧君(2014)。建立立體心像教學活動之國小體積課程設計本位研究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 (3),225-252。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郁倫、鐘啟泉(譯) (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原作者:佐藤學)。
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靖淑、黃珊紋和洪碧霞(民89)。強化數學素養的補救教學設計。發表於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
教育部(2000)。二十一世紀教育願景。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
教育部(2015)。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修正規定。104年4
月23日,取自網路 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oint
彭成港(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使用均一教育平台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研究-
以速率單元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編號: 102 下補 3208),未出版。
鄭勝耀(2013)。弱勢學生與補救教學之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3-26。(永
齡教育基金會專案研究計畫)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蔡秉恆(民91)。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錐體成效之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
韓雪凰、崔夢萍、金瑞芝、黃秀文(2014)。多人連線網路分享平台運用於國小低成就學
生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1-34。
謝彩鳳(2011)。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明欣(2011)。資訊科技融入體積課程對國小學童學習體積概念之影響。國立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薛慶友、傅潔琳(2015)。數位學習平台的應用特色與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
77-84。
譚寧君(1996)。國民小學中年級面積與體積教材分析。「84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發
  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鐘敏豪(2013)。均一教育平台介紹。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ftp.ntct.edu.tw/ 。
鍾曉蘭(2015)。翻轉教室—多重表徵的模型教學(上)。臺灣化學教育,10,取自
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1297 。
嚴天龍 (2015)。翻轉教學於高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華東臺商子女學校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臺北市。

英文部分
Anaraki, F. (2004). Developing and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elearning platfo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ent, 12(2), 57-63.
CHEA (2006). A CHEA special report: Accredi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Wsshington, DC: CHEA.
Chere, N. E., & Hlalele, D. (2014).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of Learners at School: A Literature
Review.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5(23), 827.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21).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rowley, M. 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1-16.
Feldman, A. (2003).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existential perspectives. In J. M. Royer (Ed.), Mathematical cognition (pp. 147-174).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Garrison, D. R. (2011).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Routledge.
Goodwin, B. & Miller, K. (2013). Evidence on flipped classroom is still coming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 (6), 78.
Gurel, D. K., Eryılmaz, A., & McDermott, L. C. (2015).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Instruments to Identif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11(5).
Hewson, P. W. (1981). A concep change approach to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 383-396.
Hicks, S. (2000). Evaluating e-lear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77-79.
Horton, W. K. (2006). E-learning by design.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Hung, S. Y., Yu, W. J., Liou, K. L., & Hsu, S. C. (2009). Exploring E-lear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An Example of Asynchronous Distance Learning. MIS REVIEW: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1), 63-87.
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Estrada, V., Freeman, A., Kampylis, P., Vuorikari, R., & Punie, Y. (2014).
Horizon Report Europe: 2014 Schools Edition.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 Austin, Texas. doi:10.2791/8325.
Linda Dickson, Margaret Brown and Olwen Gibson (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Chelsea College, Univesity of London.
Mercer, C. D., & Miller, S. P. (1997). Education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 47-56.
Olson urt deMaagd, J., Tarkleson, E., Sinclair, J., Yook, S., & Egidio, R. (2011). An Analysis of e-Learning
Impacts & Best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iccoli, G., Ahmad, R., &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 401-426.
Rosenberg, M.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ISBN 0-07-136268-1.
Rowlands, S., Graham, T., Berry, J., & McWilliam, P. (2005). Misconceptions of force: Spontaneous reasoning or well-formed ideas prior to instruction?.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7(1), 47-6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