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方建良(2003)。模組化網頁課程運用在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空間位置」 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 王亦穹(譯) (原作者: S . Khan ) (2013)。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臺北市: 圓神。 田育昆(2014)。翻轉教學也需補救教學-淺談補救教學現況挑戰及因應策略,竹縣文教, 45,96-101。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 白詩瑜(2014)。放下高薪、五個改變教育的年輕傻子。天下雜誌,554。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499 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致秀(2006)。日語低學習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模式之探討及相關問題之研究,臺中技術 學院人文社會學報,5,223-139。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民82)。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 臺北市:心理。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林仁得、謝祥宏、陳文典(1993)。國小學童對體積測量的認識。師大學報,38, 269-281。 林幸玉(2015)。翻轉教學之教學成效- 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面積單元教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林財裕(2015)。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時間單元教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林寶山(1992)。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沈佑霖(2003)。國小六年級體積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屏東市。 沈俊毅、陳育捷(2015)。運用均一教育平台實施翻轉教室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 響。「自由軟體與教育科技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銘傳大學國際會議廳。 何健誼(2002)。直觀法則對 K-6 年級學童在體積概念學習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子敬,杜彥誼,蔡治平(2010),大學生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銘傳大學 Moodle學習系統為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 學刊,16,163-191。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親子天下》編輯部等著(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 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例。南 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洪碧霞(2000)。數學學習情意層面的觀察記錄。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 (213-226)。 高雄市,復文。 馬乃忠 (2006)。基於模糊理論及試題反應理論探討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體積概念之發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致誠教育基金會(2012)。均一教育平台。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www.junyiacademy.org/ 。 高廣孚 (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宛琪 (2006)。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 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世銘(2003)。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數學時間單 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惠萍(2009)。提升經濟弱勢兒童學習成就之教學與實踐。臺南:供學。 梁淑坤(2012)。數學學習低落學生補救教學之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1,25-31。 張子貴(2014)。翻轉教室應用在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師培生為例。「2014卓越教學學術研 討會」發表之論文,慈濟大學。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 刊,17,85-106。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 1-32。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 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51(2),1-27。 黃志賢(2003)。數學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 理念篇,51-59。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曾琬淑(1994)。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實施成效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楊儒仁(2009)。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 積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楊湘琳(2011)。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 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凱翔、葉淑珍、譚寧君(2014)。建立立體心像教學活動之國小體積課程設計本位研究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 (3),225-252。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郁倫、鐘啟泉(譯) (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原作者:佐藤學)。 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靖淑、黃珊紋和洪碧霞(民89)。強化數學素養的補救教學設計。發表於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 教育部(2000)。二十一世紀教育願景。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 教育部(2015)。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修正規定。104年4 月23日,取自網路 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oint 彭成港(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使用均一教育平台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研究- 以速率單元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編號: 102 下補 3208),未出版。 鄭勝耀(2013)。弱勢學生與補救教學之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3-26。(永 齡教育基金會專案研究計畫)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蔡秉恆(民91)。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錐體成效之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 韓雪凰、崔夢萍、金瑞芝、黃秀文(2014)。多人連線網路分享平台運用於國小低成就學 生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1-34。 謝彩鳳(2011)。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明欣(2011)。資訊科技融入體積課程對國小學童學習體積概念之影響。國立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薛慶友、傅潔琳(2015)。數位學習平台的應用特色與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 77-84。 譚寧君(1996)。國民小學中年級面積與體積教材分析。「84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發 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鐘敏豪(2013)。均一教育平台介紹。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ftp.ntct.edu.tw/ 。 鍾曉蘭(2015)。翻轉教室—多重表徵的模型教學(上)。臺灣化學教育,10,取自 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1297 。 嚴天龍 (2015)。翻轉教學於高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華東臺商子女學校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臺北市。
英文部分 Anaraki, F. (2004). Developing and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elearning platfo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ent, 12(2), 57-63. CHEA (2006). A CHEA special report: Accredi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Wsshington, DC: CHEA. Chere, N. E., & Hlalele, D. (2014).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of Learners at School: A Literature Review.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5(23), 827.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21).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rowley, M. 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1-16. Feldman, A. (2003).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existential perspectives. In J. M. Royer (Ed.), Mathematical cognition (pp. 147-174).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Garrison, D. R. (2011).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Routledge. Goodwin, B. & Miller, K. (2013). Evidence on flipped classroom is still coming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 (6), 78. Gurel, D. K., Eryılmaz, A., & McDermott, L. C. (2015).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Instruments to Identif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11(5). Hewson, P. W. (1981). A concep change approach to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 383-396. Hicks, S. (2000). Evaluating e-lear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77-79. Horton, W. K. (2006). E-learning by design.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Hung, S. Y., Yu, W. J., Liou, K. L., & Hsu, S. C. (2009). Exploring E-lear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An Example of Asynchronous Distance Learning. MIS REVIEW: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1), 63-87. 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Estrada, V., Freeman, A., Kampylis, P., Vuorikari, R., & Punie, Y. (2014). Horizon Report Europe: 2014 Schools Edition.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 Austin, Texas. doi:10.2791/8325. Linda Dickson, Margaret Brown and Olwen Gibson (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Chelsea College, Univesity of London. Mercer, C. D., & Miller, S. P. (1997). Education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 47-56. Olson urt deMaagd, J., Tarkleson, E., Sinclair, J., Yook, S., & Egidio, R. (2011). An Analysis of e-Learning Impacts & Best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iccoli, G., Ahmad, R., &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 401-426. Rosenberg, M.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ISBN 0-07-136268-1. Rowlands, S., Graham, T., Berry, J., & McWilliam, P. (2005). Misconceptions of force: Spontaneous reasoning or well-formed ideas prior to instruction?.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7(1), 4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