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218.2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曉薇
作者(外文):Hsiao-Wei Huang
論文名稱(中文):DFC行動方案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 Research on the course of Design For Change in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指導教授(中文):邱富源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Fu-Yuan Chiu,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381011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DFC利社會行為綜合活動領域
外文關鍵詞:DFCpro-social behaviorintegrative activities domai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融入式教學設計,將DFC課程融入原有的綜合活動課程中,並探討方案實施後,國中生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情形與在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與想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內容分析為輔,研究對象為國中一年級學生28人,透過錄影、訪談、學習單、回饋表、省思紀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整理與分析後,歸納出以下結果:

一、DFC課程方案的發展過程方面:本研究為融入式課程,強調與生活經驗的結合。課程方案結合了DFC理念的四個步驟及綜合活動領域能力指標,並緊扣教學目標使其方案達到最大的效益。

二、DFC課程方案的實施歷程方面: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及評量方式,鼓勵學生從做中學,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加團隊互助的經驗,引導學生覺察自己的成長,也懂得欣賞他人的表現。

三、學生在利社會行為的表現方面:學生在「關懷」、「分享」、「合作」、「幫助」四方面,皆有具體表現。研究中發現,學生在經歷覺察事件後,以自身的感受或價值觀作為判斷的依據,提出可行的介入方法,進而產生在「關懷」、「分享」、「合作」、「幫助」這些層面的利社會行為表現。

四、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方面:1.不斷反省、修正自己的教學策略,提升自我專業能力。2.協同研究夥伴提供寶貴教學意見及自省成長的機會。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教師、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方向
的建議。



中文關鍵詞:DFC、利社會行為、綜合活動領域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incorpora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merges the DFC curriculum into the original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urriculum.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ideas they obtain during the activities after bringing the program into practice. It gives first place to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subjects are 28 first grade students of Kanla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data are collected by the ways of the videotape, interview, learning sheet, feedback form and the reflection record. After the sorting and the analyzing, the conclusion is generalized as follows.

1.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DFC curriculum program: This research is an incorpora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emphasizes on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The curriculum program combines four steps of DFC’s concept and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domain, and fastens on to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maximal benefit.
2.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DFC curriculum program: Teachers apply the multi-variant ways of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learn by doing, build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rous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of the students, increase the mutual experience of a team, guide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own growth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others.
3. Student’s express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Students have the definite expression in the aspects of “Caring”, “Sharing”, “Cooperating” and “Assisting”. It is shown in this research that after experiencing the realizing events,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judge based on their own perceptions or system of values and propose the feasible method of involving, and then appear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the aspects of “Caring”, “Sharing”, “Cooperating” and “Assisting”.
4. Reflection and growth of researcher: (1) Keep reflecting and adjusting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and upgrad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2) Provide the valuable instructional suggestions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introspection and growth with the partners in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e teacher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future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Keyword: DFC, pro-social behavior, integrative activities domain
目次
目次 I
表目次 III
圖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DFC的理念與內涵 8
第二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19
第三節 利社會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26
第四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與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人員分析 48
第四節 行動課程方案的規劃 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DFC行動方案運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之實施歷程 57
第二節 DFC行動方案課程後之學生利社會行為表現 78
第三節 教師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的專業成長與省思 8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6
中文部分 96
西文部分 98
附錄一、DFC課程方案 99
附錄二、評量方式 110
附錄三、學生學習單 111
附錄四、學生課後回饋表 112
附錄五、學生個別訪談大綱 115
附錄六、教師教學觀察與反思紀錄表 116
附錄七、協同研究教師訪談大綱 117
附錄八、DFC報告評分表 11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1)。志願服務法。內政部全球服務資訊網,取自http://vol.moi.gov.tw.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教育研究資訊,頁 1-20。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的道德教育方法。鵝湖340,頁 33-43。
方志華(2010)。關懷取向女性主義之課程藍圖探究-Nel Noddings和Riane Eisler。課程與教學季刊13(2),頁 1-22。
方德琳、許芯瑋(2014)。找回孩子眼中的光芒。今周刊,86-89。
丘愛鈴(2006)。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初探。教育學刊,頁 145-174。
田耐青、張景媛(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補充說明。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 (頁 60-66)。臺北市: 教育部。
印度河濱學校教育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協會(2015)。改變世界,我可以。臺北市: 遠流出版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吳昌期、曾慧媚(2003)。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師友月刊430期,頁 21-25。
吳曉宣(2007)。服務學習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佩芬(2010)。專訪印度河濱小學校長吉藍‧瑟西:別小看孩子的力量。親子天下(19), 50-53。
李佩芬(2013)。印度河邊找尋教育的榜樣。親子天下(42),154-155。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坤崇(2003)。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理念變革與解析。教育研究月刊,頁 133-147。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第六期,頁 43-60。
林思伶(2004)。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態度與認知調查研究。輔仁學誌,頁251-282。
林振春(2001)。服務學習座談會(實錄)。社教雙月刊103 期,頁 7-18。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林義勝(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印。
林蓉敏(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策略研究。北縣教育49 期,頁 54-57。
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協會(2014)。孩子曰。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特刊。臺北市。
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協會(2015)。創意行動之旅-給中學教師的設計思考教學手冊。 臺北市: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協會.
洪久賢(2005)。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家政教育議題研究報告。
洪涼絹(2015)。 DFC課程運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以提升學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新竹市。
洪櫻純(2004)。服務學習的課程與教學。社教雙月刊122 期,頁 59-6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芯瑋、上官良治(2013)。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臺北市:天下雜誌。
許芯瑋、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2012)。DESIGN for CHANGE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臺北市:凱信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陳秀英(2006)。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思筠(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課程發展。教師之友3期(45卷),頁 7-20。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頁 1-18。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期(12卷), 頁 20-42。
黃光雄、蔡清田(2009二版)。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 五南。
楊昌裕(2002)。服務學習中反思活動的實施。學生輔導,頁 60-71。
楊鈴羢(2004)。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課程與教學。教師之友3期(45卷),頁 21-2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臺北市關懷盲人教育協會(2010)。 取自http://becat.org.tw/。
劉正鳴(2002)。服務學習與課程的融合及實施。學生輔導 81 期,頁 32-39。
蔡清田編著(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綺雯(2011)。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教學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西文部分
Chrislip(1994).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How citizen and civic.
CostaKallick(2000). Habits of mind: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gabits.
FertmanG. P、White, L.J.C.I.、White,(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Wade(1997).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Reflevtion. In R.C.Wade(Ed.).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全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