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201.2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韓碧薇
論文名稱(中文):社區協會課後照顧方案實施之研究 -以星星區希望種子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s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 - A Case Study of Hope Seed Class in Star District
指導教授(中文):顏國樑
指導教授(外文):Kuo-Liang Yen , 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291014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個案研究課後照顧社區協會
外文關鍵詞:case studyafter-school carecommunity associ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社區協會課後照顧方案實施之研究-以星星區希望種子班為例
摘要

本研究以社區協會為例,瞭解希望種子班課後照顧方案實施歷程、執行現況,以及實施成效、問題與改善策略。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六種身分八位利害關係人、蒐集相關文件,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壹、社區協會星星區希望種子班辦理課後照顧方案實施歷程
一、由闕師母化大愛的故事開始,以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結合政府、社
區和學生的系統整合,共同努力關懷弱勢學童的受教環境。
二、社區協會本身為宗教組織團體,以社區協會中央規劃領導地方執行
的行政運作,讓各地區分會視當地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務內涵。
三、熱心服務、熟悉社區狀況的在地班主任開始新竹縣星星區的課後照顧
希望種子之路。
貳、社區協會星星區希望種子班辦理課後照顧執行現況
一、以完成回家作業為主的課後照顧型態,平日放學後到晚上六點,寒暑
假半天的時間安排,依放學時間分為低年級及中高年級兩班。
二、行政上師資、課程、溝通、支援的完善規劃。
三、善用同理關懷、包容引導每個弱勢的孩子。
參、社區協會星星區希望種子班辦理課後照顧方案執行成效、問題及改善策

一、家長、學生、級任老師及社區協會皆有高滿意度的執行成效。
二、師資聘期、經費勸募、家長態度都是執行上考驗。
三、化阻力為助力的改善策略-向勞動部反應師資需求,多元化爭取經費,
透過親職教育使家長職能的增長

並且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社區協會、及其他有意願辦理課後照顧之團體組織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個案研究、課後照顧、社區協會
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s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 A Case Study of Hope Seed Class in Star District
Abstract
This study, taking community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xecution, the effectiveness,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Seeds of Hope after-school class care program.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By interviewing eight relevant stakeholders from six different backgrounds, related data and documents are collected. Analyzing them,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ing:

I , Implementation of Seeds of Hope after-school class care course of Star District
Community Association
1. Starting with the great love story of Que wife and using the concept that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government, communitie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a systematic way, working together to care for school children at disadvantage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2. Community association is a religious group. The administrative headquarter of the group makes plans and lead practical execution of local community association branches. This allows each local branch to be 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of wanted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3. The enthusiastic local directors who are familiar with situations in community kick off Seeds of Hope Road after-school care class in district of Hsinchu County Star district.
II, The current status of execution of Seeds of Hope after-school class for care in Star District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
1. The main goal of after-school care is to help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homework. The time of care extends from after school till 6 pm for semesters and increases to half a day from Monday to Friday in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s. The students are grouped into two classes by the time they are dismissed from school.
2. The administrative faculty, curriculum, communication and support are well planned
3. Each child of disadvantage is guided by kind compassion and tolerance.
III. The effectiveness,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Seeds of Hope after-school class care course of Star District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
1. Paren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mmunity associations express high satisfac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fter-school class care course.
2. The challenges of execution are unstable time period of employment of teachers, funding, attitude of parents toward the program
3. Our improvement strategy: Turn a stumbling block into a stepping stone. Ask the Ministry of Labor for more faculty quota to meet demand, seek funds via multiple channels and offer educational courses to enhance parenting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benefits of schools, community associations and other groups which are interested in creating an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


Keywords: case study, after-school care, community associ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課後照顧政策之意涵 11
第二節 社區協會與課後照顧方案發展緣起 21
第三節 課後照顧方案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 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 58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6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社區協會希望種子辦理課後照顧方案實施歷程 69
第二節 星星區希望種子班執行現況 82
第三節 希望種子班執行成效、問題及改善策略 10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135
壹、中文部分 135
貳、英文部分 140
附 錄 143
附錄一、教育部100-103補助各縣市課後照顧經費表 143
附錄二、社區協會總幹事訪談大綱 145
附錄三、受輔生學校級任教師訪談大綱 146
附錄四、社區協會希望種子課後照顧班班主任訪談大綱 147
附錄五、社區協會希望種子課後照顧老師訪談大綱 148
附錄六、學生訪談大綱 149
附錄七、家長訪談大綱 150
附錄八、總幹事訪談紀錄表 151
附錄九、「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課程」 15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2)。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台北;內政部。
王一芝(2008)。撿回來的校長獎。遠見雜誌,267,146-158。
王時培 (2012)。國民小學數學課後輔導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以永齡希望小學中正分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台閩地區兒童少年生活狀況調查(2005) 內政部兒童局。
台閩地區兒童少年生活狀況調查(2010) 內政部兒童局。
台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報告(2012)。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引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33
田曉玲(2013)。非營利組織推動弱勢學童課後輔導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田瑞華(2008)。林正盛執導紀錄片/我們的孩子 城鄉貧富天差地遠。自由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91895
李昭緣(2014)。博幼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在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怡靜(2011)。蛻變中的課後照顧方案實施與發展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STU05709023)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沈芳妃(2013)。民辦弱勢學童課輔班親師座談會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銀玉(2013)。企業基金會公益實踐之研究-以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NTNU520506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市:桂冠。
林沛吟(2011)。弱勢學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習適應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CCU00331038)
林佩璇(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林怡君(2011)。人際發展介入活動對弱勢兒童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課後照顧服務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201001)
邱嘉珍(2014)。非營利組織課輔教師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永齡希望小學東海分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2014)。教育部。
全國法規資料庫,引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41
范明鳳(2011)。非營利組織執行課後輔導方案之研究-以博幼基金會五峰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柯虹伶(2012)。社工人員推動兒童課後照顧方案與學校合作之經驗探討—以中部地區弱勢家庭兒童社區照顧支持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侯淑芬(2013)。非營利組織參與國小弱勢學童課後輔導之公私協力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浦忠成、譚光鼎、瓦歷斯.諾幹(1995)。「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引言報告。教改通訊,17/18:56-5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市:麗文。
許惠婷(2012) 。 課後照顧服務人員在職進修情況、需求與困難(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CYUT5709012)
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民國 92 年 08 月 01 日)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教育基本法(2013)。教育部。 全國法規資料庫,引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14)。教育部104年度施政方針。引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040&Page=23114&Index=4&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張文綺(2011) 。 臺中市國民小學與非營利組織協力推動課後照顧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CTC576046)
張慶勳(2011)。論文寫作軟實力。臺北市:五南。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悉。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22(5),
16-21。
陳慈慧 (2011) 。非營利組織提供弱勢兒童課後輔導之策略定位分析-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婉琪(2013) 。彰化縣辦理課後照顧補救教學協助弱勢兒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C.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曾鈺淳(2013) 。非營利組織參與推動國小弱勢學生補償教育之研究─以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彰化縣立芬園國小之互動關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游家政(2010)。弱勢學生課後扶助學習方案的規劃與實施。載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轉弱為強:弱勢學生教育的課程與教學(3-24)。台北:師大書苑。
楊子槿(2011)。兒童社交技巧發展之研究-以台灣世界展望會台中縣市課後生活教育方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THU0020101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倩如(2012)。家長參與與學生適應之關係-以永齡希望小學花蓮分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DHU5210060)
劉鎮寧(2013) 。 課後照顧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心理。
蕭憶珊(2009)。非營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博幼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芝棋(2009) 。 社會弱勢學童課後照顧教師的教學經驗--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205014)
蔡佩津(2013)。永齡希望小學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貳、英文部分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April). Working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Safe
and smart after-school program. Washington, DC: Author.
Gillborn, D., & Youdell, D. (2000). Rationing education: Policy, practice, reform
and equity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olnick, W. S., Farkas, M. S., Sohmer, R., Michaels, J., & Valsiner, J. (2007). Facilitating motiva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Effects of an After-School Program.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332-334.
Kane, T.J.(2004). 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of Four recent evaluations.New York:W. T. Grant Foundatio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alls, CA: Sage.
Morrison, G. M., Storino, M. H., Robertson, L. M., Weissgiass, T., &Dondero, A. (2000).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after-school programming and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for students at risk for substance abuse.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3, 365-371.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1999). 1999 National report series, juvenile justice bulletin: Violence after school (NCJ 178257).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sted. (2001). Education Action Zones: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six zone
inspections. London:Ofsted.
Stake, R.E. (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 Thousand Oak: Sage.
Stake, R.E. (2005).Case studies.In N.K.Denzin,&Y.S.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 ed,.).(pp.435-454).Thousand Oak:Sage
Zhang, J. J., Lam, E. T. C., Smith,D. W., Fleming, D. S., & Connaughton,D. P. (2006).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for program facilitator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fter-school achievement programs.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10(3), 151-16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