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獻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方曉琪(2009)。社會網絡中心性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輔大某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王炳成與李洪偉(2010)。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大學生諮詢、信任與友誼關係研究。西南教育論叢,55,24-29。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未出版博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柏森(2009)。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古志銘、林宏恩與陳文貞(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 何茂欣(2010)。羽球運動參與者專業化程度與健康自評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縣。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訓能(2011)。新北市國小羽球選手之家長支持子女參與羽球代表隊之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憲祥(2013)。羽球運動步法運用之探討。中原體育學報,2,42-49。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昕翰、畢璐鑾(2010)。社區大學舞蹈課程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大專體育,107,8-16。 林晏州(1982)。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 林銘捷(2009)。知識分享社會網絡之探討──以醫師專業知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上宏(2011)。羽球參與者之社會網絡與休閒行為──以桃園縣基層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文銘(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五南。(Stokowski, P. A, 1996) 吳志誠(2012)。竹風木球隊成員社會網絡及休閒參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雯琪(2013)。桌球運動愛好者社會支持、運動熱情與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洪欣正、張家銘(2006)。羽球專項步法爆發力測量模式驗證性分析。大專體育學刊,8(2),95-105。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12(3),43-62。 馬上閔、郭嘉鴻(2011)。應用跨理論模式於目標取向與心理康寧之相關研究:以休閒羽球運動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5(3),1-15。 翁順裕(2007)。從社會網絡分析觀點探討技術的趨同性──以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報,4,1-29。 陳怡穎(2011)。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羽球自發性運動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秋梅、邱憲祥(2005)。羽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大專體育,76,138-144。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37-42。 陳美玲(2012)。休閒運動參與者之心理需求與社會支持對運動樂趣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俊汕(2000)。羽球男子雙打最後一拍技術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4(2),81-88。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源湖(1998)。高雄縣市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艷麗(2002)。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01-113。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清源(2009)。建構羽球休閒運動的行為模式。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2),66-90。 張桂菁(2009)。高齡者休閒社會網絡之研究──以台南縣西港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張慧美(1986)。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曹以樂(2004)。大臺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 許耀文(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單小琳(1990)。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 ,25-30。 曾豔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傅仰止(2009)。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休閒的社會性與休閒滿意。臺灣社會學刊,42,55-94。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蔡宏進(2010)。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熊曉芳(2000)。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及相關探討。長庚護專學報,2,53-69。 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葉美智(2009)。社區林業之社會網絡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猴洞坑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廖雪如(2007)。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對新移民社會網絡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縣。 熊瑞梅(1995)。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中央研究院,台北市。 劉軍(2004)。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俊吉(2010)。老人社會支持、休閒活動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第七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薛銘卿(1997)。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北體學報,6,175-192。 謝秀英(2007)。台北縣高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戴志展(2012)。團體性運動社團社會網絡之研究~以新竹縣某慢速壘球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新添(2013)。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家德(1997)。為什麼矽谷能擊敗一二八公路區:以人際關係網絡觀點探討網絡式組織的優勢。中山管理評論,5(2),287-314。 羅家德(2005)。社會網絡分析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龔昆亮(2013)。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效益對改善賽前焦慮之研究──以2012年聯發科足球聯賽參賽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英文文獻 Abbott, A. (1993). The sociology of work and occupa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9:187-209.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DU Dubuque, LA;Wm. C. Brown Publisher. Barrera, M. J. Sandler , I. N. Ramsey ,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 447 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and Freeman, L. C. (2002). Ucinet for Window: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arvard. MA: Analytic Technologies. Blackshaw, T. & Long, J. (1998).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investigating community and leisure from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Leisure Studies,17,233-248. Burch, W. R. (1969). Social circles of leisur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J Leisure Res.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kman, L. F., Glass, T., Brissette, I., & Seeman, T. E. (2000).From social integration to health: Durkheim in the new Millenniu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1(6), 843-857.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Iso-Ahoal, S. E. & Crowley, E. D. (1991).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3(2), 260-271. Kilduff, M. & Tsai, W. (2003).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Godbey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Granovetter, M. S. (1995). 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hn, L., & Antonucci, T. E. (1980). Convoys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Cumming. Knoke, D. & Kuklinski, J. H. (1982).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 Mitchell, J. C. (1969). Social networks and un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Ragheb, M., & Griffith C.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 295-306. Hanson, S. & Isacsson S.-O. (1992). Social network, social support and regular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Elderly Men: A Population Study of Men Born in 1914, Malmo, Sweden. Eur J Public Health, 2(1), 16-23.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arker, S. R.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Sarason, I.G. (1983). Understanding and modifying test anxiet.In B.Scarvia,B.Anderson & J.S.Helmich.On Education Test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133-149 Stokowski, P. A. (1988). A revised sociology of leisure: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network structures of leisure behavi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