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 方炳林(1996)。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方進隆(2002)。青少年運動習慣之培養。學校體育,12(5),13-17。 王荻惠(2007)。臺北市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偉源(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結構方程模式(SEM)因果徑路關係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宜錫(2006)。南區大學生對國術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7-28。 林本源(2002)。編制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未出版,台中縣。 林百也、黃長發、李貞(2012)。大專院校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壁球運動為例。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145-162。 林哲群(2012)。體育課學習態度與滿意度對身體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正雄(2013)。臺北市高中職學生游泳課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劉照金(2004)。影響台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15。 卓旻怡(2000)。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雲林縣。 洪升呈(2009)。大專學生體育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以龍華科技大學為例。98年度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199)。臺北縣:輔仁大學。 徐南號(1985)。教學原理。台北市:宏大出版社。 涂慶波(2011)。扯鈴學習動機及訓練滿意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臺南縣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兆煒(2001)。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之訓練及經營策略。研習資訊,18,(2),78-86。 張緯良(2002)。管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蔡文智(2011)。基隆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忠祥(1989)。省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設施及其相關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2期,371─408。 楊裕隆(1998)。臺大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大專體育,36,112-118。 章志昇(2008)。臺北市高中職、國中及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2008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9-191。 陳雅芬(2004)。臺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怡英(2009)。雲林縣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學習成效之影響。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珍妮(2014)。南投縣國小學童游泳課程學習困擾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宥嘉(2011)。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騰輝(2005)。台北縣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伯壎(1994)。消費者心理學,第12版,台北:大洋。 蔣蓓欣(2011)。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照金(1997)。體育興趣選項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6(3),241-250。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再清(2004),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群(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宛庭(2009)。國民小學舞蹈社團學童參與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賴錦堂(2003)。臺北縣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 蕭安成(1998)。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外文部分 Bloom, B.B., Englhart, M,D., Furst, E. J., Hill, W.H.,& Krathohl,D.R.(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un. New York: McKay. Comrey, A L., & Lee, H. B. (1992).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Erlbaum. Eiser, J. R., & Van der Pligt, J. (1988). Atittudes and Decisions, London: Routledge. Kenyon. (1968). A conceptual model for characterizing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39, 96-105.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Spence, R. B. and L. H. Evans., (1956), Dropout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vol.6, No.4, pp. 221-225. Shrigley,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Winch, Christopher, and Gingell, John. (1999). Key Concep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