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38.14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江杏枝
作者(外文):CHIANG,HSING-CHIH
論文名稱(中文):國小中年級國語課課文篇章分析 ~~以翰林版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Second Stag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A Case Study of Hanlin Textbooks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鄭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283004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篇章銜接銜接閱讀理解
外文關鍵詞:discourse cohesioncohesionreading comprehen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
  • 收藏收藏:0
Hallisay and Hasan(1976)提出了篇章銜接手段,有 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和詞彙銜接(lexical cohesion)等五種。其中照應、替代和省略是表現在篇章的表層結構。這樣的表層結構銜接手段教學是否對學童的閱讀理解力有所改善,是值得我們去探索。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國語教科書中,課文篇章銜接的照應、替代和省略的手段分布情形。這些手段均屬於課文中的表層結構。而這些表層結構的閱讀理解,往往是課文中文意測驗的試題。透過這類的試題測驗,可以了解學生對於課文表層結構的閱讀理解程度。為了能更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力,我們選了翰林版中年級的國語文教材為研究文本,並且從教材中各文體和整體分布的角度去分析銜接手段的分布情形。
我們發現在銜接手段中,以省略的分布最廣、照應居中、替代最少;在銜接手段的類型中,名詞性省略使用頻率最高、困難度最低;動詞替代使用次數最少、困難度高。本研究還根據鄧守信(2009)困難度評定條件中的使用頻率,並參照本校學童銜接手段的偏誤情形,來進行教學排序。依照銜接手段的類型來排序,我們發現名詞性省略分布最廣、使用頻率最高、困難度最低,優先排列,接著是人稱照應,最後是動詞性替代。經過教師針對銜接手段的篇章教學,偏誤率都很低,大多為零,表示銜接手段的教學是有助於篇章閱讀理解的增進。我們這些銜接手段的研究結果能提供給教學現場的教師,把這些篇章銜接手段能講授給學生,並引導學生練習,相信能更深化學生在篇章表層結構的閱讀理解力。
Abstract
Halliday and Hasan identified five cohesive devices: reference, substitution, ellipsis, conjunction and lexical cohesion. Among these, reference, substitution, and ellipsi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surface structures of texts. It is worth exploring whether instructions in surface structures of cohesive devices have an beneficial effect on school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catering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 including reference, substitution and omission, which constitute surface structures of a text and are often tested in semantic quizzes to check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deepe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research reviewed Hang Lin ed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for third and fourth graders, and analyze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through various text types from the textbook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ellipsis wa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reference fell somewhere in between, and substitution was the least used. Among these cohesive devices, nominal ellipsis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nd involved the lowest degree of complexity, while verbal substitution was least used and involved the highest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study adopted Prof. Dengshou Xin's frequency count method for measuring text complexity, analyzed the error types of cohesive devices committed by students on campus, and therefore put forth a teaching sequence. After different cohesive devices were listed from most to least common, we found that nominal ellipsis with the lowest degree of complexity wa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llowed by personal reference and verbal substitution in order of frequency. The error rate of cohesive devices after instructions was very low, mostly zero, which suggested that instructions on cohesive devices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can benefit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hen instructing cohesive devices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practice so as to deepen students' surface structure knowledge and facilitat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3
1.2研究範圍及方法 5
1.2.1研究範圍 5
1.2.2研究方法 6
1.3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閱讀理解 9
2.2何謂篇章 11
2.2.1 篇章的定義 11
2.2.2 文體的分類 17
2.3 照應 20
2.3.1照應的定義 21
2.3.2 照應的關係 22
2.3.3照應的類別 25
2.4.替代(substitution)的分類 33
2.5省略(Ellipsis)的分類 36
2.6照應、替代和省略的差異 38
2.7 銜接的手段在中文語法的分析 39
2.7.1徐富美(2009) 40
2.7.2 張昀(2010) 42
2.7.3余海洋(2011) 45
2.7.4夏雪(2014) 48
2.8教學語法排序 49
2.9小結 51
第三章 國小課文中篇章銜接分布情形 55
3.1照應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55
3.1.1 人稱照應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57
3.1.2 指示照應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65
3.1.3 比較照應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69
3.1.4 前後外照應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72
3.2替代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74
3.2.1名詞性替代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75
3.2.2動詞性替代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77
3.2.3代詞替代在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79
3.3省略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82
3.3.1名詞性省略在各文體分布的情形 84
3.3.2動詞性省略在各文體分布的情形 87
3.3.3小句省略在各文體分布的情形 88
3.4小結 91
第四章 銜接手段的教學語法排序 93
4.1教材中銜接手段的難易度分析 94
4.2教材中銜接手段在各文體的教學排序 97
4.3國小學童銜接手段的偏誤分析 102
4.3.1三年級學生在各文體的銜接手段偏誤情形 103
4.3.2四年級學生在各文體的銜接手段偏誤情形 108
4.4教學建議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5.1 研究結論 117
5.2研究限制 119
5.3 研究建議 120
參考文獻
「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網站http://pair.nknu.edu.tw/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PlanInfo
Crystal, David. (1985 ).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New York:Basil Blacknell
Grimes, H.P. (1975 ). THE THEREAD OF DISCOURSE.THE Hague:Mouton.
Kintsch, W. ( 1998 ).Comprehension:A paradigam for cogni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K. Halliday and Ruqaiya Hasan 張德祿、王玨純、韓玉萍、柴秀娟 譯( 2007 ),英語的銜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M.A.K. Halliday and Ruqaiya Hasan(1976〔1979〕)Cohesion in English.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Posner, G.J. ( 1989 ). Making sense of diversity-The current state of curriculum s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4:4
Terence Odlin(1994)Perspective Pedagogical Grammar。NY: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仇小屏(2000)《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
孔令達(1993)﹤兒童了字句的發展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第三屆全國現代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頁 197-206 ,北京:語文出版社。
方炳林(1988)《普通教學法》,台北:三民出版社
方麗娜(2005)﹤篇章教學中雙層次處理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階段國語文領域教學為討論範疇 ﹥,《高雄師大學報》,第18期,頁79-95。
王佩卿(2010)《現代漢語語法點等級化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彩鸝(2011 )學者:﹤台灣學生「悅」讀,沒有重點 ﹥,2014年5月25日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news/2011_1104_02.pdf
王漢平,曹曉青 (2010)﹤語篇銜接的轉喻機制與連貫的建立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月第8卷,第2期,頁7-11。
王福祥(1989)《漢語話語語言學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田然(2013)《對外漢語教學語篇教學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朱柔若譯(2000)<Neuman, W. Lawrence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508-524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余海洋 (2011)《現代流行歌曲歌詞語篇銜接方式研究》,湖北:湖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宋如瑜 ( 2008 ) ﹤零代詞的「省略」--一個時竟取向的教學探索﹥,《中原華語文學報》,第1期,頁119-141。
李立戈,徐紅 (2008) ﹤語篇中指代的語義模糊性及其翻譯研究 ﹥,《外語學刊》,第三期,頁119-122。
李萬立 (2005)﹤析語篇連貫 ﹥,《安徽電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月第10卷,第四期,頁65-67 。
杜淑貞(1998 )《小學生文學原理與技巧》,高雄 : 復文圖書出版社。
沈開木(1996)《現代漢語話語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姜望琪 (2006) ﹤篇章與回指 ﹥,《外語學刊》,第四期 總期第131期,頁33-40。
施宜煌(2013)﹤從PISA評量閱讀素養情形省思台灣國民中小學閱讀教育推展問題 ﹥,《新北市教育月刊》,3月 第6期,頁67-71。
柯華葳( 1991)﹤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 ﹥,見於曾志朗主編(1991):《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頁31-76。
柯華葳(2005 )﹤臺灣地區閱讀文獻回顧 ﹥,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胡壯麟 (1994 / 2003)《語篇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范立彬,王海雲(2007)﹤《呼嘯山莊》及其三個中譯本人稱照應銜接手段對比研究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頁36-38 。
唐鳳英、徐偉( 2010)﹤英漢語篇照應手段之差異 ﹥,《今日南國》,12月 第12期,總期第178期,頁76-77。
夏丏尊、葉紹鈞(1985)《文章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夏雪(2014)﹤淺談現代小說的零形回指 ﹥,《長江大學學報》,7月 第37卷,第7期,頁105-107。
徐富美 ( 2009 )〈《兒子的大玩偶》中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台灣語文研究》,第3期,頁129-156。
張昀(2010)﹤《紅樓夢》的篇章銜接手段—以第三回為例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頁9-11。
張健(1984)《中國現代詩》,台北:五南。
張壽康( 1983)《文章學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張壽康(1990)《文章學導論》,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張德祿(2005)﹤語篇銜接中的形式與意義﹥,《外國語》,9月 第5期,總第159期,頁32-38。
張德錄(2012)《語篇分析理論的發展與應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顯達(1999)《國語語法的習得歷程》,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第三卷》:頁58-65 台北:心理出版社。
章欣(2008) ﹤華語篇章銜接手段教學初探﹥,《華語文教學研究》,第5期,頁69-88。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曾志朗(2005 )﹤PISA教改可參考 ﹥2013年2月8日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news/news_pisa02.pdf。
曾期善(1979)再版,《各類文體作法》,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馮勝利、胡文澤編(2005)《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苑。
黃勇昌( 2005)﹤語境層面上的語篇銜接含義及語篇銜接分析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頁72-74。
黃國文(1988)《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楊孝濚 (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楊振道、韓玉奎 ( 1983)《文章學基礎》,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廖英秀(2008)。《國小語文科教材副詞「也」的教學語法》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赫爾巴特原著 李其龍 譯 賈馥茗 主編 (1991)《普通教育學》,台北:五南。
趙義山、李修生(2011)《中國分體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齊滬揚(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91)《課程發展基本原理》,高雄 : 復文圖書出版社。
潘麗珠(2004)《現代詩學》,台北:五南。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修訂二版,台北:文鶴出版社。
戴子翔 (2014)。《國小國語教科書篇章結構之研究—以康軒版為例》花蓮: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簡馨瑩 (2011) ﹤從PISA探討教室裡的閱讀理解 ﹥,《教師天地》,第172期,頁37-43。
聶仁發 ( 2005 ) ﹤漢語語篇研究的幾個問題 ﹥,《寧波大學學報》,第18卷,第5期,頁66-72。
蘇石山、蘇石平 ( 1991)《如何訓練作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