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ㄠ大中、羅炎(2000)。亞里斯多德-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臺北市。婦女與生活社。 王文秀、徐西森、連廷嘉(2006)。我國大學校院與社會輔導機構諮商督導工作實施現況及其人員專業知覺之探討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9,1-40。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55-80。 王慧娟(2009)。幼稚園教師合班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薇蘋(2010)。幼稚園教師合班教學類型的課堂經驗與幼兒課程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丘節慧(2012)。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朱筱雯(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江麗美(譯)(2001)。羅傑.康納斯、湯瑪斯.史密斯、克雷格.希克曼著。勇於負責。臺北市:麥田。 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 谷瑞勉(2000)。兩位老師搭檔合作下的班級經營。幼教資訊,116,18-20。 何欣姿(2007)。公立幼稚園教師在合作教學上之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致理管理學院學報,2,29-56。 余立棠(2006)。國小英語協同教學之探討-以新竹市茄苳國小為例。國教新知。53(3)。34-41。 吳承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淑玲(2009)。品格生活在我家-責任篇。幼教資訊,219,47-57。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訊與研究雙月刊,26,83。 吳清山、林天祐(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5。 吳嫈華(2005)。一位幼稚園教師探索行動研究之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理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愛頡(譯)(2007)。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著。挑戰未來公民-責任。臺北市:五南。 吳愛頡(譯)(2010)。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著。認識責任。臺北市:五南。 吳靜吉(1986)。心理學。臺北市:空大。 呂翠夏(1998)。如何與你的夥伴教師合作。成長幼教季刊,9(2),21-26。 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級為例。臺南師院學報,34,475-492。 忻鼎芸(2010)。幼兒教師專業自主。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如蓁(2009)。幼稚園搭檔教師合作互動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孟蓁(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李青松、陳若琳(1999)。幼兒保育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醫護科技學科,1(2),146-161。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2)。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 李菁菁(2003)。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沈亞梵(1995)。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于萱(2011)。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心怡(2011)。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幼稚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賢(2011)。幼稚園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妙春、楊淑朱(2005)。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 林育瑋(2003)。幼教教師的人際互動關係。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245-262頁)。臺北市:心理。 林佩蓉(1992)。幼稚園教師是「導師」嗎?從幼稚園教師之角色功能與工作結構分析談起。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佩嬅(2011)。幼教老師專業能力、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至、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知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怡菁(2010)。花蓮縣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保豐(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美玲(2013)。新北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鎮賢(2010)。高雄縣國小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宜令、周汎澔、郭詩憲、林惠賢(2006)。助產士專業知覺發展量表之檢測。醫護科技學刊,8(1),65-77。 柳名芬(2013)。臺中市幼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勞務之相關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婷琪(2011)。學前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雯瑜(2014)。中部地區公、私立教保服務人員教學現況之比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至沛、吳筱苹(2013)。幼托整合政策對國小附幼教保員管理之影響:新竹市的經驗與啟示。文官制度季刊,5(4),87-138。 孫良誠(2014)。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表現因素結構及其影響研究。健康科技期刊,2(1),38-59。 徐鶴容(2013)。苗栗縣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協同教學與專業發展之現況普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博銓(2003)。協同教學的理念與實施。中等教育,54,124-139。 高誼婷(2006)。「1+1>2」-談幼稚園教師間的協同教學。南投文教,24,102-104。 張春興(1982)。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純子(2010)。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張淑貞(2007)。臺中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雅晴(2009)。母親對幼兒日常生活責任培養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衛族、孫良誠(2010)。臺北市公幼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98學年度著作專輯,402-439。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14年3月28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莊淑玲(2001)。幼兒園教師面對合班搭檔衝突之詮釋、因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玉齡(2004)。公立幼稚園園長的工作職責與角色之調查研究。國教學報,16,249-278。 許玉齡、新竹市幼教輔導團(2003)。新竹市幼稚園教師自我評鑑手冊。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許沛緗(2013)。教保服務人員知覺幼兒園長轉型領導、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佳雯(2012)。新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許南雄(2006)。組織行為。新北市:華麗圖書。 郭娜宜(2011)。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責任和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碧唫、呂錘卿、尤淑純(1996)。幼稚園教師專業知覺、教育信念與工作動機之探討。臺中市:臺中師院。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過程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3,57-78。 陳怡如(2010)。資深教保人員專業信念之探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彥奇(2011)。幼稚園教師專業發展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美鳳(2013)。臺灣地區公立學校附設幼兒園教保員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詠純(2010)。公立學前特教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鳳妹(2003)。國小教師的協同教學困繞。國教之聲,35,38-45。 彭明萱(2013)。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智庫百科,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7%9F%A5%E8%A7%89 曾玉滿(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關係之探討—以諮商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旭民(2010)。醫事檢驗人員的專業知覺與工作滿足之關係。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瑞譙、凃柏原(2010)。臺南縣私立幼托園所教保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幼兒教育第,300,45-62。 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中文版量表之信孝度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衛誌,21(6),420-432。 曾憲才(1996)。工作中的人際溝通。香港:商務。 渠東(譯)(2002)。Durkheim著。社會分工論。臺北縣:左岸文化。 黃志雄(2006)。特殊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34-43。 黃昆輝(1991)。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崇建(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淑茹(2007)。台北縣學前融合教師專業知能。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宜珊(2014)。嘉義縣學前教育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繞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美維(2003)。視覺傳達設計人員專業知覺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設計學研究,7(2),1-24。 楊倩華(2010)。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萬榮輝(2010)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幼教資訊,238,43-47。 葉千芷(2009)。幼兒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社會地位知覺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滿光哲(2006)。學前階段教師對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服務專業知能問題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臺北市九十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教育評鑑報告。臺北市:作者。 臺灣省教育廳(1986)。幼稚園行政簿冊。南投縣:臺灣省政府。 裴敏筑(2012)。幼兒園教師工作-休閒衝突、工作滿足、工作倦怠、工作壓力與離職意向之關係。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齊貴枝(2012)。公立幼稚園教師合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劉乙儀(2012)。幼兒園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文琪(2010)。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協同教學師實施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8,152-168。 劉文琪(2010)。臺北縣公立幼稚園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宇軒(2009)。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體育組長工作壓力、因應策略及行政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芷伶(2009)。教師專業展評鑑內涵認同程度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秋木(1984)。知覺歷程與閱讀。花蓮市:臺灣省立花蓮師範專科學校編印。 劉若韶(1998)。柏拉圖理想國導讀。臺北市:臺灣書店。 歐惠敏、曾玉芬(2009)。學前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141-178 潘淑珍(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蔡淳安(2005)。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瑋婷(2010)。三位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心妍(2008)。幼教輔導員視導專門知能與幼教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日昌、周軍(譯)( 2003)。Paul Rookes、Jane Willson著。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臺北市:五南 鄭玉玲、練雅婷(2003)。兩個女人的故事。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201-222頁。臺北市:心理。 鄭玉卿(2002)。協同教學的理念與教師專業文化的建立。現代教育論壇,6,518-521。 鄭青青(2013)。國小附設幼兒園教保員制度的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1), 82-84。 鄭琦琰(2007)。托兒所協同合作教學模式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翠蓉(2010)。台中縣市國民小學餐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蕭吉文(2011)。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俞妏(2011)。幼兒教師工作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錢玟妤(2014)。臺南市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 謝淑珺(2010)。花蓮地區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雅玲(2004)。幼兒園合班老師的互動關係—以兩個班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兒教育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萱樺(2013)。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知覺協同教學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進芳(2005)。以情境觀點探討垂直與水平分工環境下之組織間之知識移轉。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羅有程(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敏絨(2009)。臺北市私立幼稚園園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瑞鳳(2012)。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兼任主任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英文 Beehr,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4): 665-699. Bowen, D. E., G. E. Ledford, Jr., and B. R. Nathan, (1991) “Hiring for the Organization Not the Job,”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1),31-51. Brooker, C.(1996). Churchill living stone’s Dictionary of Nursing.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Bullard , J.H.(1983). Professionals` attitudes toward advertising :A study of lawyers, dentists, and accountants. Ph.D.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007). Retrieved march 28, 2014,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efine.asp?dict=CALD&key=67349&ph=on Durkheim, E,(1893).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George Simpson trans. London: Edwards,J. (1991).Person-Job Fit: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In C. L. Cooper, and I.T.Robertson,(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6,283-357 New York: Wiley, Eysenck,M.W. & Keane, M. T.(1995).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3rd ed). Hov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inlayson, M.(2005). Teacher Stress in Scotland. Education Journal, Issue 83, 7 French, J. R., Caplan, R. D., & Harrison, R. V. (1982). The mechanisms of job stress and strain.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 Gilboa,S.,Shirom,A.,Fried,Y., & Cooper,C.L.(2008).A meta-analysis of work demand stressors and job performance: Examining main and moderating effects. Personnel Psychology, 61, 227–271 Gordon, A. M., & K. W. Browne(1989). Beginnings and Beyond (2nd Ed.). New York: Delmar. Greenwood, E.(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2,45-55. Hall, R. H.(1968).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crat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3(2),92-104. Karasek, R. A. (1979).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285-308 Kate, G. L.(1989). Developmental sta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ementaru School Journal, 73(1), 50-54。 Kristof,(1996).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Personnel Psychology, 49(1), 1-49. Kyriacou, C.(2000).Stress-busting for teacher.Cheltenham: Nelson Thornes. Kyriacou與Sutcliffe(1978)Teacher stress: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2),159-167 Meglino, (1977). Meglino, B.M, 1977. Stress and performance: are they always incompatible? Supervisory Management, 22(3), 2-12. Michael, B.(1988).The Professions. Ethical Issues in Professional Life. Joan C. Callahan(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J. F .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occupational stress in teachers: The teacher stress inventor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7, 277-293. Norman, D. A. (1964).Stochastic learning and a quantal model of signal detection. Transactions of IEEE on Applications and Industry, 83, 292-296 Nunnally,J.C.(1978).Psychometric theory(2^nded.).New York:McGraw-Hill. Olivia, N. S. & Bernard S.(1993).Professionalism and the prepar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89, Issue 1, Selye, H.(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iegrist, J. (1996).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high-effort/low-reward condi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 27–41. Siegrist, Siegrist & Weber, 1986 Siegrist, J., Siegrist, K., & Weber, I. (1986). Sociological concepts in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 the case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247–253. Sohlenker, B. R., Britt, Tomas W., Pennington J., Murphy R. & Doherty, K. (1994). 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4), 632-652. Tsui,A.S.and C.A.O’Reilly, (1989).“Beyond Simple Demographic Effects-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al Demography in Superior-Subordinate Dyad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2(2),402-423. Weiskopf, P. E. (1980). Burnout in group home house par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6),710-714. Wilensky, H. L.(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mal of Sociology,70(2).137-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