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11版)。臺北市:五南。 王全興(2012)。6E教學在品德教育上的應用。師友月刊,540,45-47。 王金國(2008)。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2011年2月18日,取自http://ce.naer.edu.tw/home.php。 王金國(2009a)。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訊,26(1),27-36。 王金國(2009b)。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金國(2011)。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但昭偉(2007)。老師該做的工作-道德教育要義的掌握。教師天地,149,43-47。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42-46。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149-150。 吳煥烘、黃香穎(2012)。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10,159-190。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奉儒(1994)。兒童道德教育。臺北市:揚智。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奉儒(譯)(2001)。R. C. Bodg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6-67。 李高財(2010)。從學習觀點評析品德教育的實施。中等教育,61(2),69-91。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3。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8)。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53(3),153-178。 李琪明(2011a)。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市:心理。 李琪明(2011b)。什麼是品格教育。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63-71頁)。臺北市:天下。 李慧娟(2013)。Foucault的修身倫理學及其對品德教育之蘊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沈六(2004)。論品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品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8。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4-40。 林火旺(1999)。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作逸(2005)。未來的優質公民:從教師觀點出發談新世紀的品格教育。國小特殊教育,40,30-34。 林志成、陳愛玲(2013)。國民中小學特色發展的困境、認證及策略。學校行政,83,101-120。 林彥佑(2012)。教育的根與本─品格教育:《請問洪蘭老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3,51-53。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171-193頁)。 林慧旻(2012)。品德與道德:當代品德倫理學家的論辯(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洪蘭(2011)。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63-71頁)。臺北市:天下。 范曉倩、范曉芬(2012)。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策略與執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3),46-48。 徐舜彥、黃苓嵐(2013)。品格教育與服務學習。新北市:新文京。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凱翕、林羿妏、林政德、林妙華、劉國兆、陳仙英等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kdps.tp.edu.tw/study/%E5%93%81%E5%BE%B7%E6%95%99%E8%82%B2%E5%AF%A6%E6%96%BD%E7%8F%BE%E6%B3%81.pdf 張憲庭(2012)。學校實施品德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新北市教育,3,24-28。 教育部(2004年12月16日)。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臺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2010年12月18日,取自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陳信宏(2013)。國中教師實施以關懷為核心價值的品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傅木龍(2007)。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24(1),7-16。 童鳳嬌、林志成(2013)。發展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挑戰與創新經營策略。中等教育,64(2),220-239。 黃建一、余作輝(1996)。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崑巖(2009)。黃崑巖談有品社會。臺北市:聯經。 黃湘閔(2009)。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之探討─以陽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楊怡婷(2009)。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政策之實施與問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品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學志(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5-14。 詹棟樑(1993)。教師所應具有的品德責任意識。臺灣教育,508,9-13。 蔡宜恬、鄭惠珮(2012)。改變的力量:扎根品德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8),42-43。 蔡進昌(2011)。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問題與改善策略之探究。取自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edugra/journal/files/03/8%E9%80%B2%E6%98%8C145-158.pdf 賴昭岑(2013)。運用繪本實施品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臺中市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薛慶友(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尊重與責任品德評量建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成熙(1997)。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市:復文。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蘇芸慧(2004)。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est, J. W., & Kahn, J. V. (2006). Research in education (10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oge, J.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tudies.The Social Studies, 93(3), 103-108.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Y.: Bantam Books.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5(3),6-1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Lickona,T.(2004).Character matters: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NY:A Touchstone Book. McClellan, B. E. (1992). 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n. Location: 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230)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endy Kohli ed.,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Noddings, N. (1998).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Westview Press.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26, 2013, from http://www.uvm.edu/~vtconn/journal/1995/murray.html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Lewis, S. V., Robinson, E. H., & Hayes, B. G. (2011). Implementing an Authentic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Childhood Education, 87, 227-231. Lee, G. L., & Manning, M. L. (2013). Charact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part2: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World Peace and the Well-Being of All Mankind. Childhood Education, 89, 347-349.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yan, K. (2004).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04,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Vessels, G.G. & S.M. Boyd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 80(579), 55.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