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15.5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韓瑞美
論文名稱(中文):隨課文歸類識字教學提升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Research Study for Textbook Classification in Character Teaching Enhances Lower Grader's Ability of Character Recognition
指導教授(中文):邴尚白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學號:10183018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6
中文關鍵詞:隨課文歸類識字識字能力趣味識字小組合作學習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textbook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teachingability in character recognitionfun character recognition gamessmall group learning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某國小二年級一個班級二十八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現行隨課文分散識字教學融入集中歸類識字教學,對於提升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及興趣之成效,並探究教學歷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困境及因應之道。

為順利進入歸類識字課程,於二年級上學期先行導入部件、部首等基本概念,再以古文字為題進行相關創作活動,以激發學生對國字的學習興趣,並以此為基礎,於二年級下學期正式展開為期八週的隨課文歸類識字課程。課程之操作流程為先教課文生字,再進行歸類識字教學,最後回到課文鞏固形、音、義。在二次識字的模式下,以字謎、兒歌、字源、全身識字等多元識字策略,並融入有趣的識字遊戲,以尋求有效能之識字教學模式。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隨課文歸類識字教學」能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的識字量,且能有效縮短同儕間的差距。
二、透過多元的教學方法並結合遊戲及生活,能提升學生對識字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並且有助於協助學生建構漢字規律,發展出有效之識記策略。
三、藉由文章脈絡識字、學詞,確能有助於學生鞏固識字;識字兒歌有助於中、高學習表現組學生發展提前寫作之能力。
四、「隨課文歸類識字教學」結合分散識字及集中歸類等優點,為臺灣目前語文教學環境中可行且具效能的識字教學模式。
五、小組合作學習輔以競賽活動設計,可激發學習動機,提升識字教學效能。
六、透過識字教學行動研究,教師不但得以實踐知識,也在不斷的省思及修正歷程中,得以克服教學困境,並促進專業成長。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分別對低年級識字教學實務及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along with twenty-eight second graders as an experiment group. The main discussion is about the recent textbook dispersed character recognition teaching integrates with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 teaching and its efficiencies of increasing not only ability but also interest in character recognition for lower grader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ncludes the problems teachers faced during teaching and the solutions.

In order to smoothly enter the character recognition lesson, teacher first introduces several basic ideas of common radicals and parts of character in the upper semester. Then, by using ancient characters to produce creativ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be stimulated and interested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ollowing semester, the students take the eight-week lessons of textbook classification in character teaching. The procedure of lessons is: teaching new characters in textbook, classifying characters, and returning back to textbook to re-emphasize forms, sounds, and meanings of character. With this process, efficient recognition lesson can be created by adding fun games like riddles, nursery rhymes, etymology, and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extbook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teaching can increase the character knowledge of second graders an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gap between the classmates.
(2) Through the various methods of teaching, students can gain interest in learning character by combining games and lives, initiate the positive altitude in self-learning, and develop the concepts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s and the strategies of memorizing them.
(3) Learning characters and phrases through the articles can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recognition of characters. In addition, nursery rhyme can help the better performance students develop early pre-writing ability.
(4) Textbook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teaching,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dispersed and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s, is the doable and most efficient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aiwan now.
(5) Works in small groups along with competitive activities can trigger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漢字認知歷程模式理論 11
第二節 漢字的特點與結構 21
第三節 識字教學概況與相關研究探析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7
第二節 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 5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 56
第五節 教學設計 60

第四章 隨課文歸類識字教學之實踐過程 65
第一節 教學歷程、省思與修正 65
第二節 學生識字學習成效探析 115
第三節 學生態度表現探析 125
第四節 教學困境與因應之道 136
第五節 教師的轉變與成長 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7

參考文獻 149
附錄 …………………………………………………………………………………………………………………… 155
附錄一 教學前學生訪談問卷 155
附錄二 教學後學生訪談問卷 156
附錄三 國小低年級識字能力評量前後卷 157
附錄四 給家長的一封信 162
附錄五 教學觀察記錄 163
附錄六 生字歸類表 164
附錄七 教學活動設計 169
附錄八 學習單 197

一、專書
王瓊珠(2005)。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 139-178)。臺北:心理。
朱仲謀(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原作者 Jean McNiff,Jack Whitehead)。臺北:五南。
老志鈞(2006)。語文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臺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燈山(2008)。猜字謎,學語文。臺北市:小魯文化。
李光福(2004)。兒歌識字。臺北市:小魯。
林尹(1971)。文字學概說。臺北市:商務印書。
林青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Mayer)。臺北:遠流。
姚淦銘(2001)。漢字心理學。廣西:廣西教育。
柯華葳 (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 頁 83-119)。臺北: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第一卷(頁 29-76)。臺北:心理。
唐蘭(2001)。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
郝嘉杰(2001)。中國內地識字教學。輯於謝錫金(主編),高效漢字教與學(頁 97-125)。九龍:青田教育中心。
張田若、郭惜珍(2006)。集中識字教學體系25 問。輯於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分會漢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編),識字教育科學化方法選粹(頁 132-138)。北京:中國輕工業。
張田若、陳良璜、李衛民( 2000)。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四川:四川教育。
張春興、林清山(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梅遜(1983)。辨文識字。臺北:大江。
許錟輝(1999)。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
陳正治(1996)。國小國字教學基本能力之探討。載於國小語文教學論集(頁 1-51)。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曾志朗(1982)。論文字組合在閱讀歷程及認知能力間的關係:兼論中文閱讀研究在當代科學上的地位。載於高尚仁、鄭昭明(合編),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頁85-102)。臺北市:文鶴。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 540-582)。臺北市:遠流。
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樂學。
黃富順(1994)。我國失學國民脫盲識字標準及脫盲識字字彙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黃錦樟、葉建源譯(2000)。原著。學校與改革-人本主義取向(原作者:Fullan M & Hargreaves A.)。臺北:稻田。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輯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 404-448)。臺北市:遠流。
葉志民(1992)。易錯字解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自序。
葉德明(2001)。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市:師大書苑。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
廖傑隆(2004)。國小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集中識字教材暨課程設計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鍾宗憲主編(1969)。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
潘重規(2004)。中國文字學。臺北:三民。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
戴汝潛(2001)。中國內地識字教學。輯於謝錫金(主編),高效漢字教與學( 頁 126-251)。九龍:青田教育中心。
謝武彰(2009)。文字雙胞胎(上)。臺北市:信誼基金。
謝武彰(2009)。文字雙胞胎(下)。臺北市:信誼基金。
謝錫金、張張慧儀、羅嘉怡、呂慧蓮(2008)。中國語文課程、教材及教法:面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香港:香港大學。
鍾佳慧(譯)(2011)。所有教室都應該知道的事—有效的教學策略(原作者:Donna Walker Tileston)。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
羅秋昭(2006)。字族識字活用寶典。臺北市:小魯文化。

二、學位論文
李忻雯(1992)。中國兒童識字策略之發展。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曉芬(2012)。圖解識字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世珍(2011)。兒歌融入國語文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雅薰(2008)。隨課文歸類識字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花蓮。
郭佩真(2011)。字族文識字教材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紅伶(2011)。「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之成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秀芬(1998)。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秀惠(2009)。國小識字能力低落學童在中文「一般字彙知識」習得初探。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玲(2009)。國小四年級一般字彙知識、中文斷詞與中文讀寫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冠穎(1995)。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惠美(1993)。國小學生對漢字「一般字彙知識」的習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隆振(2009)。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類型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怡文(2005)。隨課文聲符歸類識字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花蓮。
蔡孟燁(2009)。國小低年級兒童音韻覺識、詞素覺識發展及其對讀寫能力預測之縱貫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謝娜敏(1982)。中文「字」與「詞」的閱讀與語音轉錄。國立台灣大學心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法對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三、期刊
方金雅(1997)。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與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國教學報,9,211-249。
王志成(2001)。小學生部首教學初探。語文學報,8,73-90。
王桂霞(1997)。試說歸類識字教學的策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5-27。
王靜(2013)。淺析漢字的偏旁與部首。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1),109-111。
王瓊珠(2012)。台灣中文字詞教學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 2),253-272。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a)。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b)。學童「識字量評估測驗」之編製報告。測驗學刊。第55輯(3),489-508。
石曉博(2012)。偏旁與部首。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16),127-128。
任潔芳(1997)。生字難,筆畫更難。康軒教育雜誌,27,37。
朱建霞(2010)。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幾點思考。雲南教育.小學教師,9,8-9。
佘賢君、王莉、宋歌、張必隱(1998),小學識字教學難點與漢字心理詞典的發展。上海教育科研,12,27-30。
吳敏而(1987)。兒童朗讀國字與注音符號的錯誤分析。華文世界(56),24-30。胡志偉(1989)。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1),33-39。
宋吉三(1994)。理解教材編排意圖 遵循識字教學原則—歸類識字教學指要。湖北教育,Z2,44-45。
李玲(2013)。探究有效的識字教學模式。才智,14,114。
周碧香(2008)。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55-68。
林美鳳(2007)。識字教學探討―一個國小教師的反思。中國語文,100(3), 79。
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林素微(1998)。中文閱讀能力評量模式的探討:理論與實務-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柯華葳(1993)。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輯於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31-76。
洪儷瑜(2002)。國小學童漢字視知覺能力三年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26。
洪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43-71。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胡重光(2001)。炳人識字法與漢語語文教育體系。湖南第一師範學報,1(1),80-83。
張田若(2010)。識字教材科學化初探。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10-11。
張新仁、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2,71-88。
梁曉玲(2001)。漢字偏旁、部件辨析。呼蘭師專學報,17(1),60。
曾光葆(2000)。小學語文教育第四冊歸類教學的特點與教學建議。雲南教育,13,54-55。
游宏波(2001)。優化「歸類識字」教學。小學語文教學,4,23-24。
程方平。扎根基層,事半功倍―記呂敬先和他的小學語文能力整體發展實驗。教育史研究,4,20-24。
賈國均(1995)。字理識字是解決漢字初學繁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漢字文化,1,26-33。
廖晨惠、黃忻怡、曹傑如、白鎧鋕(2012)。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覺識、聲旁表音覺識、造詞能力、斷詞能力、與中文閱讀之縱貫性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31-65。
劉偉(2000)。語文識字教學科學方法建構的心理依據。課程‧教材‧教法,12,20-22。
蔡信發(1997)。比擬義析論。輯於中國訓詁學會、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訓詁論叢第二輯。臺北:文史哲。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 23(2),137-153。
鄭昭明、陳學志(1993)。漢字的簡化對中文讀寫的影響。國科會委員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1),82-95,國科會印行出版。
賴惠鈴、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儲慧平(2003)。提升學生思考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研究,55,109。

四、網路資料
小學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取自: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國文化研究院(2002)。漢字的結構。取自:http://www.chiculture.net/0602/html/b11/0602b11.html(2014年1月 5日上網)。
文字由來動畫。現龍第二代。取自:http://www.dragonwise.hku.hk/dragon2/schools/archives/morph.php。
字的故事。僑教雙週刊。取自:http://edu.ocac.gov.tw/biweekly/
字源網。取自:http://www.hanziyuan.com/。
周育如(2012)。給對方法,沒有孩子學不會。親子天下雜誌電子報。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814(2014年11月12日上網)。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資料庫。取自: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張田若、郭惜珍(2009)。集中識字教學體系25問。張田若的博客。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bd1e0100g1wo.html(2013年11月24日上網)。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1994)。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0年12月)。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primary/banchan.htm?open(2013年11月24日上網)。
部首對對碰。雄之語文高手。取自: http://mail.lsps.tp.edu.tw/~gsyan/works/flash/。
謝錫金(1999)。愉快學漢字。取自:http://www.chineseedu.hku.hk/research_book_it/book/book_word/content/happy_learning.htm(2013年12月1日上網)。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