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8.8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蘇秀珠
作者(外文):SU,HSIU-CHU
論文名稱(中文):國小語文科教材『得』的教學語法
論文名稱(外文):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de” -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中文):鄭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183014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語義語法功能偏誤教學建議教學語法
外文關鍵詞:demeaninglanguage functionmisusageteaching recommendationpedagogical gramma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漢語的「得」字句是現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句式,在國小語文科教學現場中,我們發現當帶「得」字和帶「的」字的句子同時使用時,學童在沒有掌握「得」字的正確語義和用法的情況之下,「得」和「的」字常被誤用。然而對於「得」的研究,學者們大都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或是針對對外漢語教學進行探討,「得」字在國小語文科的教學語法研究,是較缺乏的。因此,本文希望從教學語法的方向出發,分析「得」字的詞性、語義和語法功能,讓國小教師能有系統的掌握教學語法,讓孩童能更清楚運用語法的分析與學習。
有關「得」的分類及其語義,我們先整理文獻中各學者對「得」義項分類的分析與討論,再進一步去確立「得」的分類,我們把「得」分成四大類:動詞、助動詞、可能補語和結構助詞,每類又依句式結構細分若干細項。
研究中以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的語料為基礎,重新分析與整理「得」的語法特點。我們也調查南一版教科書一到十二冊的課文,有關「得字句」的編排情形與本校一至六年級學童「得字句」的使用情形,並對學童偏誤情形進行分析。
最後以「複雜度」與「出現頻率」這兩項因素來作為教學排序的依據。希望透過對「得」字的語法研究,結合教學,整理歸納出有效的教學排序,並提出「得」在教材中的編寫與教學建議。
“得",pronounced as (de) ,is usual sentence pattern that common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In elementary-leve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lasses, we found students often incorrectly use ”de” and “的”in the same sentence when they fail to understand the accurate meaning and usage of “de”. As for research on “de”, most scholars either use a linguistic approach or study it as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us there is minimal research on the syntax of “de” in elementary-leve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 a resul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rts of speech, meanings, and language functions of de, from a grammatical prospective, so elementary school instructors may master language teaching in a systematic setting, and students may be more clearly know about how to use syntax analysis and learning.

Regar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aning of “de”, we first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sensitive items on “ de” in different literatures, and then assigned “de” into 4 categories: verb, adverb, possible complement, and structural particle. Each category is broken down into more detailed items according to sentence structur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Academia Sinica Balanced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re-analyzing and organizing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yntax of “de”.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the arrangements on sentences with “de” in Nani textbook volumes 1-12 with the actual ”de” usages of grades 1-6 students at the Chudong Elementary School, and analyzed the misusage situations of school children.

Finally, this research is determined for it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and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teaching arrangements. We hope that by researching on the syntax of “de”, combined with teaching, we could adjust and conclude effective teaching arrangements, as well as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arrangement and instruction of “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Keywords: ”de", language function, meaning, misusage, teaching recommendation, pedagogical grammar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問題 2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方法 6
1.5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得」的語義與句式 8
2.1.1「得」當動詞使用,讀音「ㄉㄜˊ」 8
2.1.2「得」當助動詞使用,讀音「ㄉㄜˊ」 10
2.1.3 「得字句補語結構」,讀音「ㄉㄜ˙」 14
2.2 教學語法的文獻回顧 33
2.3語法點的分級與教學排序 34
2.3.1鄧守信(2009) 34
2.3.2張莉萍(2002) 35
2.3.3 盧福波(2003) 37
2.3.4王佩卿(2010) 37
2.3.5 肖奚強(2009) 38
2.3.6 小結 40
第三章 平衡語料庫之整理與分析 42
3.1 「得」在語料庫的檢索及統計 42
3.1.1 「得」的語料來源及檢索過程 42
3.1.2「得」的詞性分類和語義統計 43
3.2 語料庫中「得」當動詞的使用情形 45
3.3 語料庫中「得」當助動詞的使用情形 47
3.3.1讀音「ㄉㄜˊ」 47
3.3.2讀音「ㄉㄟˇ」 48
3.4 語料庫中「得」當可能補語的使用情形 48
3.5 語料庫中「得」當結構助詞的使用情形 49
3.5.1 謂語組成成分的整理與分析 50
3.5.2補語語義類型的整理與分析 51
3.5.3結構助詞「得」後補語結構分析 52
第四章 「得」的教材分析和教學語法 61
4.1「得」的教學排序 61
4.1.1複雜度 61
4.1.2 頻率 64
4.2 南一版教科書中「得字句」的編排分布統計與分析 65
4.2.1 南一版教科書「得字句」編排分布統計 65
4.2.2 南一版教材中「得」的詞類統計與分析 67
4.2.3 小結 76
4.3 本校學童「得字句」的使用狀況與分析 77
4.3.1 本校學童動詞「得」字句的使用情形 80
4.3.2 本校學童助動詞「得」字句的使用情形 82
4.3.3本校學童「得」當可能補語的使用情形 84
4.3.4本校學童結構助詞「得字句」的使用情形 86
4.3.5本校學童使用「得字句」偏誤狀況分析 93
4.4 國語「得」的教學建議 98
4.4.1「得」的教學排序 98
4.4.2 「得」教學排序在教材中的檢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5.1 研究結論 106
5.2 研究限制 107
5.3 研究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0
【附錄一】南一版教科書2-12冊課文「得字句」 113
【附錄二】結構助詞「得」的句式整理 123
【附錄三】本校學童使用「得」字句語料 129
【附錄四】本校學童使用「得」字句偏誤語料 148


丁樹聲(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太田辰夫(1958)《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佩卿(2010)《現代漢語語法點等級話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德熙(198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2008)《語法講義》,香港:商務印書館。
呂淑湘(1982)《漢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
呂文華(1995)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補語系統>,《語言教學與研究》,第四期,36-46頁。
李臨定(1963)<帶得字的補語句>,《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181- 212 頁。
李臨定(1986)《現代漢語句型》,北京: 商務印書館。
李曉琪(2003)《漢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福祥(2002)<漢語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的語法化>,《中國語文》,第一期, 29-40頁。
肖奚強(2009)《外國學生漢語句式學習難度及分級排序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欣儀(2003)《台灣閩南語結構助詞”甲””了””著””去”之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俊發(1984)<「得」字句的產生和演變>,《語言研究》,第二期,10-30頁。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孫德金(1997) <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詞類問題考察》,286-307頁。
徐丹(2004)《漢語句法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高光新(2006)<動詞「得」的語法化歷程>,《寧夏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35-39頁。
陸儉明(199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之序,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陳怡靜(2004)《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虎(2001)<漢語「得」字補語結構新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二期,56頁。
陳建生(1997),<關於語料語言學>,《國外語言學》,第一期,北京,1-11頁。
曹廣順(1995)《近代漢語助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曹秀玲(2005)<得字句的語法化和得字補語>,《延邊大學學報》,82-85頁。
張明媚、黃增壽(2008)<古漢語中「得」的研究綜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一期,52-57頁。
華景年(1959)〈動詞後面用 “得”字連接的補語〉,《語法論集》,《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62-65頁。
黃伯榮、廖序東(2007)《現代漢語》增訂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馮麗莉(2013)《得字補語類型的習得難度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馮元玫(2009)《現代漢語結構助詞「的、地、得」的語法分析及教學應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歌(2010) 《現代漢語補語「得」在泰語的表達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寄洲( 1999)《漢語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楊伯峻、何樂士(2001)《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文娟(2010)<淺談帶「得」字的程度補語和狀態補語>,《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7卷第四期,72-75頁。
楊平(1990)<帶得的述補結構的產生和發展>,《古漢語研究》,第一期,56-63頁。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廖秀英(2008)《國小語文科教材副詞也的教學語法》,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
劉寶楠(1998)《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鄧守信(2003)<對外漢語語法點難易度的評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02-111頁。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齊榮(1954) <動詞後面用「得」字連接的補語>《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1-3頁。
盧福波(1996)《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顏麗(2007)<王梵志詩中「得」語法化程度的層次研究>,《南京林應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61-63頁。
繆錦安(1998)《漢語的語意結構和補語形式》,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網路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app.sinica.edu.tw/kiwi/mkiwi/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資料
附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