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成之約(2000)。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10,1-26。 朱愛群、劉嘉發、楊文振、呂秋慧、洪哲男(2003)。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範圍、甄選、權力及義務之研究。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考銓研報告。臺北市:考試院。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市:桂冠。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臺北市:華泰。 吳瓊恩、張世杰、許世雨、董克用、蔡秀涓、蘇偉業(2006)。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 呂育誠(2006)。約僱及臨時人員管理制度變革之研究。考銓季刊,46,64-79。 李佳縈(2006)。我國各大學約聘僱行政人員人事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 C. Bogdan &S.K. Biklen)。台北市:師大書苑。(原著出版年:1998) 李亮宏(2005)。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彈性化與契約性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水吉(2007)。彈性用人制度之檢討與展望:政策價值衝突的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2,1-37。 林水波、陳志瑋(1998)。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建構企業行政府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世新大學。 林水波,陳志瑋(2000)。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37-280。 林庭光(2004)。政府約聘僱人員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ISU00457107) 邱珮瑜(2007)。公部門契約性人力研究-以台北縣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邱薇伊(2008)。政府契約人員與常任人員之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感之比較分析-桃園縣政府勞動與人力資源處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施能傑(1999)。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28(4),45-53。 施能傑(2001)。彈性化職位設計與政府人力運用。人事月刊,32(5),33-45。 施能傑、蔡秀涓(2003)。契約性人力運用之理論與實踐。公務人員月刊,81,15-26。 施能傑、蔡秀涓(2004)。契約性人力制度之規劃作法。公務人員月刊,102,15-34。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高永光(2003)。政府彈性用人制度之探討。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R-092-045.htm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市: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康雅雯(2011)。我國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之研究:以公務人力運用之觀點(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PU0610006) 張淑芬(2007)。公部門契約性人力制度之研究-以教育部所屬社教館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NTPU1610030) 張舒涵(2004)。大學院校約聘人員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NSYS5007054) 張榮利(2001)。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SYS5007042) 張錦燕(2006)。從政策利害關係人論「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執行成效─以台北縣戶政所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MCU05636034) 教育部(1999)。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相關制度改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人事處(2008)。公立大學行政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工作圈成果報告。取自:教育部人事處十圈十美工作圈,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613&Page=6391&Index=11&WID=b17d585c-b5f1-4494-813b-13a7ab566b90 教育部人事處(2009)。國立大學契聘(僱)人員人事管理制度工作圈成果報告。取自:教育部人事處十圈十美工作圈,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613&Page=6391&Index=11&WID=b17d585c-b5f1-4494-813b-13a7ab566b90 陳攸瑋(2009)。我國公部門契約性人力運作之探討-以中央部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PU0610003) 陳金貴(1995)。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在公共部門的探討,人事月刊,21(4)。 陳美玲、胡至沛(2009)。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契約人力制度之研究。中華大學行政學報,6,7-33。 彭錦鵬(1995)。文官體制的彈性管理理念-美國經驗及其啟示。歐美研究,25(4),99-135。 曾文秀(2004)。台北市立醫院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契約人力運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曾冠球(2004a)。公務人力彈性化的策略。考銓季刊,39,115-133。 曾冠球(2004b)。公務人力彈性化的理論與實務。空大行政學報,14,107-128。 黃玉珍(2007)。政府機關契約人力研究—以中央研究院從事非研究工作之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黃玉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葉穎蓉(2004)。由心理契約檢視員工工作身份對工作態度與行為的影響-以公部門的約聘人員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4 冬季號,105-129。 葉錦義(2000)。公務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英美經驗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8NCCU0055014) 董保城(2004)。從「學者共和國」到「學術企業體」之兩難:論新版大學法草案。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廿一)(頁329-330)。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詹中原(2005)。政府部門彈性用人之緣起與台灣現狀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05,1-3。 賈芸棣譯(1999),W. I. Goodwin & L. D. Goodwinm原著(1996)。幼教研究法。臺北市:桂冠。 鄒英英(2008)。地方行政機關人力運用彈性化之研究-以宜蘭縣政府及所屬機關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DHU5055017) 劉大為(2007)。非編制內行政人員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以南部地區國立大學校院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KNU5142060) 蔡秀涓(2011)。台灣政府契約性人力政策定位:全球趨勢、理論觀點與實務考量。公務人員月刊,186,16-24。 蔡良文(2006)。政府改造與彈性用人政策。考銓季刊,46,28-63。 蔡良文(2008)。政府契約用人制度變革之研析。考銓季刊,53,64-90。 鄭淑惠(2011)。契約進用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國立中興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鄭錫欽、趙正派(2008)。VCS管理模式在國立大專院校行政契僱人力之應用。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4),215-227。 盧坤城(2005)。企業型政府公務人力彈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蘇偉業(2007)。管理主義下的政府機關人力彈性化:臺灣與香港政府契約人力制度之比較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3,29-66。 蘇偉業(2010)。從地方政府運用約聘僱人員之調查剖析我國契約公務人力之改革。文官制度季刊,2(2),77-109。 蘇偉業(2012)。政府契約人力之政策定位與現實:政府內部人力市場之啟示。文官制度季刊,4(1),33-59。
貳、英文部分 Atkinson, J. (1984).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16(8), 28-31. Atkinson, J., & Meager, N. (1986). Is flexibility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Personnel Management, 18(9): 28-31. Blyton, P., & Morris, J. (1991). A flexible future: Aspects of the flexibility debates and some unresolved issues, In P Blyton and J. Morris (Eds.), A flexible Future? Prospects for employment and organization. Berlin, De Gruyter. Farnham, D., & Horton, S. (2000). The flexibility debate. In D. Farnham and S. Horton(eds.),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ies in the Public Serv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3-22) London: Macmillan Press. Guest, D. E. (198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ts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trade unions. In J. Storey (Eds.), New perspectiv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 Gustavsson, S. (1984). Flexibi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complex produc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2, 801-808. Lepak, D. P., & Snell, S. A. (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1), 31-48.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Bryman & R. Burges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ume Ⅲ(pp.397-444). London: Sage. Mondy, R. W., & Noe, R. M. (2005).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0 , Flexible personnel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rvice, Washington, D. C.:OECD Public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n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olivka, A. E., & Nardone, T. (1989).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12), 9-16. Poole, M., & Warner, M. (1998).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Reed, K., & Blunsdon, B. (1998).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in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3), 457-467. Reilly, P. (2001). Flexibility at work :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employer and employee. Aldershot: Gower. Ridley, F. F. (2000). Public service flexibil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David Farnham & Sylvia Horton (eds.)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ies in the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pp.23-38).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Robbins, S. P.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Storey, J. (Ed.) (1989). New perspective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 Storey, J. (1995).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ill marching on, ,or marching out? In J. Storey(Ed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p. 3-32).London :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Sherman, A., Bohlander, G., & Snell, S. (1996).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10th ed.).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Volberda, H.W., & Rutges, A.C. (1999). FARSYS: A knowledge-based system for managing strategic chang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6, 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