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央通訊社編(2012)。志工臺灣:創造臺灣價值散發生命能量。臺北:中央通訊社。 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13)。全國志工團隊達【20,468隊】、全國志工總人口【898,765】、黃金人口【150,241人】、高齡人口【116,117人】。取自http://vol.moi.gov.tw/vol/home.jsp?serno=200805210008&mserno=200805210006&menudata=VolMenu&contlink=ap/date.jsp&level2=Y&logintype=null 內政部統計處(2012)。臺灣總人口【23,340,136】。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文化部(2012)。全國文化志工人數【17,569、男4,753、女12,816】。取自https://volunteer.moc.gov.tw/Default.aspx 王文玉(2008)。社區志工持續參與健康服務志工之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永年(2009)。國民小學志工運用的可行性與侷限性:以清水鎮三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王精文(譯)(2011)。人力資源管理:全球經驗.本土實踐(原作者:Noe、Hollenbeck、Gerhart&Wright)。臺北:雙葉。 王慧瑛(2012年11月14日)。樂活市青春志工隊全國金績優。聯合報,B2版。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文化。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志願服務法【志願服務】。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31 江明修(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6-12。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臺北:智勝。 佛光山星雲文集(2008)。菩薩與義工。【國際佛光會年度大會主題演說】。取自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disquisition/11.htm) 余哲銘(2008)。老年志工參與服務歷程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吳贊鐸(2013)。創新管理。臺北:東華。 吳麗香(2012)高齡志工在非營利組織中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大林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和計畫撰寫。臺北:五南。 沈佩宜(2009)。身心障礙教養機構志工服務經驗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無障礙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雅芬(2011)。桃園縣衛生保健志工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周泯珈(2010)。志願服務動機、轉型領導與志工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周信佑(2002)。臺灣非營利組織產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昱宏(2008)醫院志工定期至護理之家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之探討:以應用計劃行為理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林婉婷(2011)。銀髮族志工志願服務經驗─以松柏廬志工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林陳烟(2011)。志工領導人樂觀傾向、團隊情感氛圍與事業網絡鑲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臺北:五南。 邱毅(1998)。中華電信的企業再造。經濟前瞻,第60 期,頁122-125。 洪慧芳(譯)(2011)。經理人的一天:明茲伯格談管理(原作者:Henry Mintzberg)。臺北:天下雜誌。 紀乃文(2009)。團隊情感氛圍的前因、動態改變及後果變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本初(1994)。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登記有案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對象。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 徐宏奇(2009)。志工管理對志工參與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西港鄉關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淑靜(2005)。慈濟基金會社區志工管理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翁招玉(2010)。成人教育志工工作價值、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志榮(2008)醫療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醫學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 張婉貞(2009)。志願服務管理者專業管理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慧銖(2009)。圖書管理:領導與溝通。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8,取自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18/18-1_1.htm 張瓊珀(2006)。志工管理-以烏日鄉仁德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許玉雯(譯)(2003)。當企業購併國家(原作者:Noreena Hertz)。臺北:經濟新潮。(原著出版年:2001) 許臨高主編(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郭玉霞主編(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活用寶典。臺北:高等教育。 郭雅惠(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圖書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揚智。 陳建光(2000)。淺談組織內的衝突管理。技術及職業教育月刋,58期,p57-61。 陳秋山(譯)(2008)。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原作者:Ming-sum Tsui)。臺北:心理。 陳美如、方菲(1999)。人際衝突管理。清華大學導師雙週刊,第14期。 陳效淳(2012)。組織意見溝通對市場導向之研究-以組織意見衝突管理為干擾型中介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國雄、林浩立編著(2007)。人力資源管理。臺北:新文京。 陳詩婷(2013年2月14日)。台灣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刻不容緩。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20/231365/web/ 陳靜萱(2008)。志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靜儀(2009)。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自尊與滿足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78,28-34。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臺北:揚智。 曾德峰(2012年12月1日)。向志工致敬金志獎明天頒獎。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1/today-taipei9.htm。 馮其鳳(2009)。民間團體生態解說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木添、王明仁(1999)。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的管理與專職人員角色與定位─以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105-116。 黃村杉(2012年11月30日)。新北宣導心服務理念,勉志工扮演最佳親善大使。NOWnews。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2/11/30/11689-2878061.htm 黃振愷(2009)。非營利組織青年志工管理之探討-以救國團大專服務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黃涓容(2009)。領導者的團隊情緒領導行為和團隊績效、團隊內衝突的關聯及其調節作用。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黃碧月(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北市。 新北市政府研考會至樹林公所推展心服務理念。(2012年11月30日)。【新北市訊】。取自http://www.info.n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64393 新竹市政府(2013年5月21日)。助人最樂95歲高煜獲頒終身志工。【風城影音館】。取自http://video.hccg.gov.tw/home.jsp?serno=201305210001 萬育維(1997)。從資源整合和依存的觀點論祥和計畫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78,19-27。 管理者應具備的五種能力。【工作職業】(2011年6月)。阿波羅新聞網。取自http://tw.aboluowang.com/life/2011/0627/209801.html 劉真如(譯)(2002)。下一個社會(原作者:Peter F.Drucker)。臺北市:商周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劉銀美(2009)。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探討—以慈濟臺中分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潘中道、胡龍騰(譯)(2013)。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原作者:Ranjit Kumar)。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蔡惠娟(2009)。公部門志工人力運用模式之研究-以桃園縣海區社福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鄭家欣(2005)。志工管理者管理工作現況之探討-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鄧東濱(1996)。接受衝突,管理衝突。世界經理文摘,121 期,p44-55。 黎蓉暄(2009)。願力化為行動—三位志工管理者之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蕭茲涵(2010)。志工管理者之工作及與不符期待志工相處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誼如(2008)。年輕志工領導者與銀髮族志工的互動溝通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瞿立鶴(1992)。教育行政。臺北:國立編譯館。 魏宗豊(2008)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 -以弘道老人福利服務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貳、西文部分 Ayoko, O. B., Callan, V. J., & Härtel, C. E. (2008). The Influence of Tea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limate on Conflict and Team Members’ Reactions to Conflict. Small Group Research, 39 (2), 121–149. Galtung, J. (1996).Peace by peaceful means: Peace and conflict,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Oslo: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Glesen,Corrine & Alan Peshkin.(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New York: Longman. Johnson, R. E., Tolentino, A. L., Rodopman, O. B., & Cho, E.(2010). We (Sometimes)Know not how we feel: Predicting job performance with An implicit measure Of Trait Affectivity. Personnel Psychioigy, 63(1), 197-220. Jones, G.R ., & George, J.M (2012) 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management5TH. Kriesberg, Louis. (2003). Constructive Conflicts: From Escalation to Resolution, 2nded.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Miall, H. Oliver Ramshotham, & Tom Woodhouse.(1999). Contemporary ConflictResolution: The Prevention, Man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adlyConflicts. Cambridge Press. Noe, R.A., Hollenbeck, J.R., Gerhart, B., & Wright, P.M. (2003, 2007, 2009, 2011). 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oston: McGraw-Hill/Irwin.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Stewart, G. L., & Barrick, M. R. (2000). Team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sses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rateam proces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ask typ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2), 135-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