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9.105.15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鄭婷文
作者(外文):Cheng, Ting-Wen
論文名稱(中文):啦啦舞運動參與阻礙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articipation Barrie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heerdance
指導教授(中文):鄭麗媛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Li- 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號:10087025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啦啦舞個人勝任團隊支持外在環境內在因素
外文關鍵詞:CheerdancePersonal confidenceTeam supportivenessExternal environmentInternal facto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收藏: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啦啦舞運動參與之阻礙因素與因應策略。方法:以問卷調查及訪談為研究方法,以參加教育部2014年舉辦之全國大專院校暨中等學校啦啦隊錦標賽之啦啦舞蹈參賽選手為調查對象,總計發出365份問卷,實得有效352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96.43%;訪談對象包含教練5名、選手8名。資料處理與分析方式包含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質性資料以訪談方式進行。結果:一、性別,女生占人數比例最多;年資,未滿一年占人數比例最多;組別,國中組占人數比例最多;參賽成績,前三名占人數比例最多;訓練時間,二至未滿八小時占人數比例最多;社經地位,中、低社經地位人數比例最多。二、性別部分在個人勝任與內在因素有顯著差異;年資部分在團隊支持與外在環境有顯著差異;組別部分則四個因素均有顯著差異;參賽成績部分四個因素均無顯著差異;不同訓練時間部分在個人勝任、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有顯著差異;社經地位四個因素均無顯著差異。三、推廣啦啦舞運動的因應策略,可從政策因素、學校因素、家長因素與選手因素四方面著手。結論:不同背景變項啦啦舞選手運動參與阻礙因素在性別、年資及訓練時間上有部分因素達顯著差異,組別部份四個因素皆有顯著差異,另參賽成績及社經地位在四個因素上皆無顯著差異。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participation barriers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heerdance.
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utiliz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By purposive sampling of competition players of cheerdance, 365 subjects were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yielding 35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96.43%). Interviews sampling included 5 coaches and 8 players of cheerdance. The survey data was gathered for further analysis using SPSS. The quantitative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and one-way ANOVA; qualitative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ipation barrie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heerdance, the experimental level was controlled at α<.05.
Results: (1) In the variable of gender, female player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the variable of seniority, players with less than one year of participation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the variable of competition class level, the junior high class level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for the variable of past competition results, players whom have placed in the top three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for the variable of amount of time trained, players whom have trained at least two hours but less than eight total hour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social economic status wise, players from middle and low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confidence and internal factors were noted between players of different gend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m supportivenes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were noted given the player’s seniorit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four factors were noted of players in different competition class leve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noted given the player’s past competition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confidenc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factors were noted given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train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ur factors were noted given the player’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3) The strategy to promote cheerdance may best be formulated by targeting the areas of related polici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arents, and players. Conclusion: For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ender, seniority, and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training, partial variances were noted in the cheerdance player’s participation barriers factors. I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 of competition class level, variances were noted in all four factors. No significant variance in the four factors was noted in the variables of past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謝誌……………………………………………………………………… 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啦啦舞隊歷史沿革與功能 8
第二節 阻礙因素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阻礙因素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因應策略之探討 27
第五節 文獻總結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啦啦舞運動選手之參與現況 4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啦啦舞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差異比較 47
第三節 啦啦舞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之因應策略分析 6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一、中文部份 73
二、英文部分 78
附 錄
附錄一 啦啦舞選手運動參與阻礙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問卷 80
附錄二 訪談大綱 84
附錄三 問卷調查受試者須知及家長同意書 85
附錄四 問卷訪談受試者須知及同意書 86
附錄五 阻礙問卷量表使用同意書 87
一、中文部份
大專體育總會(2008)。九十六學年度全國大專啦啦隊錦標賽秩序冊。
大專體育總會(2013)。一0一學年度全國大專啦啦隊錦標賽秩序冊。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淑媚(2006)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學習舞蹈動機及阻礙因素相關研究─以雲林縣虎尾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學富(2007)。運動舞蹈選手參賽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2007世界運動舞蹈台灣公開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職業分類查詢系統: http://www.wda.gov.tw/home.jsp?pageno=201310280130&flag=F
林笑天(1993)。科學工業園區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因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幼萍(2010):運動團隊教練的魅力領導:以啦啦隊為例。大專體育,106,69-76。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林惠美(2011)。競技啦啦隊墜落傷害探討與預防-以東南科技大學為例。東南學報,36,249-256。
周筱寧(2011)。影響競技啦啦隊成員成就感之研究-以青少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邱秀霞(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
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炯煌(2004)。目標涉入和能力知覺對賽前焦慮強度和方向性之預測。臺灣運動心理學報,4,1-20。
吳素卿(2001)。足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吳麗娟(1996)。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與. 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1),91-132。
吳淑鶯,陳瑞和(2005),網路涉入影響因素、涉入程度與上網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大專學生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8 (4),1-37。
吳怡瑄(2002)。主題統整教學、教室氣氛、年級及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高中體育總會(2008)。九十六學年度中等學校啦啦隊錦標賽秩序冊。
徐德治(2008)。台東縣高中職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郭蕙菁(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梁澤芳(2005)。慢速壘球運動員慢壘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麥秀英、楊綺儷、熊鴻鈞(2001)。大專學生啦啦隊運動參與因素之研究。2001國際高等教育體育學術研討會集刊,臺北市:
麥秀英、陳美華(2011),全國學生舞蹈比賽教師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0,63-79。
黃盈瑄(2012)。國中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決策及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淑貞、盧俊吉、洪文綺與邱雅莉(2009)。環境因素和社會支持與都市地區國小學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2,107-123。
黃智宏(2011)。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惠芝,趙榮瑞2008):優秀大專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33-34。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紀雅芬(1999)。婚姻暴力、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青少年健康關係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
游贊薰(2010)。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綺儷(1994)。大專啦啦隊的組訓與編排。大專體育,13,52-58。
楊綺儷(1993)。啦啦隊精神內涵之探討。實踐學報,24。
楊綺儷(2002)。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啦啦隊組訓考量與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楊綺儷(2006)。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學校體育雙月刊,16(2),50-62。
楊純碧(1998)。不同成績等級啦啦隊選手的團隊氣氛,內在動機及滿意度之差異研究-以八十七年度全國大專盃啦啦隊比賽參賽隊伍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109-123
陳宜婷(2011)。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使用居家服務經驗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香君,2004。知識工作者終身學習歷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素娥(2006)。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信安(2000)。休閒活動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臺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信勳(2012)。屏東縣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孝銘、吳政杰(2008)。影響輕航機參與者運動觀光參與行為因素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69-81。
張育銓(1998)。大專院校啦啦隊組訓 大專院校啦啦隊組訓、競賽目標及體育課程目標認同之研究 、競賽目標及體育課程目標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新北市。
張育銓(1999)。啦啦隊活動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8(1),127-135。
張育銓(1999)。大專院校啦啦隊組訓、競賽目標及體育課程目標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
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志銘、呂崇銘、賴永僚、楊世達(2006)運動與遊憩研究。102-116。
潘如萍(2005)。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啦啦隊隊員目標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慧敏、李維仁(2013)。全國高中職羽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3,60-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麗媛,麥秀英(2002)。校園啦啦隊競賽意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3,191-198。
謝文隆(2010)。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參與運動性社團知覺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參與動機對運動樂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謝銘燕(1999)。新舊健身操的比較。國民體育季刊,28卷(4),4-10頁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桃園縣。
賴家馨(200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月圓(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簡彩完,黃長發(2009):大專院校推動啦啦隊之策略分析。休閒保健期刊,1,85-92。
顏友莉(2006)。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代表隊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二、英文部份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rocas, H., Reichman, W. & Schwebel,A.I. (1983).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growth. A life-span approac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
Burt, M. R., & Katz, B. L. (1988). Coping strategies and recovery from rap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528(1), 345-358.
Crawford, A.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Edited by Dorwin Cartwright.).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Godbey, G., Crawford, D., & Von Eye, A. (1993). Nature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LeisureSciences, 15, 99-113.
Willis & Mehlinger,1996 Willis, J. W., & Mehlinger, H. D. (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J. P. Sikula, T. J. Buttery, & E. Guy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pp. 978–1029). New York: Macmi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