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2.14.205.20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楊于萱
論文名稱(中文):不同頻率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Different Frequency of Sport of Rope Skipping to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Abilities of the Lower-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中文):鄭麗媛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Li-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學號:10087016
出版年(民國):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跳繩健康體適能運動能力運動頻率
外文關鍵詞:Rope skipping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motor abilitydifferent frequenc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摘要
目的:本研究在探討不同頻率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力之影響。方法:以立意取樣選取新北市樹林區某國小二年級三個班級66位學生,並分為實驗組一、實驗組二與控制組各2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一每週進行五天跳繩運動訓練,實驗組二每週進行三天跳繩運動,控制組則無進行任何運動。研究數據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瞭解8週跳繩運動訓練對實驗組在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力的影響及不同組別間在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力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之結果經討論後,得到以下結果:經跳繩運動訓練後,實驗組一、二在健康體適能之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耐力、肌力、心肺耐力等項目有顯著差異;實驗組一、二在運動能力之協調性、平衡性與敏捷性等項目有顯著差異;實驗組一、二在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協調性、平衡性、敏捷性皆優於控制組;實驗組一在身體質量指數與肌耐力顯著優於實驗組二。結論:8週跳繩運動訓練能有效改善國小低年級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對協調性、平衡性、敏捷性的增進有具體成效。

關鍵詞:跳繩、健康體適能、運動能力、運動頻率
Abstract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requency of sport of rope skipping 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abilities of the lower-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thods:The subjects in purposive sampling are sixty-six students from three classes of second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Shulin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They a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twenty-two studen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underwent the sport of rope skipping training five days a week,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underwent the sport of rope skipping three days a week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implement any training.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correlated samples and ANCOVA. Learn eight week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skipping to contrast the diversitie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ach group and the diversitie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abilities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The statistic value of this test is α=.05.Results:After the analysis, it showed the two of experimental groups’ BMI, flexibility, muscular endurance, muscular strength and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i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had obvious improvements. The two of experimental groups’ coordination, balance and agility in motor abilities had obvious improvements. After the sport of rope skipping train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s BMI, flexibility, muscular strength, muscular endurance,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coordination, balance and agility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2’s BMI, flexibility, muscular strength, muscular endurance,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coordination and agility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s BMI, muscular endurance were better than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Conclusion:The study shows that persist eight weeks in a programme of group do Rope skipping could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BMI, scratchability, Body Mass Index, Flexibility, Physical Coordination, Muscular Strength, Muscle Power,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Balance, Quick in Lower-grade students.
Key word: Rope skipping,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motor ability, different frequency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Ⅶ
圖次……………………………………………………………………………… Ⅹ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跳繩運動的意義與特性…………………………………… 8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的意義與相關文獻…………………………… 16
第三節 運動能力意義與相關文獻………………………………… 22
第四節 文獻總結……………………………………………………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42
第五節 實驗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51
第二節 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的影響…………… 56
第三節 跳繩運動對不同組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能力的影響…… 5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81
英文部分 ………………………………………………………………… 89


附 錄
附錄一 實驗參與受試者須知及家長同意書……………………… 91
附錄二 跳繩教學活動設計………………………………………… 92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12
附錄四 教案與訪談大綱專家效度名單…………………………… 113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
方進隆(1997)。有氧運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9-21。教育部。
王敏男(1996)。體育教學研究--兒童與體適能。臺灣省學校體育,10-19。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論文)。屏東師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偲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石井藤吉郎 (1990)。跳繩教室。臺北市:廣聯。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行政院衛生署(2006)。94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明會。台北市: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體委會全民運動處(2001)。國民運動態度及運動參與調查。2012年10月06日取自http://www.sac.gov.tw/
行政院體委會(2011)。100年運動統計。2013年01月15日取自http://www.sac.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各國體能檢測項目。2010 年9 月26 日取自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DID=50&wmId=194
李源昇(2001)。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台中。
李世文(2007)。不同訓練方式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速度能力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相如(2008,3月18日)。胖人跳繩,雙腳起落。人民網-《生命時報》。資料引自http://shaping.people.com.cn/BIG5/7014082.html
李鳳珠(2010)。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慧君(2005)。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吳義弘(2005)。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吳宜蓉(2011)。不同身體組成對青少年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宋文龍(2002)。不同的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建國、黃榮松(2001)。長期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2001國際運動保健學術研討會,5-33-34。
呂香珠 (1999)。健康體能理論與實際。教育部八十八年度提升學生體能計劃研討會,55-56。教育部。
林順萍(1993)。跑步訓練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長發育、身體機能血液化及體能要素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桃園縣。
林順萍、陳俊忠(1993)。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171-189。
林正常(1996)。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 頁。台北市:教育部。
林建豪(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貴福、盧淑雲(1999)。認識健康體適能。台北:師大書苑。
林啟川、莊林貴、周麗卿、許義章、張秋煉(2001)。運動與健康體適能。北體學報,9,243-254。
林貴福、盧淑雲(2003)。健康與體育課程理論與活動設計。冠學文化。
林漢龍(2009)。跳繩訓練對國小田徑選手運動能力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麗敏(2012)。跳繩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周熙平(2007)。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易俊傑(2003)。跳繩強身、提神健腦、改善視力。取自:http://163.21.249.242/News/News.asp?iPage=3&UnitId=78&NewsId=5262
邱郁琇(2006)。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體育教學網(2009)。體育教學。2013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sport/jumprope/index.htm
邵忠賢(2012)。十二週不同跳繩方式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香港體育教學網(2000)。跳繩Keep Fit計劃。2012年10月06日,取自http://www.wong-sir.com/reading/
約翰.瑞提醫師、艾瑞克.海格曼(2009)。運動改造大腦(謝維玲譯)。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年)
崔治平(2000)。跳繩運動對人體適應暈船現象之探討。海軍學術月刊,34(2), 85-90。
郁復興(2006)。綜合練習對國中橄欖球選手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紀嘉琪(2011)。跳繩運動介入體育課對國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孫敏欲(2008)。核心肌群訓練對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郭志輝(1987)。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6(4),52-55。
郭明珠(2010)。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長期記憶力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許麗鳳(1996)。幼兒體能遊戲。台北:書泉圖書。
許樹淵(2001)。運動技術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玫琇(2010)。12週體適能課程介入對五專女性新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美和技術學院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3,1-8。
張至滿(1985)。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水牛出版社。
張景祥(1995)。國民小學男性學童年齡、身高、體重與基本運動能力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18,86-89
張碧娥(2006)。跳繩運動指導對低年級學童協調性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勝強(2010),跳繩運動對美術班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南縣新進國小為例。(未出版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俊忠(1995)。挑戰極限。台北:傳聞文化事業。
陳全壽(1997)。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俊民(2002)。從休閒與運動的關係談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6(4),118-124。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志文(2003)。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繩為對象。(未出版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陳明木(2006)。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心肺適能及爆發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俊傑(2007)跳繩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及跑步經濟性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教育部(2000)。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國小學生適用)。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體適能網站。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曾明禮(2007)新式躲避球訓練對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奕清(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黃文俊(2002)。十大死因與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6(2),8-13。
黃任楷(2003)。不同運動訓練對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馮道正(2007)。跳繩訓練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桃園縣立迴龍國中小為例。(未出版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楊金裕(2013)。集中或分散式跳繩運動對肥胖男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臺灣省教育廳(1991)。運動指導法。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編譯組譯。臺北市:幼獅文化。
廖介佑(2004)。跳繩運動對國小羽球選手在基本體能上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廖本民(2006)。健康體適能概念及測驗評量辦法探討。通識教育學報,9,145-154。
廖國榕(2006)。國小中低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動作協調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立宇(1995a)。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0,433-442 。
劉順正(2007)。跳繩運動訓練對體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影梅、張博論(2007)。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三之一:台灣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現況及促進行為指標監測。台北:教育部。
劉炳宏(2008)。不同運動方式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佳良、相子元(2000)。籃球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127-150。
蔡櫻蘭(2004)。年齡與一般運動能力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77-88。
蔡頌梅(2008)。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對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亞洲大學經,台中市。
蔡聰賢(2008)。移動性和操作性技能課程對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芬鈴(2009)。跳繩遊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縣。
鄭天來(2005),體重控制方案對國小肥胖學童提昇健康體適能之成效分析。(未出版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鄭麗美(2003)。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初學者遊泳能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戴玉林(1999)。游泳訓練對兒童之體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中山共同科學報,創刊號,211-236。
謝明達、邱文信(2007)。從動力學角度探討我國傳統民俗體育—跳繩運動。大專體育,91 ,148-155 。
謝明達(2008)。跳繩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4),51-60。
顏惠价(2006)。不同視覺環境之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顏智淵(2009)。不同訓練頻率身心靈平衡運動對大專女生健康體能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1 (2) ,72-83 。
蘇龍曉、林明珠(2001)。五專學生心肺功能分析與探討。嘉南學報,27,195-202。
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

二、英文部分
Ara, I., Vicente-Rodriguez, G., Perez, J. A.,Dorado, C., & Calbet, J. A(2006).Influence of extracurricular storp activities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body:A3-year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al Journal of Obesity, 30(7), 1062-1071.
Barrow, H. M. & McGee, R. (1984).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Buddy, L.(2003). Jump rope trai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allahue,D.L.(1996).DevelopmentalPhysicalEducationforToday’sChildren(2thed.).Monterey:McGraw- HillCompanies .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01). Fitness and Wellness (5th).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Masterson, G. L. (1993). Effects of weighted rope jump training on power performance tests in collegian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7(2), 10-13.
Mead, T., Drowatzkey, J. N., & Marcal, H. (1999). Reaction and movement tim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ged 7 to 12 years. Clinical kinesioligy, 53(4). 83-90.
Moreno, B. (1988). Get a jump on fitness, American Fitness 6(7), 10-13.Nakamura, E. Moritani, T.,& Kanetaka, A. (1989). Biological Age VersusPhysicalFitness Age. European Journal ofAppliedPhysiologyand OccupationalPhysiology,58(7) ,778-785.
Overlock, J. A.(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lance and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in children five to nine years of age. Eugene,OR:Kinesiology Publications.

Ronald, R. K. (2001). Working out with the jump rope. International Rope SkippingFederation. From http://www.irsf.org.
Whittle, R. C. (1998). The effects of heavy ropes and plyometrics on selected physicalparameters in female athletes. Applied research in coaching and athletics. 13,64-76.
Wilfey, D. E. & Brownell, K. D. (1994). Physical activing and diet inweight loss, In R. K. Dishman,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361-394.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