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王柏鈞(2011)。遊戲型態生物科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柳婷(2013)。臺北市公立國中生失落經驗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秀蘭(2012)。十二年國民教育與青少年之生涯發展。教師天地,177,10-16。 何秋錦(1989)。就延長十二年國教-展望高中輔導工作之未來。輔導月刊,25,12-15。 何麗儀(1990)。生涯詴探計劃對國中三年級男生職業自我概念、生涯成熟、生涯決定 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琳(1997)。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君(2000)。高中新生的生涯困擾與實施團體輔導之改變效果。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清(2009)。免費乎?免試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困境與出路,教育行政論壇。1,49-59。 吳欣倫(2011)。碩士生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濤石。 吳嘉珍(2013)。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學生心理資本與生涯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沛昀(2010)。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選修動機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育文(1993)。音樂資優生及舞蹈資優生職業價值觀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昇益(2006)。國中資優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萍薇(2011)。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欣怡(2007)。「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周艾琦(2008)。臺北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文正(2012)。十二年國教之我見。屏縣教育季刊,52,14-19 林宏熾、林巾凱(2003)。高中職階段身心障礙青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彰化師大特殊教育學報,17,63-94。 林宏熾、陳麗如、林巾凱、鄭淑芬(2000)。臺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生涯自我概念與轉銜服務之研究(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青松(2009)。家庭教育關聯資本對貧窮青少年學生之生涯自我概念影響模式之建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維芬(2011)。「修訂Enright寬恕治療歷程模式」團體介入方案對國小兒童寬恕態度、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台師大教育心理學報,4,591-612。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樹人(2004)。生涯願景。北縣教育,48,24-29。 侯月瑞(1986):生技發展課程對高中(職)學生生技成熟與職業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秀玲(1989)。延長十二年國教聲中-國民中學輔導工作的省思。輔導月刊,25,23-24。 涂金堂(1994)。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楠騰(2009)。創新生態系統的建構:以TED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張瑋珊(2010)。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社會支持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詩青(2011)。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榮勳(1994)。影響國中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素真(2008)。數位媒體教材應用於教學之研究-以高職美容科之美髮技能為主。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譽鐘(1994)。國中生生涯輔導活動設計-生涯劇場。諮商與輔導學刊,102,23-25。 許以恆(2006)。生涯團體對國中女生生涯自我概念、職業興趣與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蕙鳳(2013)。以正向心理學取向運用TED講座介入提升青少年希望感之歷程與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秀婷(2003):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蒹(2007)。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儒(2011)。一般少年與非行少年職業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泰、王寶墉(2005)。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策略在國小師資學程「國語教材教法」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文藻學院國民教育學報,1,163-192。 陳惠茹(2011)。共讀童書文字指引策略對幼兒認字及認字後設語言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娟(1989):師範院校大一學生生計決策行為、生計發展取向和職業自我概念的調查與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滋萍(2009)。高中職生家庭環境、生涯自我概念對其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黃虹薰(2009)。高台北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淑桃(2003)。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依雯(2009)。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秀菊(2007)。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生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益滄(2010)。從智慧資本觀點探討會話資本經營-以TED與TEDxTaiepi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滿珍(1998)。生涯發展團體對單親國中學生之輔導效果暨個案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錫忠(2002)。提昇國中生對科學本質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 鄭淑芬(1998):國中特教技藝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2)。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應用於高職經濟學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蕭憲裕(2011)。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省民(1997)。設計繪畫中的超現實風格單元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雲林科大科技學刊,4,411-434。 謝維禎(2010)。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涯自我概念及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繼成(2006)。十二年國教之探究。高師大學校行政雙月刊,44,85-97。 羅婉娥(2011)。正向情緒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 關志昱(2012)。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蘇欣霞(1992)。國中生生涯輔導活動設計。諮商與輔導學刊,74,37-39。 覺淑君(2009)。國中參與技藝教育學程與普通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1075 關於TED/TEDx。取自 http://tedxtaipei.com/about-ted-tedx/
Whemeyer, M. L., & Metzler, C. A. (1995). How selfdetermined are people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The national consumer survey. Mental Retardation, 33(2), 111-119. Zunker,V.G.(1986).Career counseling:applied concept of life planning (2nd ed.).Monterey CA:Brooks Cole Publ. Super,D. E.(1957).Vocational development: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NY:Columbia University Bureau of Publications. Super,D. E.(1953).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8,185-190. Super,D. E.Savicks,M.L., & Super,C.M.(1996). The life 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s.In D. Brown, L. Brooks, & other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pp.121-178).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uper,D. E., Starishevsky,R.,Matlin, N., & Jordaan,J.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Self-concept theory.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