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7.168.4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楊明青
論文名稱(中文):抗議與隱忍風格之外──楊逵與鍾理和書寫及其背後的家族群像
論文名稱(外文):Beyond Remonstrance and Forbearance:Yang Kuei's and Chung Li-ho's Literature Work and their Family Images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學號:10083016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楊逵鍾理和葉陶鍾台妹家族群像
外文關鍵詞:Yang KueiChung Li-hoYeh T'aoChung T'aimeifamily imag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收藏:0
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讓日殖時期至戰後初期的作家創作出許多具有社會意識的文學作品。林載爵先生在〈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一文提到,受到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影響,楊逵和鍾理和各自將台灣文學中的衝撞意志和悲憫胸懷兩種精神發展到最高點。一生堅持文學理想的楊逵與鍾理和,貧病交迫,常身受文學理想與現實糾纏之苦。本論文延伸學界先行對楊逵與鍾理和的文學評價,進而探討現實困境對二人的家庭組織造成的更迭,及其於貧病書寫中的生命觀與文學創作的改變。家人的力量是支持楊鍾二人堅持寫作的重要泉源,以往評論者主要鑽研楊鍾二人的文學成就,鮮少以楊鍾二人的親情書寫為研究主題,然而葉陶與鍾台妹在楊鍾二人的文學與生命歷程影響甚鉅,本文分別由兩位作家的作品集及訪談作家後嗣的相關資料,探究二位屈身作家幕後而實為推動並建構台灣文學創作輿圖的偉大女性。楊鍾二人的文學理想與堅持,在第二代與代三代中呈現不同風格的繼承與改變,在本文最後,筆者由家族史分析角度,探討楊鍾二人對於文學理想與鄉土關注的投入,分別在其後代子嗣產生何種的繼承與闡揚;繼而將兩個家族群像分世代並置論述,探究二人後嗣對於文學志業的賡續與發揚,再對相關研究未來展望提出拙見。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panese Colonial Era to early Post World War II, many Taiwanese literature works were created with explicit social consciousness due to Taiwan’s uniq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s Mr. Lin Tsai-chueh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Two types of Consciousnes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i Ho, the father of Taiwan's new literature, both Yang Kuei and Chung Li-ho, in their own ways, expressed to the fullest the unyieldingness and compassion that are omnipresent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Both Yang and Chung, although suffered from poverty and illnes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both adhered to their ultimate goals in literature. Hence, they were often entangled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ir ideals. Based on the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on Yang’s and Chung’s literature work, my dissertation will examine how the predicaments they experienced impacted their families, and how poverty and illness changed their views on life and their writing style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support from the family is a major source of Yang’s & Chung’s unrelenting literary creation. Former researchers often focused on Yang’s & Chung’s literary achievements, with very little emphasis on their writings about their affections and love to the family. Nonetheless, Ms. Yeh Tao and Ms. Chung T’aimei respectively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on Yang’s and Chung’s life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By reviewing Yang’s & Chung’s literature works and related records of interviewing their descendant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examine the two great females who were hiding behind the scene but actually facilitated the creation of such great Taiwanese literary works. Yang & Chung had strived to live up to their ideas, while some modifications of their styles in their next two generations can be seen. In the end, I will, from the family history, examine how Yang & Chung’s ideals for the literature and their love to the land are inherited and propagated by their descendants. I will also compare the images of the two families, as well as their descendants’ efforts on continuing and propagating Yang’s & Chung’s literary ideals. Last, my views on future researches will be present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 2
二、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相關文獻研究及探討 3
一、專書 3
二、學位論文 8
三、其他相關文獻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
一、研究範圍 12
二、研究方法 15
(一)研究理論 17
(二)文本分析 19
三、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楊逵與鍾理和的現實困境及其文學創作現象 24
第一節 現實困境與家庭角色的更迭 25
一、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組織 25
(一)「楊貴嫂」與「葉陶兄」的組合 26
(二)成為「家庭主婦」的鍾理和 26
二、離而不疏的父親角色 29
(一)《綠島家書》跨海傳遞離席的父愛 29
(二)《鍾理和日記》中病榻前的父愛 32
第二節 貧病生活中的文學書寫 35
一、貧病書寫中的生命觀 35
(一)楊逵作品的樂觀思維──笑看愚公人生 35
(二)鍾理和作品的悲劇特色──苦尋人性尊嚴 39
二、貧病生活與文學創作的糾纏 43
(一)理想與文學難產的楊逵 43
(二)倒臥血泊終不悔的鍾理和 49
第三節 楊逵與鍾理和的文學精神 53
一、楊逵的抗議精神 53
二、鍾理和的隱忍精神 57
第三章 葉陶與鍾台妹的女性/母性形象 63
第一節 成就理想的──楊鍾二人的妻子 63
一、革命女鬥士葉陶 63
(一)解放傳統女性角色──「土匪婆」 64
(二)支撐東海花園──「賣花婆」 66
二、客家女兒鍾台妹 68
(一)直爽開朗的「淑華」 68
(二)堅忍果決的「平妹」 71
第二節 庇護家庭的大樹──葉陶與台妹的母性形象 74
一、抬頭挺胸的鵝媽媽──葉陶 74
(一)母兼父職的模範母親 74
(二)為楊逵圓夢的「黑面媽祖」 75
二、草坡上的母雞──鍾台妹 77
(一)支撐欲傾家園的堅強胳臂 77
(二)獨撐家計,護育四子 79
第三節 文學理想實踐中的妻子形象 81
一、楊逵的牽手──葉陶 81
二、用生命書寫鍾理和人生的鍾台妹 85
第四章 文學家族的代際傳承 90
第一節 看見文學內的家族身影 90
一、作家真實身影 90
(一)花農作家──楊逵 91
(二)罹病作家──鍾理和 95
二、妻兒皆入鏡 99
(一)愚公家庭身影 99
(二)貧賤家庭身影 101
第二節 文學家第二代的顯影 108
一、「愚公」子女的心靈圖像 108
(一)無法自娛娛人的愚公第二代 108
(二)遠離文學場域的楊逵子女 112
二、鍾鐵民繼承父志,書寫鄉土 115
(一)我手寫我土──以生命落實人文關懷 116
(二)以實際行動關懷家園 118
第三節 文學基因跨代遺傳 120
一、文學理想的隔代傳承──楊逵第三代楊翠、楊菁姐妹 120
二、三代書寫的文學家族──鍾理和第三代鍾怡彥、鍾舜文姐妹 123
三、根深葉茂──文學後代的賡續與發揚 125
第五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文學家族的榮光印記與生命陰影 127
一、文學世界與現實生活疊構的家族身影 127
(一)墾植社會花園的愚公家族 127
(二)筆耕笠山文學的貧賤家族 129
二、父祖文學理想的承先與啟後 129
(一)文學種子隔代萌芽的園丁家族 130
(二)笠山下三代相承的文學家族 130
第二節 楊鍾背後家族群像的書寫定位及價值 131
附 錄:楊逵與鍾理和文學/家族紀事年表 135
參考文獻 147

參考文獻
壹、參考書目
一、文學創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1-14,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
楊逵,《羊頭集》,台北市:輝煌出版社,1976年。
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1-8,高雄市:高市文化局;台南市:台灣文學館;高雄市:高市客委會,2013年。
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1-8,高雄:高雄縣文化局,2009年。
二、中文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丁明蘭等作,《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
年12月。
王乃信等譯,林書揚等編輯,《台灣社會運動(1913-1936):文化運動》,台北:創造社,1989年。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2002年。
王鼎鈞,《文學種籽》,台北:爾雅,2003年。
王德威等主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2004年。
王曉波,《被顛倒的台灣歷史》,台北:帕米爾,1986年11月。
古添洪,《認同、情慾與語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台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編,《2013楊逵、路寒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科技大學,2013年。
立緒文化編,《我的父親母親》,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向陽,《迎向眾聲:八○年代台灣文化情境觀察》,台北:三民,1993年。
向陽等主編,《台中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導讀卷》,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1年。
朱西甯,《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江文瑜、邱貴芬編著,《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5年。
江文瑜編著,《阿母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4年。
江湖,《鄉之魂—鍾理和的人生與文學之路》,北京:作家,2006年。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等編,《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年。
吳素芬,《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台南縣政府,2005年。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化,1992年。
李喬,《台灣客家文學選集》,台北:前衛,2003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1999年。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市:玉山社,1998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林永福譯,辻原登著,《綠色的奇蹟:辻原登小說集》(原名:家族書寫),台北市:九歌,2003年。
林皇德著,吳瑩真主編,《用愛釀成篇章—台灣文學家的故事》,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年。
林海音,《芸窗夜讀》,台北:純文學,1984年。
林梵(林瑞明),《楊逵畫像》,台北市:筆架山,1978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台南:南市文化,1996年。
林雙不,《大聲講出愛台灣》,台北:前衛,1989年。
阿盛,《作家列傳》,台北:爾雅,1999年。
封德屏總策畫,黃惠禎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4‧楊逵》,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年。
封德屏總策畫,應鳳凰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年。
柳書琴,《鍾理和生平及作品評論資料目錄》,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2年。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編,《第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年7月。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編輯,《臺灣文學作家年表與作品總錄(1945∼2000)》,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年12月。
尉天驄等編選,《總是無法忘卻》,台北:圓神,2005年。
康文榮主編,《土匪婆V.S.模範母親—楊逵的牽手葉陶》,台南縣:楊逵文學紀念館,2007年8月
張良澤,《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台南:大行,1974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1994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2003年。
張堂錡、鑾梅健編,《現代文學名家的第二代》,台北:業強,1998年。
許俊雅,《日據時代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4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許俊雅,《我心中的歌:現代文學星空》,台北:文史哲,2006年。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渤海堂,2005年。
許俊雅,《假離婆》,台北:遠流,2005年。
許振江執編,《文學界》第六期,高雄市:文學界,1983年4月。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2004年。
陳芳明(宋冬陽),《放膽文章拼命酒》,台北:林白,1988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社,1998年。
陳芳明,《孤夜讀書》,台北:麥田,2005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年。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主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台北:前衛,1991年。
陳芳明主編,《楊逵集》,台北:前衛,1991年。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年。
陳建忠、應鳳凰等人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陳萬益,《於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南市,1996年。
陳雙景,《鍾理和文學的人道思想》,高雄:復文,2002年。
創意力,《島國顯影(三)》,臺北:創意力,1993年。
彭瑞金,《國民文選.小說卷III》,台北:玉山社,2004年。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2000年。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爾雅,1995年。。
彭瑞金著,《鍾理和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須文尉主編,《文學@台灣》,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
黃武忠著,《臺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年。
黃俊傑,《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2009年。
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編著,《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 2001年。
楊素絹主編,《壓不扁的玫瑰—楊逵的人與作品》,台北:輝煌,1976年。
楊翠主編,《列焰.玫瑰—人權文學.苦難見證》,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3年。
楊翠等撰,《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199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台北:派色,1990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論集》,台北市:遠景,1981年。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年。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台北:自立報系,1990年。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1990年。
葉石濤主編,《1982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3年。
路寒袖主編,《臺灣文學研討會: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廖炳蕙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編輯部,《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
鄭至慧等著,《女人屐痕II:台灣女性文化的地標》,台北:草根,2008年。

鄭明娳、林燿德,《有情四卷——親情》,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1992年。
鄭清文著,《台灣當代小說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1989年。
魯迅著,《魯迅作品全集》6,台北:風雲時代,1989年。
賴和、吳濁流等著,《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天下遠見,2004年。
錢鴻鈞,《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年。
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2004年。
薛化元,《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2005年。
鍾舜文,《那年,菸田裡》,台北:夏日,2009年。
鍾肇政,《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春暉社,2005年。
簡炯仁編,《鍾理和逝世32週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高雄市:高雄縣政府,1992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2年。
鐘麗慧編,《我的父親》,台北:大地,1984年。
鐘麗慧編,《我的母親》,台北:大地,1983年。
三、翻譯作品(中譯部分依作者字母A~Z順序排列)
舒茲(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台北:桂冠,2002年。
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台北:商務,1986年。
凱西.馬奇迪歐(Cathy A. Malchiodi)著,陳麗芳譯,《靈魂調色盤—讓內在的藝術家活躍起來》,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03年。
Endruweit, G. & Trommsdorff, G.(1989). Wörterbuch der Soziologie (社會學辭典),倪鳴香譯。
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litterature)(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2004年。
貳、論文
一、期刊論文與報章資料(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丁文玲,〈我們的房間,自己的角落—楊逵、楊翠通鋪上,臨窗各據一方〉,《中國時報》,2003年11月9日,B3版
王署桂著,〈尋找楊逵—重回東海花園的楊建兄妹〉,《台灣新聞報》,2001年8月6、7日
呂興昌,〈鍾理和的懊悔與信心—懊悔連累妻兒吃苦,堅信作品終必傳世〉,《國文天地》第一九八期,2001年11月。
巫永福著,〈憶逵兄與陶姐〉,《文學台灣》第二期,1992年3月。
李喬,〈理和文學不朽—從「復活」的救贖觀談起〉,《聯合文學》第一二二期,1994年12月1日。
林諍:〈美濃紀行〉,《城鄉生活雜誌》第三十一期,台南市:財團法人城鄉文教基金會,1996年8月。
林曙光,〈烽火彰化邂逅楊逵〉,《文學台灣》第五期,1993年1月
林曙光,〈楊逵與高雄〉,《文學界》第十四期,1985年4月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書寫」探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五期,2006年9月。
高有智,〈社運鴛鴦婚前被捕,子孫名築夢〉,《中國時報》,2008年11月23日
,A8版
高有智,何榮幸,謝錦芳專訪,〈鍾理和與鍾舜文‧一筆一畫原鄉情〉,《中國時報》,2008年10月11日,A8版。
高有智、何榮幸、郭石城,〈楊翠的救贖:藉文史與楊逵對話〉,《中國時報
》,2008年11月23日,A8版
張娟芬,〈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第六十二期,民80年6月1日。
許俊雅,〈生動的尖山農家耕作圖—賞讀鍾理和的「作田」〉,《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四期,台北:國文天地,1999年9月。
陳立驤,〈鍾理和〈貧賤夫妻〉主旨析論〉,《高雄文化研究》2007年年刊,2007年12月。
陳惠齡,〈抒情意識與現代現實的社會──鍾理和《笠山農場》的烏托邦敘事美學〉,《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七期,2014年5月。
彭瑞金,〈艱困年代的文學見證人—鍾理和〉,《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二期,台北市:聯合文學,1994年12月。
彭瑞金,〈鍾理和小說「校長」〉,《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台中縣:台灣文藝雜誌社,1994年4月。
彭瑞金,〈鍾理和文學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刊於《民眾日報》第24版,1994年7月16日。
彭瑞金〈文學之吼〉,《台灣日報》「文學守候」專欄,1998年9月13日。
黃麗娟,〈鍾理和的真情世界—夫妻心、針線情〉,《台灣文學評論》第二卷第四期,2002年10月。
楊正潤,〈自傳死亡了嗎?──關於英美學術界的一場爭論〉,《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4月。
楊建,〈拒絕出賣兒女的楊逵〉,《自由時報》,1997年8月29日,37版
楊建,〈楊逵〉,《台灣日報》,1998年6月5日,27 版
楊建,〈萬水千山,見父一面—1954年楊逵楊建的綠島父子會〉,《台灣日報》,1997年8月11日。
楊建著,〈拒絕出賣兒女的楊逵〉,《自由時報》,1997年8月29日
楊素絹,〈心襟上的白花—父親與我、兼記母親葉陶女士〉,《聯合文學》第一卷第八期,1985年6月。
楊資崩,〈楊逵—我的父親〉,《聯合報》,1986年8月7日。
楊翠,〈不離島的離島文學〉,《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台北市:文津,2005年1月。
楊翠,〈永遠相陪伴—楊逵先生公祭紀念專輯〉,《中國時報》,1985年
3月29日,8版
楊翠,〈回到素樸的思念—回憶與楊逵生活二三事〉,《自由時報》,1999年7月25日,41版
楊翠,〈我們還追日的旅程中—聞《楊逵紀錄片》發片有感〉,《台灣日報》,1997年11月14日,27版
楊翠,〈孤島〉,《台灣日報》,2003年11月18日,25版
楊翠,〈展閱她們的容顏─鳥瞰台灣女性生命史書寫〉,《台灣文學館通訊》第二十二期,2009年3月
楊翠,〈帶你到水沙連〉,《台灣日報》,2003年9月15日,23版
楊翠,〈楊逵也來了〉,《台灣日報》,2004年6月15日,17版
楊翠,〈楊逵出土遺稿的內容與意義〉,《台灣史料研究》第六期,1995年8月。
楊翠,〈楊逵食譜〉,《台灣日報》,1999年9月14日,35版
楊翠,〈綠花園與紫精靈〉,《中國時報》,2000年5月3日,37版
葉石濤,〈葉石濤—張良澤對談〉,《台灣文藝》革新第一號,1997年3月。
葉陶,〈愛的結晶〉,《台灣新文學月報》1號,1936年。
路寒袖,〈花園之夏〉,《中國時報》,1990年10月11日,31版
路寒袖,〈寂寞〉,《自立早報》,1990年8月29日,19版
鄭美里,〈誰殺了自傳?自傳理論與自傳文本的生死對話〉,國科會人文學中心:英文文學語文化資料庫,2008年4月。
鍾怡彥,〈關於祖父鍾理和〉,《國文天地》第191期,2001年4月。
鍾鐵民,〈鍾理和的文學生活〉,《國文天地》第191期,2001年4月。
簡瑩萱,〈虛實交錯的家族書寫-論《逆旅》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有鳳初鳴年刊,8期,2012年7月。
羅遠,〈專訪賴和文學獎得主路寒袖—我還夢想……在楊逵的東海花園〉,《民眾日報》,1999年5月23日,19版
蘇惠昭,〈兩位最偉大的台灣人—楊逵、鍾理和〉,《台灣時報》,1992年9月23日,12版
二、會議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麗雲,〈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
吳笛著,〈男性參照下的日據時期女性書寫—以楊逵和葉陶以及同期的作家為例〉,楊逵作品研討會,南寧 中國作家協會,2004年2月2-3日。
林淑貞,〈琦君「傳記情境」中的鏡像疊影—以《菁姐》為例〉,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論文研討會,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於台灣師範大學主辦,2005年12月15-16日。
洪銘水,〈楊逵的獄中創作〉,楊逵作品研討會,南寧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2004年2月2-3日。
范寶慈,〈楊逵與其《綠島家書》〉,楊逵作品研討會,南寧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2004年2月2-3日
許俊雅,〈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清大中文系承辦,「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年11月。
陳建忠著,〈行動主義、左翼美學與台灣性:戰後初期(1945-1949)楊逵的文學論述〉,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2004年6月19-20日。
黃惠禎,〈楊逵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二十世紀台灣男性書寫的再閱讀—完全女性觀點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0月18-19日
楊翠,〈綠島家書〉,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1月29─30日
楊翠著,〈不離島的離島文學—事論楊逵《綠島家書》〉,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1月29-30日。
鍾鐵民,〈鍾理和逝世三十二周年紀念感言〉,鍾理和逝世卅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高雄縣政府,1992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尤俞評,《超越啟蒙者與原鄉人的新視野:鍾理和《笠山農場》的人物形象研究》,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0年。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珮真,《論鍾理和病體與書寫:以文類差異敘事為中心》,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2年。
余昭文,《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吳素芬,《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4年。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鍾理和其及文學》,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女程,《台灣農村的見證者--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1年,
林玲燕,《從書寫治療看鍾理和生命情結的反思與超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廣文,《鍾理和作品與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回流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徐偉峻,《當「愛情」遇見「現實」--鍾理和的「愛情小說」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家嘉,《呂赫若戰爭期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學位班碩士論文,2012年。
張朝慶,《楊逵及其小說、戲劇、綠島家書之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郭勝宗,《楊逵小說作品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9年。
陳坤琬,《葉步月《七色之心》之家庭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01年1月。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陳雅惠,《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童年經驗》,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曾月卿,《舞鶴的小說美學》,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心怡,《九O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奕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慧菁,《鍾理和作品中客家女性形象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碩士班論文,2009年。
蕭立馨,《林良散文研究──以家庭書寫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談鍾理和的「貧」與「病」》,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戴惠津,《楊逵文學的流變佮伊的意義》,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藍惠馨,《鍾理和作品的生命意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1995年。
參、網路資料
小百合的印象盒子:
http://blog.roodo.com(2014/5/27)
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網站資料http://ndltd.ncl.edu.tw(2013/11/9)
客家電視台2011暗時新聞「農民作家鍾鐵民長年關注美濃鄉土」
http://web.pts.org.tw (2011/08/23)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英文文學語文化資料庫:
http://english.fju.edu.tw(2014/03/02)
彭明輝,〈無所有者的尊嚴與價值――追念鍾鐵民〉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http://mhperng.blogspot.tw(2013/8/1)
楊逵文物數位博物館:
http://dig.nmtl.gov.tw(2014/05/03)
楊翠的教學網――文化論述之文章
http://www.soyang.tw(2014/5/25)
鄭美里,〈誰殺了自傳?自傳理論與自傳文本的生死對話〉,國科會人文學中心:英文文學語文化資料庫,2008年4月。
http://english.fju.edu.tw(2014/03/02)
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葉陶往事」訪談錄:
http://203.64.184.11(2012/6/10)
聽塵埃落下的聲音――專訪~路寒袖與大地母親:
http://www.epochtimes.com(2014/5/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