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48.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佳佳
作者(外文):TSAI CHIA-CHIA
論文名稱(中文):流動與跨界書寫:黃春明生命歷程及其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ynamics and Cross-disciplinarity of Writing: a Study on Chun-Ming Huang’s Works Using Life History Approach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學號:10083003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黃春明跨界文學生命歷程
外文關鍵詞:Huang Chun-MingCross DisciplineLiteratureLife Cours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
  • 收藏收藏:0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黃春明的文學創作、跨界藝文活動與其生命歷程的交會、流動關係,將其文學創作置於生命歷程中理解,並找出跨界在黃春明創作中的位置與意義;黃春明透過小說隱喻著他想表達的意念,其場域的轉換從農村到都市,再從都市回歸農村,呈現他個人與家鄉關係流動的生命歷程,顯現自我與小說創作不停交互映照。他亦在散文創作中他揭露自己長久以來的想法與憂思,成為黃春明生命歷程與創作最直接的流動。跨界方面,黃春明帶著豐富的生命經驗、社會意識回歸宜蘭,他從文史工作出發到社區總體營造,深入曾經熟悉的宜蘭鄉鎮,以更成熟的視角看出宜蘭在現代變遷後的遺失與蛻變,促使他在宜蘭倡導藝文活動。
在跨界推廣藝文方面,從對兒童教育著力的「黃大魚兒童劇團」到推動「悅聽文學」活動、發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跨界形式動態、靜態方式交錯,黃春明將藝文活動推廣至大眾生活中,也造就具有黃春明意象的文化產業。
綜合以上,研究者將黃春明的生命歷程與文學、跨界的關係以同心圓交互流動的關係詮釋,他從被文學拯救的迷失少年到以文學涵養內化自己的作家,接著是以文學為基底,從事跨界創意無限的文化人;由此歸納,黃春明的藝術是其情感的創造,而文學是他生命中的寶藏,涵養他的人格,持續給予能量從事跨界活動,協助他實踐心底的桃花源。


關鍵字: 黃春明、跨界、文學、生命歷程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Chun-Ming Huang`s literature works, cross-disciplinary ar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nd mobilities using life course approach. We analyze Huang`s literature work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of his life course, and find the position and the meaning of Huang`s cross disciplinary arts accordingly.
Huang expressed his thinking through novels. His writing field changed from rural village to city and switched back from city to rural village. It showed his own life cours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self and his home town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 his essays, he revealed his long term philosophy and worries. It also showed the most direct mobility between his life course and art works.
In the aspect of cross disciplinary arts, Huang returned to I-lan with rich life experiences and strong community sense. Starting from culture and history works, he set foot in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Once again he explored the communities in I-Lan and, with a more matured view, found what I-Lan got and lost in its modernization. All these led to his promotion of arts in I-Lan.
In prompting Huang’s cross disciplinary arts, he established “Huang Da Yu Children’s Drama Society” for child education, held “elegant literature audience” activities, published a bimonthly magazine “9 rounds 18 turns”. His arts were static or dynamic. He put the art activities in the public’s daily life and built a culture industry with Huang’s own mark.
Combing all these together, researchers interpret Huang’s life course, literature works, cross discipline creation in a concentric circles relations. In Huang’s young age, he was saved by literature. In Huang’s middle age, he was a writer whom internalized the spirits of literature. In Huang’s old age, he worked cross discipline arts based on literature. All in all, Huang’s art is the realization of his emotion, and literature is the treasure of his life. It enriches his characters, gives him energy for all the cross discipline works, and helps him to fulfill his own utopia.

Key words: Huang Chun-Ming, Cross Discipline, Literature, Life Course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研究範圍及文獻探討 4
一、研究範圍 4
二、文獻探討 17
第三節名詞釋義與研究方法 31
一、名詞釋義 31
二、研究方法 32
第四節章節架構 34
第二章: 黃春明的生命歷程 38
第一節 衝撞與發展的成長契機:少年時期 38
一、莽撞少年時 38
二、轉折的契機 40
第二節 故鄉與他鄉的流連:壯年時期 42
一、他鄉的激盪 42
二、展現多元才能 44
第三節 綻放的生命精華:近期 47
一、回歸故鄉 47
二、精粹的風華展現 49
第三章 黃春明文學創作的流動現象 51
第一節 說故事的人-小說創作 51
一、家鄉書寫:宜蘭印象 51
二、城市接觸:進入現代 54
三、近期:老者安之 59
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呈現-散文創作 62
一、作家的自我剖析 62
二、關注社會、民生議題 66
三、著力教育與兒童議題 68
第三節 文學花園:新詩到童話 70
一、心底的聲音-新詩 70
二、為孩童代言-童話 75
第四章 跨界創作的展演 81
第一節 影像藝術的展現:紀錄片與電影 81
一、台灣風土紀錄片先驅 81
二、當文學走進電影 82
第二節 教化使命與赤子之心:兒童劇 84
一、「黃大魚兒童劇團」成立與發展 85
二、兒童劇成果斐然 86
第三節 在地關懷的藝術實踐:歌仔戲與跨界藝術活動 87
一、歌仔戲的另類風貌 88
二、宜蘭在地藝術的創辦 89
第五章:結論 96
第一節 個人生命歷程與創作的流動 96
一、生命歷程的磨練 97
二、文學創作的流動 98
三、心底的桃花源:跨界活動 99
四、藝文總舖師 100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建議 101
附錄一:黃春明的生命經歷與文學年表 103
附錄二: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劇碼整理表。 109
附錄三:當面訪談重點整理 114
附錄四:黃春明散文創作目錄(1967-2013) 169
參考文獻 177

參考文獻

一、 黃春明著作專書

◎ 黃春明,《童詩集》(宜蘭:黃大魚兒童劇團,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1—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3—莎喲娜啦.再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4—放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5—沒有時刻的月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6—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7—九彎十八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8—大便老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作品集9—毛毛有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1我是貓也》(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3年)。
◎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2短鼻象》(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3年)。
◎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3小駝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3年)。
◎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4愛吃糖的皇帝》(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3年)。
◎ 黃春明,《黃春明童話5小麻雀.稻草人》(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3年)。
◎ 黃春明,《詩集》(宜蘭:黃大魚兒童劇團,2009年)。
◎ 黃春明,《銀鬚上的春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二、其他專書

◎ Dollard ,J.(1935).Criteria for the life history.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小野,〈小小撒個謊:新電影傳奇〉,楊澤編,《狂飆八O: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1999年。
◎ 王麗雲,《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一書。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 吳敏,〈從小說到電影──韓、臺現代化進程中的小人物敘事〉,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宋文揚,《憨猴搬石頭:尋找傳統精神的梅花社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6月)。
◎ 李政賢,《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社,2006年)。
◎ 李賴主編,《十個舊地名的故事》(宜蘭:宜蘭縣政府出版,1998年6月)。
◎ 林鎮山,〈榕樹與竹圍─再會黃春明的原鄉婦老〉,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封德屏.總策畫,李瑞騰、梁竣瓘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黃春明》(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2月),頁64。
◎ 徐秀慧,〈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的天方夜譚──形影孤單、漸行漸遠的說書人黃春明〉,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飲冰室合集》第四冊之十(上海:中華書局,2009年2月) 。
◎ 陳建忠,〈神秘經驗的啟示與鄉土倫理的復歸:論黃春明小說中的人間、神鬼與自然〉,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 陳賡堯,《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 黃儀冠,〈想像國族與原鄉圖像──黃春明小說與台灣電影之改編與再現〉,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黃儀冠,〈想像國族與原鄉圖像——黃春明小說與台灣電影之改編與再現〉,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葉雅玲,〈塵封的黃春明文學漫畫《石羅漢日記》〉,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廖淑芳,〈鬼魅、消費與往來──試析黃春明作品中的鬼敘事〉,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
◎ 蔡振念,〈黃明春小說中的象徵〉,江寶釵、林鎮山主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9年3月)。
◎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三、學位專題論文

◎ 王慧菁,《黃春明兒童文學中的教育主題與功能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 王麗雅,《黃春明小說《放生》中反映老人問題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江欣憶,《黃春明筆下兒童形象的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 江麗美,《黃春明小說悲劇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 吳榮鐘,《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形象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呂政冠,《台灣鄉土文學中的「民間」敘事與實踐:以黃春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 李亞南,《黃春明《放生》中之老化問題及臨終現象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李佳盈,《黃春明兒童文學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 李坤璋,《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 李俐瑩,《臺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王禎和、黃春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 李嘉佩,《運命的播弄與對治──黃春明小說的困境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年。
◎ 馬蕙芳,《黃春明兒童文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張錦德,《鄉土之愛‧人物之情──黃春明作品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張瓊文,《黃春明與台灣鄉土文學運動》,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5年。
◎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 陳嘉煥,《自我與面具:黃春明小說的比較文學研究》,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 黃千蕙,《台灣文學作品在華語文教學上的運用研究──以黃春明《蘋果的滋味》為討論範圍》,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 黃信強,《黃春明小說中呈現的台灣社會問題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 葉佳蓉,《論黃春明的鄉土意識》,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鄭小鳳,《黃春明兒童戲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戴景尼,《黃春明小說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 藍明章,《黃春明小說中的「童心」體現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 蘇慾娟,《黃春明小說中人物性格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中文期刊論文

◎ 〈黃春明的兩個朋友〉,《講義》第9卷5期,1991年08月。
◎ 〈講義人物:黃春明〉,《講義》第13卷5期期,1993年08月。
◎ 王任君,〈腳下的地理 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下) 〉,《國文天地》19卷9期,2004年02月。
◎ 王津平,〈聽黃春明說故事--「陋室.草原.菩提樹」之五〉,《文訊》第305期,2011年03月。
◎ 王德威,〈傳記,傳奇,議論--評劉春城《黃春明前傳》〉,《聯合文學》第4卷3期,1988年01月。
◎ 吳敏顯,〈鄉愁揪心 黃春明書寫不盡),《書香遠傳》第82期,2013年03月。
◎ 呂正惠,〈黃春明的困境:鄉下人到城市以後怎麼辦? 〉,《文星》第100期,1986年1月。
◎ 宋雅姿,〈生活就是小說--專訪黃春明先生〉,《文訊》第226期,2004年08月。
◎ 宋雅姿,〈黃春明--悠遊於文學與戲劇〉,《文訊》第225期,2004年07月。
◎ 李瑞騰;黃春明,〈老者安之 少者懷之--黃春明的人生關懷〉,《臺灣文學館通訊》第15期,2007年05月。
◎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與文化變遷〉,《電影欣賞》,第44期,1990年3月。
◎ 阮義忠,〈攝影美學初探(7):第七問: 攝影與人文﹣﹣與黃春明對談影象語言的領域〉,《雄獅美術》第194期,1987年4月。
◎ 林文淇,〈九〇年代臺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1998 年 10 月。
◎ 洪醒夫,〈黃春明印象記〉,《臺灣文藝》第60期,1978年10月。
◎ 梁竣瓘,〈他不只是一個鄉土作家--「新世紀再讀黃春明」研討會側記〉,《文訊》第187期,2001年5月。
◎ 梁竣瓘,〈經驗傳承與純真的回饋--黃春明與兒童之間〉,《聯合文學》第24卷4期,2008年02月。
◎ 梁竣瓘,〈認同.出走.回歸--黃春明與宜蘭〉,《文訊》第302期,2010年12月。
◎ 陳芳明主持,褚錦婷、曾雨潤紀錄整理,〈《文學的交響》─「黃春明文學與宜蘭風土」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雙月刊》第11 期,1994年9月。
◎ 陳芳毓;王浩威,〈沒有好爸爸也可以成功:解讀5種《父親效應》〉,《經理人月刊》第21期,2006年08月。
◎ 陳昭儀,〈傑出作家生涯歷程之探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第37卷2期,2006年11月。
◎ 黃克全,〈黃春明小說的人文精神〉,《文訊》第34期,1988年02月。
◎ 黃春明,〈文學路迢迢--黃春明談他的寫作歷程〉,《聯合文學》第24卷9期,2008年07月。
◎ 黃春明,〈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黃春明談臺灣的城鄉成長〉,《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11期期,2009年07月。
◎ 應嘉惠整理,〈黃春明演講─多元創作面向的思考〉,《明道文藝》349 期,2005年4月。
◎ 羅珞珈,〈性‧愛‧婚姻--一個好脾氣的男人:黃春明〉,《家庭月刊》第14期,1977年11月。

五、會議論文

◎ 陳國偉,〈借火攻火:黃春明小說中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位移〉,「2008第三屆經典人物—『黃春明跨領域』座談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8年。

六、報紙資料
◎ 賴素鈴,〈我們來做桃花源 訪黃春明〉,《民生報》19版,1998牛9月1日。
◎ 林海音,〈宜蘭街上一少年〉,《聯合報》8 版 , 1983年9月日9日。
◎ 黃春明,〈大地之歌-1.蘭陽搖籃曲2.龜山島〉,《中國時報》,1991年1月2日,第27版。
◎ 黃春明,〈詩三首-因為我是小孩 熱帶魚和蝴蝶 我的願望〉,《中國時報》,1993年12月10日,第39版。
◎ 黃春明,〈熱帶魚和蝴蝶〉,《中國時報》,1993年12月10日,第39版。
◎ 黃春明,〈童詩小集(一) -說一聲早 我每天都在開畫展 釣魚〉,《中國時報》,1994年1月3日,第39版。
◎ 黃春明,〈童詩小集(二) -澆水 我的木偶呆呆〉,《中國時報》,1994年1月5日,第39版。
◎ 李瑞騰,〈我看黃春明的小說:筆尖所及正在社會的脈動上〉,《中國時報》,1994年1月6日,第39版
◎ 黃春明,〈童詩小集(三) -新皮鞋 我和爸爸去林間賞鳥 放風箏真有趣〉,《中國時報》,1994年1月13日,第39版。
◎ 黃春明,〈童詩小集(四) -我家的爸爸 我家的媽媽 我家的爺爺 我家的奶奶 我〉,《中國時報》,1994年2月2日,第39版。
◎ 黃春明,〈我家的爸爸〉,《中國時報》,(1994年2月2日),第39版。
◎ 黃春明,〈我家的奶奶〉,《中國時報》,(1994年2月2日),第39版。
◎ 黃春明,〈我〉,《中國時報》,(1994年2月2日) 第39版。
◎ 黃春明,〈童詩二首-停電 我是風〉,《中國時報》,1994年9月26日,第39版。
◎ 黃春明,〈SOS,先救救小孩子吧!〉,《中國時報》,1995年3月4日,第17版。
◎ 吳婉如,〈用溫柔的眼睛看紅塵─奮力淑世的小說家黃春明〉,《中央日報》,1995年7月14日,第17 版。
◎ 黃春明,〈澆水〉,《中國時報》,(2001年6月2日),第39版。
◎ 黃春明,〈帶父親回家〉,《聯合報,2001年6月2日,第37版。
◎ 黃春明,〈我知道你還在家裡〉《聯合報》,2003年6月26日,第E7版。
◎ 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聯合報》,2004年6月20日,第E7版。
◎ 黃春明: 〈但是已經很完美了〉,《聯合報》第22版(2009年2月06日)。
◎ 修瑞瑩:〈談台語文遭嗆 黃:成大怎有這種教授?〉,《聯合報》,2011年5月26日。

七、網路資料

◎ 「百果樹紅磚屋緣起」,「黃大魚兒童劇團」網站資料,http://www.bigfish.org.tw/a5.htm。
◎ 「林老師說故事歷史」,北市立圖書館總館,http://intra.tpml.edu.tw/chinese/teacher/history.htm#history。
◎ 「財團法人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宗旨」,財團法人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blog.xuite.net/happybigfishs/twblog。
◎ 「黃大魚兒童劇團宗旨」,黃大魚兒童劇團網站,http://www.bigfish.org.tw/a2.htm。
◎ 「第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名單」,中華文化總會網站,2013年12月。http://dcc.ndhu.edu.tw/poemroad/weeklypoem/2008/04。
◎ 「總統文化獎獎勵內容」中華民國文化部(2012)網站,業務說明-社區營造, http://www.moc.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5。
◎ 須文蔚,評〈帶父親回家〉,每周一詩,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取自東華大學詩路網站,2008年4月。http://dcc.ndhu.edu.tw/poemroad/weeklypoem/2008/04。

八、英文期刊論文

◎ MandelbaumG.David. (1973年6月). The study of life history : Gandhi. Current Anthropology, 14(3), 頁 177-2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