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187.8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于淑婷
論文名稱(中文):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現況及特徵之研究
指導教授(中文):顏國樑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10424560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國民小學教師
外文關鍵詞: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現況及特徵,並探究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特徵的差異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行政單位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699位教師進行調查,共回收686份問卷,回收率為98.14%;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一、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立年限多數達3年以上,社群運作主題與教學相關,多數社群的召集人是主任和教師。
二、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特徵符合「具備共同願景目標」、「提供行政支持情境」、「展現人際互動」、「共享專業實務」、「持續精進與檢討結果」等五項特徵。
三、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於社群特徵知覺程度,因性別和服務年資的不同而有差異。
四、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於社群特徵知覺程度,在參加不同社群類別的教師當中,以未曾參加的教師知覺「持續精進與檢討結果」的程度高於參加教育部精進課堂教學能力計畫的教師。
五、在「提供行政支持情境」、「展現人際互動」、「共享專業實務」中,以教師兼主任的知覺較高,而在「持續精進與檢視結果」中,以科任教師(含專任輔導教師)的知覺較高。
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建議提升學校領導者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專業知能,並聚焦於學生學習;正向鼓勵教師擔任社群召集人,採取教師領導策略,以落實賦權增能的目標;可以透過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資料,進一步探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operations and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regions. The study compare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erceptions among the educato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group operations.
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in the study to survey teachers of 88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regions.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adopted to select 699 teachers and 686 copies of answered questionnaire were received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98.14%. The data received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d other SPSS analysis to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
(1)Over 50% of the PLC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reg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The topics of the PLC were mostly related to teaching. The conveners of the PLC were nearly deans or teachers of the school.
(2)The features of the PLC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nformed to these five indicators: shared vision and goa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scenario, showing personal interaction, demonstra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s well as review results.
(3)The awareness of matching the PLC features amo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regions varie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genders and teachers’ seniority.
To groun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與特徵 12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型態與運作策略 26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32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實證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7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現況之分析 77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特徵之分析 9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特徵之差異分析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7
壹、 中文部分 137
貳、 西文部分 148
附 錄 153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53
附錄二 專家審題意見及修正情形彙整表 167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74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a)。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月刊,201,28-38。
丁一顧(2011b)。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7(1),209-232。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巧萍(2011)。臺中市一所國小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以曙光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自強(2010)。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所遭遇的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215,17-29。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朱芳儀(2010)。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27(5),153-176。
江芳盛譯(2004)。G. Sykes著。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臺北市:心理。
江彥廷(2006)。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何宣甫譯(2006)。Hoy, W. K. & Miskel, C. G.著。技術核心:學習與教學。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39-95。高雄市:麗文文化。
何嘉惠、劉世涵(2010)。實踐教師專業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成效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創新‧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7-72。
何醞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作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明烈(2004)。學習社會理論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61,99-113。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十刷)。台北市:五南。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4),1-4。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1),101-102。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呂瑞美(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現況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安明(1999)。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2(2),158-203。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李爭宜(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美葺(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
周麗華(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與實踐—以臺北市民生國小為例。第九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岳修平、鐘婉莉(2005)。專題式學習小組網路溝通互動之研究。教育學刊,25,1-23。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布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2001)。教育組織行為(作者:R. G. Owens)。臺北市:揚智。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林國棟(2009)。日本的Lesson Study如何引發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65-184。
林梅琴(2011)。發展並實踐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天地,175,24-30。
林淑涵(2013)。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瑞昌(2010)。邁向優質學校:創校初期學校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林靜君、范德鑫、張景媛、鄭章華(2012)。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對話是形成性評量實務及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心理學,43(3),717-734。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的探討。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心梅(2010)。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施淑蓮(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施雅慧(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與運作-以一所國中創新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柳雅梅(2004)。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英文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琬琳(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兆斌(2011)。苗栗縣國民中學精進教學計畫政策執行現況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范熾文(2001)。學校行政革新-領導、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測驗研究月刊,126,4-18。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4-18。
孫志麟(2008)。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施與反思。教育實踐與研究,21(2),63-94。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張世忠(2002)。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本文(2011)。論教師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學校行政,75,21-36。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素真、吳俊憲(2012)。大學與學校專業夥伴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專業學習社群為焦點。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30。
張國強(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教育,臺中。
張淑宜(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20-26。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5。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2),134-143。
張德銳(主編)(2011)。攜手同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故事集。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報,41(1),61-90。
張德銳、高敏麗(2012)。喚醒沉睡的巨人─教師領導故事集。臺北:五南。
張靜(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3。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素養提升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b)。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search.moe.gov.tw/hysearch/cgi/m_query.exe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專業學習社群(2012)。教師專業成長地圖。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map_cd.aspx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專業學習社群(2012)【資料檔】。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FileUpload/index.aspx100年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審查結果.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30
教育部電子報(2009)。歐巴馬啟動「競爭最優」43.5億美元獎勵辦學績優學區。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3857
梁聖儀(2003)。以合作學習為基礎的網路學習社群系統開發之研究—以國小簡易籃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桃園縣。
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連安青(2011)。經營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國立東華附小國數社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1,49-60。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郭明堂(2011)。教師學習社群與其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屏東教大實小為例。研習資訊,28(1),13-25。
郭美滿(2012)。多人共榮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佩英(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建銘、黃心慈(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2013年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游佩郁(2011)。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游曉芳(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馮莉雅(2002)。影響國中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因素之研究。文藻學報,16,123-142。
馮莉雅(2008)。從高職教師素質探討教師專業成長之途徑—以餐旅群教師為例。「技職教育課程、教學與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228。
馮莉雅(2013)。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成效:以高雄市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1),25-50。
馮莉雅、林惠儀、張翠倫(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協助國小教師增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知能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139-153。
馮莉雅、徐昌慧(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國民教育學報,7,139-162。
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87,5-7。
馮鈺娟(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永和(2008)。「實務社群」在教學專業發展的應用。國民教育,4 8(4), 50-59。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黃怡絜(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與教師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71,29-36。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道遠、吳婷婷(2011)。從教學文化看教師領導之困難與因應策略:以新竹縣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77,46-62。
黃鈺樺(2006)。教學視導與專業社群之建構(2015)。取自http://163.20.105.132/school/campus/document
黃識勳(2013)。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智穎(2000)。從建立合作文化談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126-132。
葉慶祥(2011)。從教師觀點談教師領導。學校行政,72,99-110。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宜媺(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趙芳仙(201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仲瑛(2011)。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春榮(199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對教師組織功能需求與學校衝突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7,39-84。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岷(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曉菁(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2008)。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巿:師大教評中心。
蔡文山(2007)。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之影響—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蔡清田、雲大維(2011)。透過課程領導經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1,107-134。
蔡進雄(2003)。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蔡進雄(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中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167-191。臺北市:學富。
蔡進雄(2006)。從學習社群的觀點論校長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3(4),129-135。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蔡進雄(2011)。教師領導的理論、實踐與省思。中等教育,62(2),8-19。
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5(3),113-144。
薛玉綢(2011)。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謝明俸(2004)。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傳崇(譯)(2009)。C. Day & K. Leithwood著。變革時代的卓越校長領導—國際觀點(Successful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Times of Chang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臺北市:桂冠。
鍾昀珊(2013)。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杏娟(2013)。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促進專業學習社群建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1-30。
顏鳴辰(201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蘇玲(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形塑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光國小兒童音樂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鐘靜(2009)。論三層級教師領導者應有知之能與任務。研習資訊,26(3),5-16。

貳、 西文部分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Day, C., Jacobson, S. L., & Johansson, O. (2011). Lead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In R. M. Ylimaki & S. L. Jacobson(Eds.). US AND Cross-national policies, practices, and preparation. (pp. 29-49). AK Houten, Netherland: Springer.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ormerly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DuFour, R., & Eaker, R. (Eds.). (2005). On common ground: the power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Grossman, P., Wineburg, S. & Woolworth, S. (2001). 'Toward a theory of teacher communit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3 (6) 942-1012.
Halverson, R. (2007). How leaders use artifacts to structur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school. In L. Stoll & K. S. Loui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 93-105).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Hill Education.
Hara, N. (2001).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corpor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Seattle, WA.
Hargreaves, A. (1992). Culture of teaching: A focus for change. In A. Hargreaves & M.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 216-240).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o. London, England: Cassell.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Routledsge & Kegan Paul.
Harris, A. T. (2010). Us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build teacher leadership capacity: Creating sustainable change i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513642)
Hipp, K. A., & Huffman, J. B. (2009).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ord, M. S.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Ilana, R., & Tal, S. E. (2015). Enhancing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via practic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AFOR Journal of Education, 3(1), 115-130.
Johnson, D., & Johnson, F. (2008).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10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hasawneh, S. (2012). Learning organization disciplin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approach to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Jord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6(4), 273-285.
Kruse, S. D., & Louis, K. S. (2007). Developing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over time: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L. Stoll & K. S. Louis(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 106-118).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Hill Education.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A. Bryk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3-42). Thousand Oaks: Corwin.
Kruse, S., Louis, K. S., & Bryk A. (1994).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schools. In Issue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Report No. 6) (pp. 3-6).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berman, A., &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tart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Standard for Profession Learning, 32(4), 16-20.
Lorit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gical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uis, K. S., & Marks, H. M. (1998). Doe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ffect the classroom? Teachers’ work and student experiences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6(4), 532-575.
McLaughlin, M., & Talbert, J. E. (2006). Building school-based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Profess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ixon, J., Martin, J., Mckeown, P. & Ranson, S. (1996). Encouraging learning: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Schmoker, M. (2005). No turning back: The ironclad case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R. DuFour, R. Eaker, & R. DuFour (Eds.), On common ground: The power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 135-154).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formerly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Schmoker, M. (2006). Results now: How we can achieve unprecedented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rginia: ASCD.
Servage, L. (2009). Who is the “professional” in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 explor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collabo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tting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2(1), 149-17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J84399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now-Gerono, J. L. (200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ulture of inquiry: PDS teachers identity the benefit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3), 241-256.
Sotirhos, S. K. (2005). Lesson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ext: a case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y building. Dr.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Tarc, P., Antonelli, F.(2010). Teachers’ learning and work relation engag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Livingston, d. w., (Eds.), Lifelong Learning in Paid and Unpaid Work Survey and case study findings (pp. 153-163). USA: Routledge..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