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03.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佳鳳
作者(外文):Li, Jia-Feng.
論文名稱(中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歷程― 以一所國小耕讀社群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e Experienc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s Reading Community
指導教授(中文):李安明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Li, An-Min.
口試委員(中文):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210424559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校本課程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TPLC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School-based curriculumLearning outcom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一所國小耕讀社群的運作歷程為例,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透過文獻探討、訪談研究個案中的社群成員、觀察紀錄與文件分析,再加上研究者的省思札記,逐步形成研究議題,冀望藉由探討福氣國小耕讀社群之運作歷程來了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發展過程中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本研究經過資料整理、分析程序後,歸納結論如下:
一、依據政策實施要點並評估學校現況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社群運作方式從單科教學分享到學習共同體的備課、觀課、議課活動。
二、召集人結合通訊軟體line與社群分享平台的經營方式讓成員的互動及交流更快速。
三、成員的流動、召集人的作為、非完全自由的運作方式、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社群陷入推動的困境。
四、讓社群困境變成邁進的動力可從確認教師參與社群的性向、改變召集人遴選方式、提供社群所需的支持、運用通訊軟體與協作平台等方向進行。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一、校內行政單位應秉持開放的態度與提供優質討論空間及各項資源設備來支持教師社群。
二、社群實施計畫書從目標、制度、運作方式、進度規劃、預期效益、具體檢核等層面應做有效之連結。
三、教師社群依據適才適所的原則建置社群分工網絡藉以凝聚社群向心力。
四、經營社群組織需要「信念與相信」、「傾聽與對話」,並著重成員間的溝通交流。
五、教師社群應建置數位知識倉儲並E化管理系統,協助社群發揮最大的存在效益。
Abstract
Case study i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case chosen in the study is a TPLC of reading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gradually develop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with members of the reading community concerned, observation records, analyses of related documents, and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By investigat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Fu-Qi elementary school’s reading community, the study indicates quandari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at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ncounters.
Via analyzing and assorting the research data, this study resulted 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PLCs are promo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ated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school evaluations. The way the reading community operates affects single-subject teaching along with lesson preparation, observation, and briefing with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2.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in a TPLC become faster and easier because of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and social network platforms.
3.Quandaries of a TPLC result from personnel change, coordinator’s leadership, restrained operational mode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space.
4.Quandaries of a TPLC should be converted into motivational power that advances the community. The objective can be achieved by affirming member dedication, change of coordinator recruitment, offering necessary support, utilizing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and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1.School administration should open-mindedly create a quality space for discussion and
offer all resources to support TPLC-maintenance.
2.TPLC plans should effectively integrate community objectives, mechanisms, operational modes, schedule, expected benefits, and specific evaluations.
3.Labor-division network is built based on each individual’s specialty in order to create coherence within the teaching community.
4.TPLC-maintenance requires “belief and trust”, “listens and dialogues ”, and emphasizes members’ communication interchanges.
5.TPLCs should create a digital database and computerize management systems to maximize its benefit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議題﹍﹍﹍﹍﹍﹍﹍﹍﹍﹍﹍﹍﹍﹍﹍﹍﹍﹍﹍﹍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概念與分析﹍﹍﹍﹍﹍﹍﹍﹍﹍﹍10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經營﹍﹍﹍﹍﹍﹍﹍﹍﹍﹍﹍﹍13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與困境﹍﹍﹍﹍﹍﹍﹍﹍﹍20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困境的解決方法﹍﹍﹍﹍﹍﹍﹍﹍﹍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場所﹍﹍﹍﹍﹍﹍﹍﹍﹍﹍﹍﹍﹍﹍﹍﹍﹍﹍﹍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架構﹍﹍﹍﹍﹍﹍﹍﹍﹍﹍﹍﹍﹍﹍﹍﹍﹍﹍﹍43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46
第五節 研究工具﹍﹍﹍﹍﹍﹍﹍﹍﹍﹍﹍﹍﹍﹍﹍﹍﹍﹍﹍48
第六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54
第七節 研究倫理﹍﹍﹍﹍﹍﹍﹍﹍﹍﹍﹍﹍﹍﹍﹍﹍﹍﹍﹍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序曲:變動之間的震盪﹍﹍﹍﹍﹍﹍﹍﹍﹍﹍﹍﹍﹍69
第二節 進行曲:耍「賴」的感覺真好﹍﹍﹍﹍﹍﹍﹍﹍﹍﹍82
第三節 重奏曲:從危機到轉機……﹍﹍﹍﹍﹍﹍﹍﹍﹍﹍﹍﹍122
第四節 混合曲:綜合與討論﹍﹍﹍﹍﹍﹍﹍﹍﹍﹍﹍﹍﹍﹍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結論﹍﹍﹍﹍﹍﹍﹍﹍﹍﹍﹍﹍﹍﹍﹍﹍﹍﹍﹍﹍﹍149
第二節 建議﹍﹍﹍﹍﹍﹍﹍﹍﹍﹍﹍﹍﹍﹍﹍﹍﹍﹍﹍﹍﹍151
第三節 後記﹍﹍﹍﹍﹍﹍﹍﹍﹍﹍﹍﹍﹍﹍﹍﹍﹍﹍﹍﹍﹍154
參考文獻﹍﹍﹍﹍﹍﹍﹍﹍﹍﹍﹍﹍﹍﹍﹍﹍﹍﹍﹍﹍﹍﹍﹍﹍﹍155
附 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159
附錄二 訪談大綱﹍﹍﹍﹍﹍﹍﹍﹍﹍﹍﹍﹍﹍﹍﹍﹍﹍﹍﹍161
附錄三 訪談紀錄逐字稿﹍﹍﹍﹍﹍﹍﹍﹍﹍﹍﹍﹍﹍﹍﹍﹍163
附錄四 反省札記﹍﹍﹍﹍﹍﹍﹍﹍﹍﹍﹍﹍﹍﹍﹍﹍﹍﹍﹍175
參考文獻
大前研一(2006年,4月)。未來唯一生存之道就叫專業。遠見雜誌,238。取自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8478_1.html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41-63。
王政忠(2015年3月17日)。偏鄉教師王政忠:「翻轉教育」必須有效,否則只是一場熱鬧【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092
江彥廷(2007)。Etienne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意涵、理論與推動策略。實習輔導通訊,11,4-7。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1&aid=1
李安明(2009)。責任編輯的話。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1),1-7。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李金龍(2004)。知識管理建構實踐社群之個案研究-以審計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94-113。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 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頁)。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柯雅琪 (譯) (2002) 。實踐社群-企業未開拓的領域(原作者:E.C.Wenger & W.M. Snyder)。臺北市:天下文化。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5-18。
國民教育社群網(199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馬銀春(2012)。在哈佛聽到的12堂幸福課。中國北京市:中國商業出版社。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100/News_Content.aspx?n=1BC1E5C3DD8E7C26&sms=5EDCB810B9A5DA84&s=4EBDBE69C3C8C001
教育部(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1&aid=3
教育部(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1&aid=3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21&aid=97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20&aid=86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3&aid=11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21&aid=98
陳萬淇(1992)。個案研究法。臺北市:華泰。取自http://nccur.lib.nccu. edu.tw/bitstream/140.119/35465/9/24
0309.pdf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慈小明日閱讀網(2016年11月21日)。慈小明日閱讀開跑囉【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a/mail.twes.tyc.edu.tw/twes_mssr/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廖玉婷(2010)。參與專業社群對數學教學的影響:三位國小教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維基百科(2016)。范恩圖。取自https://wikipedia.kfd.me/zh-cn/%E6%96%87%E6% B0%8F%E5%9B%BE
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惠玲(2009)。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形成與運作歷程-以「綠燕部落」為例。教師天地,161,56-64。
標竿典範學習網站(2016年11月21日)。103年師鐸獎-王政忠教師【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enchmark/article/ArticleContent.aspx?mode=3&fid=1&sid=13&tid=84&mid=2468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5)。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之研究-專業、情緒與靈性的觀點。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賴協志(2014)。活化教學的動能:教師專業學習觀點。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83-90。
蘇政泓(2006)。以社群之觀點探討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黃建翔(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策略探究:「資料導向決定」觀點。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1),39-58。
柯美玲、宋偉航(譯)(2015)。為領導立界線:給在劇變時代持續學習的領袖(原作者:Dr. Henry Cloud)。臺北市:校園書房。取自https://shop.campus.org.tw/ReadingBanquet/15.9-10/ a1530.htm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原作者:Peter M.Senge)。臺北市:天下遠見。
陳建銘、黃心慈(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87-88。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9-145。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21&aid=96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主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曾文鑑、郭碧玄、陳雯玲(2014)。新竹縣教師專業發展行政運作、教師實踐與成長介入之模式初探。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4,61-92。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learningcommunityintw/
周愚文、洪仁進、許殷宏、郝永崴、鄭淑惠、許尹鏵(2011)。教育學門保護研究對象倫理信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取自https:// www.acad.ntnu.edu.tw/7news/recruit.php?class2=8&class=7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