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30.21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思涵
作者(外文):Ssu-Han Chen
論文名稱(中文):虎山國小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10424556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空間美學特色學校特色課程
外文關鍵詞:spatial aestheticsfeatured schoolfeatured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虎山國小從被列為廢校觀察名單的學校,翻轉成臺南市唯一一所連續三年增班的小校。本研究以虎山國小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探討其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歷程與實踐作為。透過問卷調查全體教職員,並進行校長、主任及教師訪談,同時進行資料統整與文件分析,茲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虎山國小發展特色學校的形成情形
(一)能吸引學生就讀、建立學校品牌、爭取資源且學校主動投入為發展主因。
(二)透過五程卓越,積極改變教師態度,先有課程後工程的實踐理念。
(三)內涵結合Eco School理念,透過五程合一活化空間、故事行銷塑造美感。
二、虎山國小發展特色學校歷程、困境及因應策略
(一)發展特色學校之歷程主要包括啟動期、促進期、團隊共創期及共識精進期。
(二)包括建立團隊、促動轉型發展共識,讓經營更順暢等六大發展特色學校之困境及其因應策略。
三、虎山國小空間美學、特色課程與未來發展
(一)空間美學之發展現況:1.教師們對虎山之美學空間皆具高度認同;2.兼顧美學六原則,以Eco School為本,形塑美感永續綠校園;3.小樹屋在安全的條件下,被認為是待改善使用率的美學空間。
(二)特色課程之發展現況:1.教師們對虎山之特色課程皆具高度認同;2.發展特色課程之歷程包括渾沌期、共識凝聚期、觀摩學習期及精進創新期;3.透過校本課程實體化、家長參與化,結合課程與工程;4.完善的知識管理平臺、教師共享交流為主要傳承機制;5.課程架構不易形成、教學時間不足、特色課程不易融入各領域、家長質疑特色課程為主要困境。
(三)未來發展:1.加速推動發展實驗教育,鬆綁教育體制,實踐實驗教育理想;2.特色課程精確化,強化學生多元能力;3.確保教師權益,推動工作簡化;4.化解家長疑慮,爭取並整合資源,奠定實驗教育未來延續之基。
四、虎山國小發展特色學校帶來的影響
(一)教師方面可促進教師教學熱忱、提升課程與教學規劃能力。
(二)學生方面可提升覺察能力、懂得關懷大自然、獲得多元學習機會。
(三)學校方面可提升知名度、得到經費改善環境、精進校本特色課程。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教育行政機關、特色學校發展、學校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Hu-Shan elementary school has transformed into the only one school which increased classes in consequent three years since it was included on the observing list. The research will conduct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in terms of Hu-Shan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object and investigate its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aesthetics, process of developing featured school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all staff, interview with principal, chairman and teachers and integration of data and analysis of documents,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the following:
1.Hu-Shan elementary school’s conformation of developing featured school
(1)attracting students’ enrollment, building school’s brand name, striving for resources and school’s proactive devotion.
(2)Through the five process excellence, it transformed teacher’s attitude and the practical idea of engineering coming after curriculum.
(3)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Eco School, it reactivates space through the mix of five process and shapes aesthetic feeling by story marketing.
2.Hu-Shan elementary school’s process,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 in developing featured school
(1)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featured school mainly includes start-up period, promotion period, team-producing period and consensus-sophisticated period.
(2)It includes six major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n developing featured school such as group building, consensus in 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 and more propitious process in management.
3.Hu-Shan elementary school’s aesthetic space, featured curriculum and future development
(1)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n spatial aesthetics:
•Teachers show highly recognition on spatial aesthetics of the school.
•Consideration given to 6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and based on Eco school, it shapes green school which is sustainable and full of aesthetics feeling.
•Under safety condition, the tree house is regarded as aesthetic space which remains to improve its utilization.

(2)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n featured curriculum:
•Teachers show highly recognition on featured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featured curriculum includes chaos period, consensus cohesion period, observation learning period and sophisticated innov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materializ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parents’ participation, it combined curriculum with engineering.
•Perfect platfor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er’s shared exchange are the major inherited mechanism.
•The major difficulties in development of featured curriculum contain difficult formation in curriculum structure, scarcity of teaching time, problem of featured curriculum in fusion in each area and questions from parents about featured curriculum.
(3)Future development:
•Acceleration on the promotion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ation on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recise featured curriculum and enforcement of students’ various capability
•Ensure teach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simplify the tasks.
•Resolve parents’ doubts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to establish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Hu-Shan elementary school’s influence on developing featured school
(1)In terms of teacher, it stimulates enthusiasm on teaching and elevate the planning ability on curriculum.
(2)In terms of student, it promotes perceived ability, attitude of concerning nature and opportunity of multiple learning.
(3)In terms of school, it upgrades reputation and also obtains funds to improv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ophisticating school-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e study will make suggestion regarding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featured school,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特色學校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校園空間美學營造之內涵、策略與相關研究 31
第三節 特色課程之探討 39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對本研究之啟發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倫理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9
第一節 特色學校形成情形的分析與討論 79
第二節 發展特色學校歷程、困境及因應策略的分析與討論 90
第三節 空間美學、特色課程與未來發展的分析與討論 112
第四節 發展特色學校帶來的影響之分析與討論 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65
壹、中文部分 165
貳、英文部分 171
附錄 173
附錄一 教育部2015年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 173
附錄二 2015年特色學校得獎名單 179
附錄三 臺南市虎山國小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調查問卷 185
附錄四 臺南市虎山國小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訪談大綱 193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第十五版)。臺北市:五南。
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2005)。藍帶學校。載於吳清基、張明輝、吳清山、林天祐、王巧媛、余學敏、謝勝隆、徐作蓉(著),優質學校(頁96-99)。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王致弘、廖昌珺(2014)。創意經營的校園美學思考。教育研究月刊,237,71-83。
王啟業(2010)。教育部特色學校發展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江嘉杰(2015)。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之個案研究─以教學金質獎團隊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3)。燈塔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7-118。
吳清山、林天祐(2009)。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145-146。
吳清山、賴協志、王令宜(2010)。國民中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重要概念、實證分析與實際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
吳煒增(2015)。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園空間美學營造、教師領導與學校特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晶晶(2009)。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依錇(2009)。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跨部門合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桃園。
李顯榮(2007)。臺北縣小校轉型特色發展差異性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35(4),75-84。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仁煥(2009)。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4-13。
林文生(2009)。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北縣教育,69,26-30。
林志成(2010a)。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
林志成(2010b)。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2013)。空間美學營造與特色學校發展。載於《102年空間美學標竿與特色學校專輯》(頁7-28)。臺北市:教育部。
林志成(2014a)。臺灣地區理念學校發展之困境與因應對策。教育研究月刊,241,68-81。
林志成(2014b)。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發展及研究析述。載於《海峽兩岸教育創新與教師發展論壇研討會手冊-主題演講稿》。北京市。
林志成(2015)。高特色亮點學校的經營寶典。師友月刊,578,10-14。
林志成、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概念及研究之省思與前瞻。教育行政研究,1(2),121-152。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言同、蘇容梅(2015)。特色學校弔詭經營思維。師友月刊,578,15-1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之《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市:麗文。
林明地(2014)。理念與特色學校經營的核心:學校願景領導與行政落實。教育研究月刊,241,5-15。
林海清(2010)。學校品牌特色與特色經營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98,75-88。
林進山(2011)。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經營策略、品牌形塑與辦學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麗娟(2011)。兩岸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鳳敏(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與使用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菁、陳儒晰(譯)(2010)。最新教育研究法(原作者:L. Cohen, L. Manion, & K. Morrison)。臺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1)。特色桃花園 桃園縣學校特色認證專輯。臺中市:晨星。
涂宗成(2008)。校園空間改造評估研究:以高雄縣推動新校園空間美學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原作者:Robert E. Slavin)。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原作者:Uwe Flick)。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7)。
張明輝(1998a)。美國磁力學校計畫及其相關研究。比較教育,45,61-71。
張明輝(1998b)。美國公辦民營學校─艾迪生計畫學校。北縣教育,25,13-15。
張明輝(1998c)。美國藍帶學校計畫。北縣教育,25,16-18。
張明輝(1999)。九○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7),103-137。
張憲庭(2006)。特色學校經營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57,32-35。
教育部(2015a)。教育統計。2015年9月2日, 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wAwAA2
教育部(2015b)。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6年2月22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教育部(2015c)。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6年4月16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莊佩倩(2008)。創造校園空間的新價值-營造具美感教育功能的學校環境。教師天地,153,65-68。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Corrine Glesne)。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9)。
郭雄軍(2006)。經營特色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45,32-40。
陳木金、邱馨儀(2007.06)。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學校行政論壇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頁231-245),中華民國學校行政學會。
陳秀玲(2006)。行銷學校特色 共創優質校園。南投文教,25,42-45。
陳映如(2015)。特色學校永續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柏州(主編)。(2013)。校園風情面面觀 看見不一樣校園風情【專題】。師友月刊,550,8-35。
陳柏州(主編)。(2015a)。校園空間活化與再生 創新與再生【專題】。師友月刊,577,8-41。
陳柏州(主編)。(2015b)。亮點學校怎麼亮?亮點學校的無限可能【專題】。師友月刊,578,8-34。
陳盈志(2009)。桃竹苗四縣市特色學校創新經營現況、阻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虹瑾(2015.08)。全臺走透透,特搜十所夢幻特色小學。遠見,350,298-305。
陳瓊花(2014)。建構校園美學之道:空間美與人文美的交織與共生。教育研究月刊,237,20-30。
彭成君(2008)。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學校經營困境及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俊凱(2006)。平凡中的創新與用心-臺北縣特色學校之實踐與省思。北縣教育,57,52-54。
湯志民(2010)。2010年優質學校校園營造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金盛等編著,優質典範學校–情境與資源篇(220-233)。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湯志民(2012)。臺北市和新北市國民中小學空間領導方式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5(1),1-28。
湯志民、陳詩媛、簡宜珍(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9(1),1-28。
湯志民、廖文靜(2014)。校園建築美學。教育研究月刊,237,53-70。
黃乃熒(2013)。美國特色學校的教育魅力:十二年國民教育機會的例示。教育研究月刊,225,5-22。
黃宗顯(2014)。校園空間美學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7,5-19。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臺北市:左岸文化。
黃金地(2014)。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彥超(2006)。從學校創新經營談特色學校。南投文教,25,50-53。
黃哲彬(2006)。從創新管理談創意校園的營造。南投文教,25,46-49。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作者:Benjamin F. Carbtree, & William L. Miller)。臺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1999)。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德祥、謝龍卿(2013)。從國外優質學校教育模式談我國特色學校的經營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25,53-66。
萬新知(2008)。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詹紹威(2014)。臺灣高級中學校園創意建築美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漢寶德(2007)。認識建築。臺北市:藝術家。
劉文通(2006)。學校特色與特色學校。北縣教育,57,4-5。
潘文忠(2006)。發展特色學校,創造教育價值。北縣教育,57,1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啟達、林進材(2013)。再概念化特色學校的課程發展之芻議與論述:Freire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225,78-89。
蔡淑玲、郭雄軍(2010)。經營特色學校與遊學教育之利基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98,63-74。
蔡清田、陳幸仁(2013)。特色學校的課程領導:微觀政治取向。教育研究月刊,225,23-38。
鄭燕祥(2004)。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志峰(2010)。學校辦學特色形塑之內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98,43-54。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簡瑜妙(2006)。學校創新經營與發展學校特色。南投文教,25,66-69。
魏敏茹(2011)國中推動特色學校及其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三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魏麗敏、陳明珠(2014)。建構校園美學之心境界。教育研究月刊,237,42-52。


貳、英文部分
Griffin, D. R. (ed.)(1988). The reenchantment of science: postmodern proposal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Jackson, K. M. & Marriott, C. (2012). The interaction of Principal and Teacher Instructional Influence as a Measure of Leadership as an Organiz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8(2), 230-258.
Khalifa, M. (2012). A re-new-ed paradigm in successful urban school leadership: principal as community lead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8(3), 424-467.
Lincoln, Y. S., & C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 CA: Sage.
Mangin, M. M. (2007). Facilitating elementary principals' support for instructional teacher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3(3), 319-357.
Peck, C. & Reitzug, U. C. (2012). How existing business management concepts become school leadership fashion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8(2), 347-381.
Reimer, B. (1978). Education for aesthetic awareness: the cleveland area project.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4(6), 66-6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