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Facebook官方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
王大延(1994)。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2,7-13。
王勁文(2011)。以Facebook進行兒童英文課後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臺北市。
王南凱、吳岱穎、鄒國蘇、黃宜靜、郭冠良、吳逸帆、陳建志(2013)。淺談自閉症類群障礙。北市醫學雜誌,10(3),173-181。
王笠如(2014)。圖片中介訓練引導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拼音打字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新北市。
王麗貞(2011)。低功能自閉症青少年人際發展介入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白潔文(2013)。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朱美瑰(2008)。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朱經明(1997)。自閉症與電腦科技。國立臺中師院特教叢書,8501,133-146。
吳明隆、簡妙如(2009)。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探究。中等教育,60(3),90-109。
吳姝蒨(1996a)。電腦中介傳播研究--從媒介選擇取向到人際關係取向。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舉辦之「傳播生態」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吳姝蒨(1996b)。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感情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吳美姝、陳英進(2002)。結構性遊戲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正向社會互動的影響。正修學報,15,217-224。
吳進欽、姜忠信、侯育銘(2005)。自閉症兒童的立即模仿與延遲模仿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18,01-24。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李明洋(2012)。促進溝通訓練相關議題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2,233-256。
李雅雯(2013)。遊戲介入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自閉症兒童基本互動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李曉燕、周兢(2006)。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12,60-66。
李薏芳(2006)。電腦中介傳播系統於課後輔導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新竹市。
辛苑綾(2014)。同儕教導對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東市。
阮藍瑩(2013)。同儕介入策略對增進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周倩(1999)。行為取向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周婉琪(2013)。藝術治療對泛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林沂瑩(2012)。大專校院圖書館社群網站經營分析--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幸慧、陳淑貞(2012)。人際發展介入方案運用於自閉症者人際互動訓練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54,105-113。
林欣若(2003)。網路中的女性情誼:以臺大椰林「站崗的女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臺北市。
林亭宇、姜忠信、郭乃文、黃朝慶(2004)。發展障礙兒童之早期非語言溝通能力。慈濟醫學雜誌,16(5),277-285。
林迺超(2002)。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溝通功能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03-125。
林聖曦、林慶仁(2006)。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2,17-42。
邵慧綺(2003)。高職特教班「公民責任」與「法律知能」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柯志恩(2010)。高中生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
洪琪琇(2013)。同儕中樞反應訓練對國小輕度自閉症學童人際互動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范瓊方(1996)。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臺北:心理。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0-149。
翁韶翊(2013)。自閉症兒童與機器寵物之互動行為研究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臺中市。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純富(2010)。社交網站人際關係之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 所,臺北市。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102年09月02日教育部臺教學(2013)字第1020125519B號。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臺北:心理。
曹純瓊(1996)。自閉症兒童的發展過程與其語言溝通能力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8,25-32。
梁秋月(1990)。自閉症、智能不足與正常學齡前兒童溝通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梁真今(2008)。教導自閉症幼兒共同注意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與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35。
莊彥怡(2014)。數位社會性課程教學對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社交技巧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新北市。
莫少依、張正芬(2014)。不共脈絡性:輕症自閉症學生的人際互動特徵。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2),33-59。
許慈雅(2010)。社交網站與組織內人際關係改變之關聯性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郭心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科學月刊,6,66-80。
陳文長、徐偉庭(2009)。適應水中運動對自閉症國小學生人際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4(1),19-41。
陳可欣(2013)。國小一年級高功能自閉症學童遊戲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光華、方俊明(2009)。解析模仿策略在自闭症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中国特殊教育,5,23-29。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陳增穎(2000)。開啟或關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傅仰止(2002)。個人網絡中他人聯繫強度的結構原理。臺灣社會學,3,163-209。
曾欣怡(2008)。社會技巧訓練在高中職特殊需求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取自 http://teacher.ksvcs.kh.edu.tw/~hqteacher/le7/art/961-17.p df
曾懿晴(2011,2月16日)。匿名攻擊更猛烈網路成新霸主。聯合報,AA4版。
黃宗賢(2013)。國中生Facebook使用情形及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臺南市。
黃金源 (2008)。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黃厚銘(2000)。網際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刊,28,117-154。
黃美慧、鈕文英(2010)。社會故事對廣泛自閉症者介入成效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2,1-23。
黃銘智、劉嫚妮、高鈺涵、黃肅純(2009)。以電腦視覺開發體感互動遊戲於國小自閉症學童多媒體教材之研究。人因工程學刊,10(2),1-10。
楊平如、朱思穎 (2013)。角色扮演課程介入以增進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成效。幼兒教育年刊,24,109-127。
楊淇淯、于富雲(2011)。國小學童臉書使用之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2),67-92。
廖怡欣(2004)。運用科技輔具對增進國小中低功能自閉症學生購物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廖國良、黃正魁、張仁俊、劉籹君(2012)。臺灣網路霸凌之實證研究。資訊與管理科學,5(1),31-55。
維基百科(2014)。Facebook。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趙宏達(2000)。BBS使用者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桃園市。
銀子奇(2014)。運用機器人誘導自閉症孩童於社會互動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鳳華(2005)。自閉症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348-381)。臺北市:五南。
劉羽珊(2011)。運用SGD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進行溝通訓練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劉佳閔、葉玉珠(2005年,1月)。幼兒依附關係、語文智能、人際智能與心智理論能力關係。載於台灣心理學會舉辦之「台灣心理學會第四十四屆年會」論文摘要,臺北市。
蔡淑玲(2002)。心智理論暨社交技巧教學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鄭國威(2005)。Blog, Research, and Beyond。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7(4),24-25。
賴怡君、張瑜芳、劉旨峰(2009)。Facebook使用動機與其對交友課業之影響。論文發表於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舉辦之第2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壢市。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謝光萍、吳怡萱(譯)(2005)。Thurlow C., Lengel L., Tomic A. 著。電腦中介傳播 : 人際互動與網際網路(Translation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 social interaction online)。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謝彬彬、曾淑賢、陳錦茗、歐麗玲(2009)。運用情境教學技術於遊戲團體對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適應能力之研究。精神衛生護理雜誌,4(2),26-36。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8(2),19-44。
鍾佳蓁(2004)。核心反應訓練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象徵遊戲行為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顏伯霖 (2010) 。Facebook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羅素菁(2006)。社會故事對國小中度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花蓮市。
貳、西文部分 Allemann, J. (2008). Use and perception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related to social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analyzi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umpu.com/en/document/view/5340209/use-and-perception-of-computer-mediated-/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text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Baron-Cohen, S., Leslie, A.M., & Frith, U. (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21(1), 37-46.
Baron-Cohen, S. (1988). Social and pragmatic deficits in autism: Cognitive or affectiv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8, 379-402.
Burke, M., Kraut, R. & Williams, D. (2010). Social us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by adul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Paper presented at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Savannah, GA.
Chawarska, K., Shic, F., Macari, S., Campbell, D. J., Brian, J., Landa, R.,…Bryson, S. (2014). 18-Month Predictors of Later Outcomes in Younger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Baby Siblings Research Consortium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3(12), 1317-1327
Debenham, M. (2002).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and Disability Support: Addressing Barriers to Study. Retrieved from www.jisctechdis.ac.uk/techdis/resources/detail/Computer_ Mediated_Communication
Eden, S. & Heiman, T. (2011).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for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4 (2), 89–97.
Jenkins-Guarnieri, M. A., Wright, & S. L., Johnson, B. D. (2013).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y, and Facebook use.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2(2), 117-131
Jones, E. A., & Carr, E. G. (2004). Joint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9, 13-26.
Kraut, R. E., Rice, R. E., Cool, C., & Fish, R. S. (1998). Varieties of Social Influence: The Role of Utility and Norms in the Success of a New Communication Medium. Organization Science, 9(4), 437–453.
Middleton, M. B., & Cartledge, G. (1995). The effects of 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African American mal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9(2), 192-210.
Osterling, J., & Dawson, G. (1994). Early recogni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study of first birthday home videotap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4, 247–257.
Pandian, M. (200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orpora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a deaf education classroom (Master’s thesis). 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works.rit.edu/
Pempek, T. A., Yermolayeva, Y. A., Calvert, S. L. (2009).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3), 227-238.
Rudy, L. J. (2014). What Is Lack of Joint Attention in Autism?. About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autism.about.com/od/SymptomsofAutism/f/What-Is-Lack-Of-Joint-Attention-In-Autism.htm
Schaffer, R. H. (1984). The Child’s Entry Into A Social World.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Schutz, W.C. (1958). FIRO: A Three 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tainback, W., Stainback, S., & Wilkinson, A. (1992). Encouraging peer supports and friendship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4 (2), 6–11.
Stoll, C. (1995). Why the Web Won't Be Nirvana. Newsweek.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wsweek.com/clifford-stoll-why-web-wont-be-nirvana-185306
Thurlow, C., Lengel, L. & Tomic, A. (2004).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UK: Sage.
Tosun, L. P. (2012). Motives for Facebook use and expressing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4), 1510-1517.
Walther, J. B. (2011). Theori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M. L. Knapp & J. A. Daly (Eds.), The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4th ed., pp. 443-479). Thousand Oaks, CA: Sage.
Woodburn, R., Arnott, J. L., Newell, A. F., & Procter, R. (1991) A Study of Conversational Turn-Taking in a Communication Aid For the Disabled. In People and Computers. In People and Computers(pp. 359--371).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text ed.). Geneva, Switzerland: WHO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