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 王乙婷 (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 ADHD 兒童持續性注意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王乙婷、何美慧 (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 ADHD 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姿今(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王淑惠(2013)。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策略。雲嘉特教,18,28-34。 王靜珠(1998)。全方位的幼兒教育。臺南:世一。 任正軒(2013)。地板滾球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之介入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有愛無礙For Teachers. Web Site (2012)。資源班學生數學問題的教學策略【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eachers.dale.nhcue.edu.tw/teaching/t03.php 朱慧娟(2009)。適性化數位合作學習導向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以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數學教學知識之專業發展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彩雲(2010)。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的手寫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李源昇(2000)。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北。 吳清山(1997)。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傳仁(2007)。視訊教學遊戲系統對幼童感覺統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吳湘涵、何金山、詹元碩(2010)。ADHD兒童動作表現與訊息處理之探討。臺灣體育論壇,1,61-68。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宋維村、侯育銘 (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市:正中書局。 周文忠、林宗翰(2010)。實體與虛擬教具於教師教學應用上之省思。資訊科學應用,6(2),33-46。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臺北:五南 林士堯(2013)。電腦遊戲教學對國小ADHD學童專注力影響之研究。東亞論壇季刊,480,67-82。 林士真、張世宗(2011)。幼兒教具設計與運用。臺北市:洪葉文化。 林秀芳(1989)。教具設計與製作(上)。臺北市:格致圖書。 林幸慧(2013)。知覺動作訓練方案對知覺功能障礙兒童視-動統整能力及感覺功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建禾(2009)。注意力與過動特徵與數學學業表現的關係:以工作記憶為中介的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倢安(2000)。居家教具DIY。蒙特梭利雙月刊,32,18-19。 林鋐宇(2011)。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林鋐宇、周台傑(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29-53。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侯宗賢(2007)。電腦遊戲對於智能障礙學童手眼協調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 侯禎塘(2004)。特殊殊教育需求兒童數學學習困難之特質、教學策略與創意遊戲數學之應用。特殊教育論文集,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47-66。 洪清一(1998)。知覺-動作歷程、評量與訓練方案之探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213-238。 洪清一(1999)。知覺-動作訓練。臺北市:五南。 洪儷瑜 (1998)。ADHD 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胡名霞(2009)。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第三版。臺北縣:金名圖書。 胡裕成(2012)。運用音樂元素融入多感官課程發展幼兒專注力及人際互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高鈺涵(2008)。應用體感運動遊戲於自閉症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 徐澄清、徐梅屏(1994)。因材施教: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 袁媛、陳國龍、張世明(2007)。萬用揭示板(Magic Board)-國小特教老師的數學教學好幫手。特教論壇,3,1-13。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2000)。知覺恆常【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730/ 張力尤(200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中文書寫語文能力與視覺動作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張世彗(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異常(ADHD)教師實務手冊。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書局。 張韶霞(2003)。發展性協調障礙學童寫字困難問題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韶霞、余南螢(2010)。有無發展協調障礙之寫字困難兒童的寫字表現與原因之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8(1),13-26。 許天威(1988)。發展學習能力-兒童的遊戲與教具。臺北市:五南。 許厚蟬(2005)。感覺統合治療訓練成效議題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 許舒淳(2013)。不同虛擬教具教學對提升國小低成就學童位值概念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春在、卓素慧(2008)。從認知發展觀點探討幼兒教具設計原則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27-36。 陳李治(2008)。同儕教導射擊訓練課程對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宜男(2013)。系統化多媒體視知覺訓練團體對4至6歲之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視知覺能力的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東陞(1985)。國小外因性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視知覺及視記憶機能之比較研究。臺北市 : 文景。 陳宛妮(2012)。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伴隨注意力缺陷之學習障礙學生在持續注意力完成作業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秋萍 (2012) 。兒童瑜珈課程介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改善注意力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蒂勻(2004)。知覺動作訓練課程對ADHD 兒童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亭君、潘倩玉(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一般學生移動性與操作性技巧之差異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19-37。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及配套措施。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_1/home.html。 湯億雯(2011)。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慈慧玲(2011)。結構式扯鈴方案對國小原住民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其注意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幫助孩子更清鬆有效的學習(原作者:Petra Thorbrietz)。臺北市:天下雜誌。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 楊金昌(2009)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2003)。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坤堂、鄧國彬(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認識與教學。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楊茜卉(2012)。運動遊戲活動對提升特殊幼兒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淑君(2014)。運動遊戲介入對學齡前ADHD兒童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詹乃穎(2006)。團體音樂活動促進身心障礙幼兒注意力、語言與肢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詹勳國、李震甌、莊蕙元、戴政吉、侯美玲(譯)(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原作者:Marily Nickson)。臺北市:心理。 劉翠華(2007)。幼兒教玩具設計與運用。臺北:揚智文化。 蔡佳良(2005)。發展協調障礙兒童視知覺與下肢動作控制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 蔡錦良(2007)。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之精細動作流暢性與彈性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蕭夙婷(2009)。運動遊戲課程對提昇幼兒注意力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公立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南科技大學,臺南。 謝協君(2010)。親子玩具活動對腦性麻痺幼兒動作發展的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81-101。 簡吟文(2009)。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簡吟文、孟瑛如(2009)。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25-52。 魏麗卿(2005)。多元創意教具製作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羅鈞令(1998)。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羅鈞令、賴金鑫、連倚南(1992)。學習障確兒童感覺統合治療效果之追蹤研究。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0,19-31 蘇首銘(2014)。扯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注意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二、外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 Washington :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Inc. Ayres, A. J. (1972).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s. Los Angles, L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Barkley, R.A.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arry, T.D., Lyman, R.D., Klinger, L.G. (2002).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ymptom severity on schoo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3),259-283.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022-4405(02)00100-0 Beery, K. E. (1997). The Bee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with supplemental develop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 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teaching manual (4th ed., revised). New Jersey:Modern Curriculum Press. Brand, S., Dunn, R., & Greb, F. (2002).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Who are they and how can we teach them? Clearing House, 75(5), 268-273. Brodeur, D. A., & Pond, M.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9, 229–239. Burns, M. (2007a). About teaching mathematics: A K–8 resource (3rd Ed). Sausalito, CA: Math Solutions. Burns, M. (2007b).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by using manipulatives with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Supervisors of Mathematics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Series,11,p1. Capano L, Minden D, Chen SX, Schacher RJ, Ickowicz A.(2008)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order in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sorder.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6),392-398. Fitts , P.M., Posner, M.I.(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 Grizenko N, Cai E, Jolicoeur C, Ter-Stepanian M, & Joober R.(2013).Effects of methylphenidate on acute math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58(11),632-639. Heddens, J. W.(2005). Improv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by using anipulatives. from http://manipulatives.yolasite.com/resources/Improving%20Mathematics%20Teaching%20by%20Using%20Manipulatives.pdf Kulp, M. T. (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motor integration skil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Optometry & Vision Science, 76(3), 159-163. Lerner, J.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Lucangeli, D., & Cabrele, S.(2010).Mathematical difficulties and ADHD.Exceptionality: A Special Education Journal,14:1, 53-62, DOI: 10.1207/ s15327035ex1401_5 Mao, H. (1995).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aiwan on Beery's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Journal of the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3, 13-24. Marily, N. (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U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Marzocchi, G. M., Lucangeli, D., Meo, T. D., Fini, F., & Cornnoldi, C(2002).The disturbing effect of irrelevant information on arithmetic problem solving in inattentive children.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21, 73-92. McHale, K., & Cermak, S. (1992). Fine motor activit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Preliminary findings and provisional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 with fine motor problems.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6(10), 898-903. Parham, J. L. (1983). A meta-analysis of the use of manipulative material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Auburn University. Raphael, D. & Wahlstrom, M. (1989).The influence of instructional aids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2), 173-196. Sanghavi, R., & Kelkar, R. (2005).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Journal of Ind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27(2), 33-38. Schmidt, R.A., & Lee, T.D. (1999).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kowronek, J. S., Leichtman, M. D., & Pillemer, D. B. (2008). Long-term episodic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3, 25-35. DOI: 10.1111/j.1540-5826.2007.00260.x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2), 117-130. Sowell, E. J. (1989). Effects of manipulative materials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5), 498-505. Swanson, H. L.,& Olga, J. (2006). Math disabilities: A selective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 249-274. Winnick, J. P. (199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Books. Zentall, S. S. (1993)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2), 143-153. Zentall, S. S., Smith, Y. N., Lee, Y. B. & Wieczorek, C. (1994). Mathematical outcome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 51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