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9.18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思伶
作者(外文):Sz-Ling, Lin
論文名稱(中文):運用漢字投射技法於團體諮商實務之方案建構、效益分析與成員改變歷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Project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Member’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Counseling Group adopted the Chinese Words Projective Technique
指導教授(中文):許育光
指導教授(外文):Yu-Kua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學號:10125301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5
中文關鍵詞:方案發展表達性媒材團體諮商漢字投射技法
外文關鍵詞:Project DevelopmentExpressive mediaGroup Counseling ProcessChinese Words Projective Techniqu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
  • 收藏收藏:0
  漢字承載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其本身所賦予的意義與生命力使人能望文生義、以文表己;在諮商實務工作上漢字詞語可被借用為一種媒材,且能從本土文化的資產和應用來嘗試與華人生命經驗連結,也能從中探討透過漢字投射技法促進案主表達的可能性。本研究旨在發展應用「漢字投射技法」在大專學生團體諮商的方案建構,並探討此一團體模式的成效與團體成員的改變歷程。本研究採取準實驗前後測設計,以九名的生活適應不佳之大專學生為對象,運用「大學生生活量表」測量此團體諮商之成效,並佐以團體後訪談的質化資料進行說明,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生活量表的前後測結果未達顯著,從團體後訪談的分析則能夠看到成員參加團體後,明顯的達到情緒紓解的效果,並面對了生活的困境,增進自我覺察以梳理了個人成長經驗,也體會人我互動的經驗,使其提升自信,肯定自我價值。漢字投射技法諮商團體成員改變歷程分析,則以敘說為導向的個案研究呈現,以團體逐意稿、團體後成員訪談逐字稿及團體領導者實務反思日誌分析大專學生於團體階段中的改變歷程,發現漢字投射技法能使成員產生覺察,並於自我概念、情緒想法及人際關係的產生改變。最後依成員的團體後訪談、總回饋單及團體領導者實務反思日誌進行方案建構的修改,以建構出漢字投射技法之方案。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加以探討,並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以提供諮商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used as signals which contained literal meanings and as expressing tools for communicati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as the expressing mediums during the counsel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present research have developed the group-counsel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inese Words Projective Technique”and examined the effect and effectiveness of it.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uct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with the author leading the group-counseling program. Participants were nine college students. After group, “Life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member’s life adjustment. Data from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rovement of group member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bility of life adjustment faile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group members reported that their tension was released and they were empowered to face the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experienced good social interaction, affirmed self-capacity, and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Data elicited from group counseling notes, interviews with the research members, reflexive journal, and leader’s recollection of group a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counseling group with applying “Chinese Words Projective Techniqu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group members have improved self-awareness, self-concept, emotion, cognition and social intercourse after the counseling group.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will modify the group program according to interview record, feedback from the research members, and the researcher’s reflexive journal. Implications and restrictions for further inquiries were discussed as wel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詮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概念表達 9
 第二節 字詞投射方式進行的歷史與運用 11
 第三節 投射在心理工作上的運用 13
 第四節 諮商團體對生活適應不佳之大學生的適用性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取向 27
 第二節 前導研究與策略發展 32
 第三節 正式研究團體設計 41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1
 第六節 研究程序 53
 第七節 資料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大學生參與漢字投射技法諮商團體之成效探討 61
 第二節 漢字投射技法諮商團體成員改變歷程分析 102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9
 第一節 結論 18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92
參考資料 197
附錄一 前導研究團體方案大綱:「說你解字」成長團體 201
附錄二 正式研究團體方案:「心生活‧起步走」生活適應諮商團體 205
 第一週 205
 第二週 209
 第三週 211
 第四週 215
 第五週 217
 第六週 221
 第七週 223
 第八週 225
 第九週 227
 第十週 229
附錄三 團體知後同意書 231
附錄四 團體整體回饋表 233
附錄五 訪談知後同意書 237
附錄六 團體後成員訪問大綱 239
附錄七 大學生生活量表使用同意書 241
附錄八 團體領導者實務反思日誌 243
參考資料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I. D. Yalom)。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王秀絨(2011)。原型藝術治療之理念。台灣藝術治療學刊,3(1),1-21。
王郁文(2009)。論榮格的情節理論。諮商與輔導,288,2-5。
朱錦鳳(2010a)。心理測驗:理論與應用。臺北市:雙葉。
朱錦鳳(2010b)。畫人測驗的實作與解讀。臺北市:心理。
朱錦鳳(2012)。畫人測驗在大學生輔導之應用:以畫人測驗篩選適應不良的學生。測驗學刊,1,75-101。
江宛凌、陳慶福(2008)。以塔羅牌為諮商媒介所引發低自尊當事人之重要事件與晤談  感受初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07-145。
池妮聲(2011)。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知覺的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吳明富(2010)。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華藝中文電子書】。取自 http://www.airitibooks.com/Detail/Detail?PublicationID=P20110922004&DetailSourceType=0
李坤崇、韓凱聖、邱麒忠、林幸台(1987)。大學生生活量表之編制。測驗與輔導,82,1561-1564。
沈湘縈(2006)。以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為媒材進行兒童敘事治療之初探。輔導季刊,  42(3),30-39。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明慧學校(2015年5月23日)。民間故事:崇禎皇帝測字【新聞群組、線上論壇或討論群組】。取自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8/4/46825.html
林尹(2007)。文字學概說。新北市:正中。
林玉華、樊雪梅(1999)。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香君(1995a)。隱喻創造性的治療技術(上)。諮商與輔導,116,16-18。
林香君(1995b)。隱喻創造性的治療技術(下)。諮商與輔導,117,25-28。
胡焰棠(2010)。字裏傳神─測字大全。臺南:文國。
耿志宏(2012)。中國文字之應用初探─以測字作為輔導技巧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  1,77-93。
啟思中國語文網(2015年5月23日)。語文知識百篇:說測字【新聞群組、線上論壇或討論群組】。取自http://www.keyschinese.com.hk/weekly/040621.asp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梁啟超(2012)。運用投射性視覺圖卡於喪親青少年諮商團體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許文耀、張廣運(2008)。台灣臨床心理學與美國臨床心理學之比較。應用心理研究,40,59-97。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育光(2013)。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場域應用實務。臺北市:五南。
陳志賢(2003)。藝術治療團體在兒童輔導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05,24-27。
陳李綢(2000)。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陳淑媛(2005)。積極想像與靈性再生:以榮格的占星命盤為實踐媒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瑋、張滿玲(2009)。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臺北:五南。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彭信揚(2008)。藝術治療隱喻內涵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66,42-46。
黃宗堅(2005)。創傷與復原:沙遊治療中的療癒象徵。輔導季刊,41(1),12-21。
黃宗堅(2007)。創傷與復原:積極想像在榮格夢工作中的隱喻象徵。輔導季刊,43(3),19-30。
黃素霞、林高立(2010)。表達性媒材在團體諮商中的運用─以美術工藝類媒材為例。輔導季刊,46(2),14-23。
黃淑珍(2006)。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釋。輔導季刊,42(3),49-60。
黃傳永(2012)。藝術治療心理衡鑑──以房樹人測驗為例。諮商與輔導,321,30-35。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貞(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兒童自我成長團體。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31-45。
楊淑貞、黃宗堅(2010)。藝術塔羅:以圖卡進行自成長團體之經驗初探。臺灣藝術治  療學刊,2,55-67。
盧國屏、黃立楷(2008)。當代文字學概論。臺北:五南。
薛心喬(2012)。畫路上的心象風景:個人創作歷程中的象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凱方(2005)。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Clark, A. J. (2008). Early recollections and sensory modalities.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4(3), 353-368.
Corey, M. S., & Corey, G. (2006). Group: Process and practice (7thed.). Australia:Brooks/  Cole.
Jacobs, Ed. E., Masson, R. L., & Harvill, R. L. (1994). 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and skill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Reynolds, F., & Vivat, B. (2006). Narratives of art-making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Three case studies.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33, 435–445.
Sharf, R. S. (2011).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Tennessee, TN: Broadman & Holman.
Teglasi, H. (1998). Assessment of schema and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with projective techniques. Comprehensive Clinical Psychology, 4, 459-499.
Wadeson, H. (1987). The dynamics of art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