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84.6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汪金后
論文名稱(中文):臺灣閩南語「跤」和「手」的構詞與語意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semantics of kha and tshiú
指導教授(中文):鄭縈
指導教授(外文):Cheng,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學號:10125109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構詞隱喻臺灣閩南語
外文關鍵詞:Compound wordsMorphologyTaiwan Southern Min dialec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收藏:0
本文整理臺灣閩南語「跤」和「手」的複合詞構詞方式,了解複合詞的內部結構和語意特點。從語料的比對,發現其多義性和喻義的延伸,有些詞類的運用比國語的範圍更廣泛。另外,有別於國語和客語,閩南語特有的「跤手」的詞序,藉由內部語意的探討再對照詞序原則,除了發音的便利之外,「跤」透過轉喻廣為用來指稱人,也符合詞序中感知先後的順序。接著,透過認知隱喻的理論中的映射原則,整理「跤」和「手」從身體出發,向外在語意衍生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演繹趨向,透過隱喻和轉喻的表現,分別做出歸納與分析,並對照兩者複合詞上方價值大於下方的褒貶喻義,提供具體的佐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關於研究的動機與方式;第二章為構詞法、詞序與認知隱喻的文獻回顧;第三章整理「跤」、「手」的構詞型式,並探討詞序問題;第四章則歸納分析「跤」、「手」的隱喻和轉喻現象,以及褒貶趨向;第五章為結論。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compound words of kha and tshiú to learn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morphology and semantics. Comparing the data, the study finds the extended meanings of the compound words are wider than Mandarin. The word order of kha and tshiú in Min dialect is differs from the orders of Mandarin and Hakka dialect. By investigating the semantics and comparing the word order, when kha is referring to people, the perception and word order is also matched. the meaning of kha and tshiú deriving from body parts to abstract meanings, expressing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 study concludes and provides evidence that upper words of compound words has more positive meanings than lower ones.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問題 1
1.2 研究方法 3
1.3 採用語料的來源 3
1.4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構詞法的相關文獻 7
2.1.1 漢語構詞法 7
2.1.2 閩南語構詞法 8
2.1.3 量詞 11
2.1.4 方位詞 12
2.1.5 小結 14
2.2 詞序的相關文獻 14
2.2.1 戴浩一(1988) 15
2.2.2 盧廣誠(1999) 15
2.2.3 林香薇(2000) 16
2.2.4 文旭(2001) 16
2.2.5 曹逢甫等(2001) 18
2.2.6 盧衛中(2002) 19
2.2.7 小結 20
2.3 身體隱喻運作相關文獻 21
2.3.1 隱喻的相關理論 21
2.3.1.1 隱喻的本質 21
2.3.1.2 概念性隱喻 22
2.3.1.3 概念性轉喻 24
2.3.1.4 映射原則 26
2.3.1.5 守恆原則 27
2.3.2 身體隱喻的相關研究 28
2.3.3 小結 32

第三章 「跤」和「手」的構詞型式 33
3.1 單純詞 33
3.2 合成詞 33
3.2.1 附加 33
3.2.2 複合 34
3.2.2.1 主謂式 34
3.2.2.2 並列式 35
3.2.2.3 偏正式 43
3.2.2.4 述賓式 62
3.2.3 複雜式合成詞 68
3.3 「跤手」的詞序問題 68
3.3.1 聲調問題 69
3.3.2 意義的原則 69
3.3 小結 74

第四章 「跤」「手」的隱喻表現 76
4.1隱喻與轉喻 76
4.1.1跤的複合詞語意 76
4.1.2跤的隱喻 77
4.1.3跤的轉喻 79
4.1.4手的複合詞語意 83
4.1.5手的隱喻 85
4.1.6手的轉喻 86
4.2隱喻與褒貶 90
4.2.1空間和方位順序的正面價值 90
4.2.2非常態的負面喻義 91
4.3 小結 93

第五章 結論 94
5.1研究成果 94
5.2研究限制和未來研究方向 95

參考書目 97

王 寅,2005《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逢鑫,2002〈身體隱喻:構詞理據、功能變換、冗贅與錯位〉,《外語與外語教
學》,第12期(總第165期)。
文旭,2001〈詞序的擬象性探索〉,《外語學刊》,第3期(總第106期),重慶:西
南師範大學。
甘為霖,1913/1978 12版《廈門音新字典》,台南:台灣教會報社。
安可思,2009〈概念隱喻〉,蘇以文、畢永峨《語言與認知》,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出版中心,p.p.55-82。
朱全國,2011《文學隱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壬癸,2007〈人體各部位名稱在語言上的應用〉,《語言暨語言學》,第8卷第3
期:p.p.711-722。
李 榮等,1998〈福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南京市:江
蘇教育出版社。
李 榮、周長楫等,1993〈廈門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南京
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等,1995《福州方言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佐滕今朝夫,1983《台灣語大辭典》上卷,東京都:国書刊行会株式会社。
束定芳,2008《認知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東方孝義,1931/1997《 臺日新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林香薇,2000《臺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林清淵,2003〈閩南語的身體譬喻與代喻〉,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邱湘雲,2002〈客家話人體詞語隱喻及轉喻研究〉,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
究計劃。
周長楫,2006〈閩南語方言中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社。(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著,1980,Metaphor We Live By)
耿占春,1993《 隱喻》,北京:新華書店。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
文鶴出版公司。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討〉,《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p.p.62-64。
連金發,1996〈閩南語頭的方式〉,《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期刊》,第5輯:
p.p.289-305。
陳正統,2007《閩南話漳腔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許極燉,1990《台灣語概論》,台北:臺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
許極燉,2003《台語學講座》,台北:朝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宣範,1988〈台灣話構詞論〉,《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文鶴出阪有限公司。
趙元任,1981《國語語法-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學海出版社。
盧廣誠,1998《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南天書局。
盧廣誠,2011《實用台語詞典》,台北:文水出版社。
戴浩一,1988,〈時間的順序和漢語的語序〉(黃河譯),《國外語言學》,第1期,
p.p.10-20。
盧衛中,2002〈詞序的認知基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蔡宗餘,2010〈台灣閩南語上下義方位詞的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蔡中立,1994〈中文裡關於身體部位器官的譬喻現象〉,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健雄,2008〈臺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4卷,第1期p.p.55-6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