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 三民書局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中》。臺北:三民。 王文伶、葉碧純、曾淑賢(2012)。資源班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差異:以新手及資深的成長觀點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9,107-142。 王若樺(2007)。高職特教班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 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2013)。愛,讓生命茁壯。新竹,三友。 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朱思穎、吳香儀(2011)。成功轉銜之推手:培訓特殊需求幼兒自我決策能力之理論及實務探討。國小特殊教育,52,25-37。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 李佩玲(2010)。特教班親師合作之實務分享。特教園丁,25(3),29-32。 李幸蓮(2012)。臺北市國中特教班學生家長參與現況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 李雅婷(2008)。臺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 佘豐賜(2002)。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 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教所初等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研究所。 赤子之心(2012)。赤心,37,1-8。 余安邦(2002) 。社區有敎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遠流。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臺灣教育,616,48-54。 吳璧如(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看法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7(47),185-214。 吳美瑤(2011)。特殊教育教師與新住民身心障礙生家長親師溝通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 阮麗霞(2004)。幼稚園家長對家校合作的意見。載於古鼎儀、甘志強、容萬城,教育與課程改革:珠三角地區的適應與發展(頁238-248)。香港:港澳兒童教育國際協會。 何東墀(2003)。特殊教育發展中家長參與的催化功能。特教園丁,19(2),1-7。 何華國(199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五南圖書。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臺北:五南圖書。 林宏熾(2005)。美國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相關理論與哲學。特殊教育季刊,97,1-9。 林韶昀(2010)。彰化縣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周新富(2003)。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研究與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1,69-92。 殷夢轅(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特教班學童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調查(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翁鴻勳(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特教班家長參與及特殊教育服務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唐璽惠(2002)。利用社會資源解決孩子的問題。臺灣教育,615,54-58。 唐榮昌、李淑惠(2011)。從特殊教育鑑定看家長參與的重要。雲嘉特教,14,1-4。 孫淑柔(2007)。從夥伴模式探討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參與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4(1),85-107。 孫淑柔(2009)。專家學者對普通班教師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與知能培育的一致性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87-212。 張菁芬(2007)。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 陳婷潔(2009)。臺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與影響因素之調查(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研究所。 陳思妤(2003)。家長在智障子女未來生活需求的角色及影響因素。屏師特殊教育,7,55-62。 陳華彰(2006)。台北縣國中資源班教師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行政研究所。 陳英豪(2009)。從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困境談提升參與意願的策略。桃竹區特殊教育,14,15-20。 陳慧儒、高熏芳(2006)。美國特教教師專業標準對我國特教教師 素質提升之啟示。屏師特殊教育,12,17-27。 陳靜音(2002)。班親會在一所國小實施之個案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斐晴(2012)。花蓮縣國小普通班導師與特殊需求學生家長親師溝通現況與困擾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 郭乃華(2008)。國中特教班社會適應課程主題之設計分享。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26-34。 郭素文(2004)。運用班級通訊電子報促進親師溝通(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黃志雄、陳明聰(2008)。親師合作。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與實務(第二版,395-396頁)。台北:心理。 黃志雄(2007)。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家長參與的涵義與重要性之探討。載於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93-106。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黃志雄、陳淑芬、田佳芳(2005)。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的省思:家庭需求之個案研究。載於轉型與發展-創造師範教育新風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3-69。 程琬毓(2006)。桃竹苗地區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 詹月菁(2003)。國民中學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研究所。 甄炳炫(2002)。資源班教師在融合教育趨勢下的角色調整與自我期許。屏師特教,3,50-57。 趙惠君(2010)。國小特殊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 廖銘凱(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教學之調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 蔡淑桂(2009)。家庭服務導向之親職教育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的父母教養能力、家庭功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3(1),107-132。 鄭蘭琪(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 劉倖君(2004)。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劉耿銘(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社區資源平臺之需求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 劉城晃、陳靜江(2002)。國小啟智班親職教育方案的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05-140。 劉慶仁(1999)。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趨勢--從學童教育卓越法談起。2013/11/27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44/1-b.html。 賴怡蓉(1999)。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 戴傳修(2010)。特殊教育教師發展家庭與學校的夥伴關係。特教園丁,25(3),9-14。 顏倩霞(2005) 。由「增能」角度談身心障礙學生之家長參與。民國94年特殊教育年刊,103-119。 羅淑玲(2013)。特殊教育運用社區資源之現況探討-以中南部六所學校高職部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籃偉烈(2004)。臺北縣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參與法規之瞭解、實際參與及參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Gestwicki(1997)。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初版(邱書璇譯) 。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2) Gestwicki(2008)。從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探討親職教育第六版(陳昭玲、陳嘉衍、白秀玲、梁家惠、廖淑臺、鄭翠娟譯)。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07) Rockwell、Andre、Hawley(2004)。親師合作(葉肯昕譯)。臺北縣:桂冠(原著出版於1996) Ginott、Haim G.(2001) )。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許麗美、許麗玉譯) )。臺北市:心理。
二、英文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pstein, J. L. (1992). 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s. In M.C. Alkin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p. 1139-1153). New York: Macmillan. Epstein, J. L., Coates, L., Salinas, K. C., Sanders, M. G., & Simon, B. S. (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ThousandOaks, CA: Corwin Epstein, J. L. (2001).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Hiatt-Michael, D. B. (2006). Reflections and directions on research related to family-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schooling.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16, 7-30. Kaltsounis, T. (1987).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