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3.107.8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郭翊姍
作者(外文):Yi-Shan Kuo
論文名稱(中文):新住民女性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莫愛芳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New Female Immigrant in Taiwan, a Case Study Ai-Fang Mo's Adaptation in Taiwanese Society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號:10124584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適應歷程轉化學習
外文關鍵詞:new female immigrantsadaptation progress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erspec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
  • 收藏收藏:0
生命是不斷接受戰帖、面對挑戰、解決困境到突破瓶頸的歷程,而每個人皆擁有不同的選擇權。以多元世界與地球村概念來看,臺灣融入來自世界不同語系的公民,近十年來因新住民的融入,使臺灣人口結構有重大改變。新住民以487,802人口位居第五大人口,亦讓新住民在臺適應問題漸受重視,更需提供學習典範以激勵彼此精進。
有鑒於此,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訪談法、文件分析法蒐集相關資料,以莫愛芳為例,深入探討新住民女性之適應歷程。研究者經由訪談及資料分析,發現新住民女性莫愛芳適應階段為:
(1)夢想萌芽期: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臺灣文化懷抱著期待與嚮往,並積極學習本地文化、語言。
(2)衝擊調適期:因為語言、價值觀、生活方式等,與自己原鄉大相逕庭,開始產生懷疑、迷失、逃避在地文化之「同化」,因而逐漸產生文化衝擊。待生活經驗增加、人際網絡拓展後,逐漸找回自己。
(3)熟悉綻放期:經過一段適應歷程後,新住民女性逐漸調適自己,反思轉化,讓自己快速適應環境的改變,找到自我的重心,找到自我的價值。
莫愛芳適應良好之成功運用轉化學習關鍵為:「逆來順受」、「正向思考」、「把握機會」、「勇於追夢」、「謙虛關懷」。除此之外,莫愛芳的適應歷程顯示:家庭的支持是每個生命成功者必備的基石,懂得掌握社會支持、社會支援者必能將自己推向更大的舞臺,而懂得把握機會與貴人的全力支援,是絕對的關鍵。
一個人的成功並非偶然,常常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傷疤,探索生命的歷程讓我們更能夠以多面向的角度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keep receiving and facing challenges ,from solving problems to breaking through bottlenecks. Everyone has different options. Taiwan looks like a multiple global village in the world that blends into citizens who speak different mother languag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recent decade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aiwa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immigrant residents in Taiwan have ranked number 5 with 487,802 people. According to that situation, we can’t help thinking high of how these immigrant residents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life in Taiwan, how to offer learning models to encourage them to get mastered with one another.
Owing to this, the study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inquiry. Relate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scuss the cas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of women immigrant residents in Taiwan, the case study, Ai-Fang Mo. The conclusion is obtained through interviewing and analyzing data outcome by the researcher.
(1).Dream Sprouting Stage-Be hopeful to the future, Be yearn for expectation to Taiwan’s culture ,learn local cultures and languages positively..
(2).Culture Shock & Adjustment Stage-Because language differences, values and lifestyles are quite different than original country, new female immigrants start producing doubt ,going astray and evading “Assimilation” of local cultures. They generates culture shock gradually until they discover themselves bit by bit by increasing life experiences and expanding friendship networks.
(3).Mastery & Blossom Stage-After a period of self-adjustment, new female immigrants adjust herself step by step, think back over transformation,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rapidly, find self- focus and self-evaluation.
Ai-Fang Mo’s success for adapting well by making good use of transformed learning. The followings are her philosophies of life are “Resign herself to adversity”, “Positive thinking”, “Grab the opportunity”, “Dare to dream”, “Modesty and care”. Besides, Ai-Fang Mo’s process also tells us that family support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that is prerequisite for every life or the success. It is crucial that understand how to grasp social supports, seize the chances and those resolute people who use all their strength to support. Social backers are those who push us to a huge stage.
A man’s success is not only by chance. There is always an unknown scar hides under the beautiful appearance.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life makes us appreciate one’s life story with different aspec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問題 3
第三節名詞釋義 3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第一節新住民女性在臺之發展 5
第二節新住民女性適應相關研究分析 10
第三節新住民女性適應的影響因素 20
第四節轉化學習與自我成長之探究 31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歷程 37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場域 40
第三節研究者背景 43
第四節研究方法及工具 45
第五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49
第六節建立關係與訪談過程 51
第七節研究倫理 52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莫愛芳來臺動機、過程、適應歷程與問題 55
第二節新住民女性莫愛芳在臺適應良好之轉化 75
第五章結論、建議與省思 83
第一節結論 83
第二節建議與省思 86
參考文獻 89
壹、中文部分 89
貳、英文部分 95
附錄 97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97
附錄二訪談大綱1 98
附錄三訪談大綱2 99
附錄四訪談同意書《修訂版》 100
附錄五報導資料文件示例 101
附錄六訪談示例─訪談稿二 102
附錄七訪談示例─訪談稿三 107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3)。內政部中程施政計畫(102至105年度)。取自內政部施政計畫http://www.moi.gov.tw/chi/chi_public/policy.aspx?policy_code=02&type=info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年3月25日)。民國87-103年原屬國籍結婚統計表。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68370&ctNode=29699&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年3月25日)。各縣市新住民人數及百分比。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03653&ctNode=29699& mp=1
毛兆莉(2007)。外籍新娘婚姻暴力被害人特質與警察處理經驗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CPU05149005)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美娟(2007)。東南亞籍女性配偶遭受婚姻暴力被害特性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CPU05102009)。
王美麗(2009)。澎湖縣越南新移民女性文化調適之個案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NT521202)。
王麗娜(2010)。東南亞跨國婚姻中的調適:臺灣先生的視角(碩士論文)。取自http://163.22.7.45:80/ir/handle/987654321/2909。
伍建昌(2010)。不幸福的殘障跨國婚姻-以社會模式觀點的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SYS5054056)。
朱雅萱、陳志賢(2010)。淺談新移民家庭青少年子女自我認同。教師之友,51(3),22-30。
江芷玲(2008)。越南籍新女性移民跨文化語言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江麗淑(2011)。社會接觸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年12月28日)。國際人口遷徙趨勢及其對就業與薪資之影響。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9595
吳佳臻(2013)。這幾年,新移民姊妹教我的二三事。臺灣人權學刊,1,167-177。
吳雅雯(2011)。語言、權力與認同:臺灣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之語言選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念慈(2007)。六位東南亞籍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5SCC00164009)
李亦園(1995)。文化與行為(二版)。臺北市:商務。

李秀珠(2005)。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系統編號93NKNU0739001)
李坤崇(1995)。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24-34。
李明堂、黃玉幸(2008)。臺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取自:http://sea.ib.asia.edu.tw/conference/Proceeding/%E7%AC%AC%。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sman)。臺北市:五南。
阮氏如玉(2010)。越南媽媽的育兒理念與社會化實踐:以南投埔里的臺越跨國婚姻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文律(2010)。漫談轉化學習。T&D飛訊,104,1-28。
林式州(2009)。外籍配偶對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系統編號097NTTTC576041)
林良穗(2008)。新移民家庭暴力個案防治網絡協調合作之經驗—以臺中縣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系統編號096THMU8201004)
林怡婷(2006)。越南配偶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4PCCU0115003)
林淑慧(2011)。多元一體-臺灣新住民的適應與認同。國文天地,4(27),34-41。
邱吟馨(2007)。新移民女性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系統編號096NHCT5329008)
邱吟馨(2007)。新移民女性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系統編號096NHCT5329008)
邱炫元(2013)。改宗與族群認同:印尼華裔穆斯林宣教師對華人的宣教策略。新世紀宗教研究,12(1),57-88。
侯翊鋒(2010)。桃園縣新移民女性配偶生活適應與社會關係網絡初探(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8MCU05636018)
查玲俐(2008)。警專學生對東南亞外籍配偶刻板印象與社會距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6NTNU5205057)
胡瑞芬(2011)。跨國婚姻家庭男性對父職的認知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9NTPTC204058)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主編(2007)。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市:左岸。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
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外籍媽媽在臺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4TMTC0576031)
祝惠霖(2008)。比較本國籍與東南亞跨國婚姻家庭之學前子女情緒表達與社會行為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馬南欣(2010)。跨國婚姻下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基隆市東信國小學童母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可婷(譯)(2010)。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原作者:Tim Rapley)。臺北縣: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張政緯(2008)。新生活與舊傳統一個築巢的想像:臺越跨國婚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淨善(2006)。外籍及大陸籍配偶就業歷程:以臺中市、彰化縣照顧服務產業之居家服務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銘倫(2009)。男性婚姻暴力加害人的羞恥感、罪惡感、歸因型態及婚暴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取自http://scholar.fju.edu.tw/paper/009874.html
曹俊漢(2007年11月19日)。敲響金鐘莫愛芳:外偶也是一家人。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1766
許倍綺(2013)。臺中市女性新移民的生活適應與輔導措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許皓雅(2010)。又性別又國別:臺越親密關係暴力探討-臺籍男性家暴相對人之敘說(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系統編號098NSYS5208092)
許詮奇(2008)。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執行外籍配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郭娟鳳(2010)。外籍配偶遭受家庭暴力求助因素與生活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系統編號098CCU05102012)
陳幼英(2007年12月16日)。金鐘影后莫愛芳產2933g女。蘋果日報。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071216/30077629/
陳玉梅(2009)。基隆市新移民女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社會支持與自覺疲勞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8NTPTC788041)

陳怡真(2006)。走過家暴「一個婚暴合併兒虐家庭的蛻變與新生」(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系統編號094THU00201011)
陳彥瑋(2009)。外籍配偶的主體性發展-臺東市越南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與社會網絡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秋衛(2010)。越南籍與大陸籍新住民女性的社會網絡分析—以苗栗縣大湖鄉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系統編號098HCU08501016)
陳美玉(2010)。新住民女性的家庭地位、社會支持對文化認同之影響(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系統編號098FGU05208005)
陳香君(2006)。跨國來臺越南女性配偶消費實踐之研究-以穿著打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系統編號094NCHU0402001)
陳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毓琦(2012)。一位新移民女性在臺適應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系統編號100NPTT5576030)
陳滄鉦(2007)。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5NTPTC61102)
陳燕禎(2008)。臺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國家與社會,4,43-100。
陳麗華(2007)。跨國婚姻家庭子女教養方式與親子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彭麗琴(2009)。女性新移民的枷與家;生命歷程發展的自我醒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美嘉( 2006)。跨國婚姻家庭父親角色及子女教養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曾馨儀(2008)。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與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立婷(2006)。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瑋芸(2008)。新住民子女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結構與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秀川(2009)。全球化下的新移民女性-臺灣外籍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與社會融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中市。
楊秀華(2007)。籠中鳥的飛越-家暴奮戰者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楊國樞主編(1994)。發展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楊華蓉(2010)。跨國婚姻家庭教養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葉芷妘(2012年2月11日)(2012)。新臺灣人出頭天─印尼莫愛芳,細心照護感動婆婆。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新臺灣人出頭天-印尼莫愛芳-細心照護感動婆婆213000073.html
廖梅芳(2007)。臺中市國小新住民子女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廖雪如(2007)。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對新住民社會網絡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齊君蕙(2006)。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屏東縣。(系統編號094NTTTC096004)
劉亭妤(2006)。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之社會支持網絡與其教養就學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3-50。
蔡秀菊(2007)。田尾鄉外籍配偶生活調適與社會網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系統編號095NCYU5091004)
蔡奇璋(2003)。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系統編號092CCU00142041)
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縣。(系統編號088NDHU057700)
盧玉琴(2004)。置身在離散中的混雜:三位越籍新移民女性生命故事之研究。(博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2NCCU5626004)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系統編號092NCCU5626004)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系統編號088NTNU0136004)
蕭慧君(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語言使用情形與認知能力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系統編號096TKU05329004)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系統編號090NCYU0658012)
關山月(2009)。由跨國婚姻探討我國多元文化之現況及其問題-與澳洲、新加坡比較(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系統編號098CPU05093005)
蘇芳儀(2007)。一樣的婆婆、不一樣的媳婦-臺灣籍婆婆與其外籍媳婦的相處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系統編號095NTNT5204019)
蘇容瑾(2005)。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系統編號093STUT0007001)
蘇惠君(2008)。外籍配偶在臺社會支持網絡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系統編號096THU00201009)
鐘重發(2004)。臺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系統編號092NCYU0658017)

貳、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 Hill.
Black, J. S., & Mendenhall, M. (1991).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Journal of InternationalBusiness Studies, 22(2), p. 227.(SSRN-id1805455)
Buono, M. L. H. D. (2008). Vietnamese women'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ir adaptation to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Amazon. (UMI No. 1243593792)
Chow, L. L. (2003). Building on strengths to thrive: Immigrant voices on migrat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proces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 No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 The United States.
Foley, G. L. N. (1984). Psycho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tisfaction of Vietnamese refuge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Lee, P. (2009). Racial assimilation and popular culture: Hmong youth (SUB) cultures and the Persistance of the color lin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The United States.
Psathas, G. (Ed.). (1973).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Wiley.
Poch, B. (2002).Socioeconomic adaptation of immigrantsfrom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n Intergenerational Analys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ississippi State, The United States.
Quintela, M. K. (2010). The power of youth in an emerging latina/ocCommunity(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diana.
Remy, D. (2007).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oronto's immigrant yquth's adaptation: A focus on social suppor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Guelph,Guelph, Ontario, Canada.
Tan, F. (2009). Living between two cultures: Personality and adaptation in Chinese immigrant youth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Brock University,Canada.
Thompson, C. (2007). Coping behavior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female immigrants from English speaking Caribbean countries (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Washington Avenue South, The United States.
Yi-Han WANG.(Ed). (2010), Being a Mother in a Foreign Land:Perspectives of Immigrant Wives on MotheringExperiences in Taiwan. Taiwan Joum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7 (1), 3-4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