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2011~2012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2年版。中國社會學院 Golembiewski、孫本初、江岷欽(1999)。公共管理論文精選。台北,元照出版社。 Simen, P.(2007),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正瑋(2013)。遊客目的地意象、旅遊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運動休閒與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立君(2010)。城市事件行銷的框架-以高雄市世界運動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王捷(2012)。高雄市電影輔助政策之分析:以城市行銷與產業發展理論為觀點。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王凱民(2012)。 八家將宗教節慶表演觀光吸引力、實際體驗 與遊客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王鈺婷(2011)。城市行銷關鍵要素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八十一年。交通部觀光局。 江大樹(2011)。建構我國成是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委託研究報告099266033。 余孟芬(2011)。客庄地方行銷政策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吳松林(2006)。全球化的城市競爭策略。研考會雙月刊,第30期:p5。 吳思嫻(2012)。居民在地智慧、幸福感與地方依附感對節慶活動效益影響之研究─以平溪天燈為例。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吳淑萍(2011)。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的新聞媒體角色。靜宜大學管理碩士論文。台中。 李佳儒(2012)。從消費者態度論遠東集團贊助花博流行館效益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李和興(2012)。花蓮壽豐立川漁場發展為環境學習中心之資源調查及潛力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李宜穎(2011)。遊憩動機、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六堆嘉年華」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李幸怡(2011)。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李采靈(2012)。台灣公立美術館賣店的經營與文化商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李淑貞(2012)。東石港口宮節慶活動觀光效益之研究。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旅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周育伶(2011)。台灣地方行銷活動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周欣德(2012)。文化節慶居民認同及滿意度研究─以錫口文化節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周琪偉(2004)。從地區行銷觀點探討地方產業發展策略-以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小燕(2011)。傳統節慶活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對岡山籃筐會之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彥宜(2012)。商業電視廣告影片設計之探討以「節慶廣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修平(2011)。城市行銷策略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新竹市、嘉義縣市政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林博文(2009)。公共部門運用行銷觀念之研究:行銷概念的擴大化與轉化。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8期:63-112。 林富國(2011)。宜蘭縣城市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 林雅雯(2012)。從「故鄉變異鄉」-貢寮海洋音樂祭節慶地景與生活空間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高雄。 林榮洲(2013)總編輯。漫步風城/新竹市文化旅遊導覽專刊」。新竹市文化局。 邱芃儀(2010)。臺北市城市行銷策略之研究:影視目標市場之STP分析 邱琦斌(2012)。地方特色節慶活動的困境與轉型之探討—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侯家淵(2012)。「慢城」經驗引進國內之可行性評估。康寧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科特勒(2004)。行銷是什麼?。張振明譯。台北:商周出版。(2003)。 科特勒、李南西(2007)。科特勒談政府如何做行銷。郭思妤譯。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200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彩雲(2008)。建立台中IMAGE以推展台中為國際觀光休閒城市。臺中市中興地政事務所。台中市政府。 唐梅芳(2011)。文化資產再利用經營策略之探討-以臺中市雙十文化流域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雲林。 夏鑄九、劉昭吟(2003)。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裕與台北市的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5期:p39-58。 孫本初、鍾京佑(2005)。 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 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107-135. 孫同文(2005)。全球化與都會治理:我國直轄市發展的評估。法政學報,第18期:p49-87。 徐千雅(2012)。2009年高雄世運電視廣告的符號學分析—論廣告中的城市行銷與國際連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如宜(2012)。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的產品生命週期分析。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徐國清(2012)。影響城市行銷關鍵因素之探討-以產業觀光/臺南市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 徐國寶(2011)。苗栗縣國小舞龍運動的傳承、轉化與創新推廣。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苗栗。 袁曉輝、顧朝林(2012)。世界城市研究的幾個核心問題。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2年第一期。 馬慧珊(2011)。陽明山國際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張尹孆(2011)。地方文化節行銷之研究-以溪頭竹文化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張宇塵(2011)。觀光節慶活動顧客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忠誠度之研究-以2010澎湖海上花火節為例。明道大學產業創新與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張志偉(2011)。金門新前墩聚落的社區營造。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金門。 張明芬(2011)。節慶活動做為城市行銷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爵士音樂節為例 張淑玲(2011)。地方政府辦理民俗節慶藝文活動研究—以2003年至2010年《臺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張錫賢(2011)。苗栗縣南庄鄉遊客旅遊動機、路線與節點複合體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梁氏蘭(2012)。越南香水塔目的地意象,知覺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巧瑜(2011)。威尼斯面具嘉年華之觀光體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伯崧(2012)。夢想製造、城市行銷與媒體景觀下的高雄世運會。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美玲(2012)。宗教旅遊觀光發展與地方認同之研究-以屏東慈鳳宮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許智喨(2011)。地方特色產業結合文化創意行銷之研究-以水林蕃薯文化節為例。康寧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郭秀玲(2012)。龜丹地區發展溫泉競爭策略之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溫泉產業研究所。嘉義。 郭耀昌(2008)。公共治理與地方事務。新竹市,偉文出版社。 陳秀凌(2012)。苗栗燈會對地方經濟發展之研究-應用I-O方法於個案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陳俊瑋(2012)。公私協力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南投縣茶業文化節慶活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姵汝(2012)。網頁設計原則運用於城市行銷網站之廣告效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陳姵諭(2011)。以心智地圖解析大學生對台灣各縣市旅遊偏好空間型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陳韋妢(2003)。地區行銷與城市競爭力營造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倫(2005)。 休閒遊憩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陳書榕(2011)。官辦節慶活動之論述分析-以台北市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曾蘭淑(2011)。地方居民對於節慶活動的效益認知與認同感對活動支持度之研究-以鳳荔文化季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曾資程(2012)。新竹市世博台灣館產創園區委外經營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游建華(2013)。新竹市世博臺灣館產創園區服務品質要素之研究—以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討。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湯喻情(2013)。影視觀光對高雄市城市行銷之影響-以網路族群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中。 童妃梅(2011)。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城市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絲奇雅.沙森(2001)。周振華(2005)等譯。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馮柏霖(2011)。節慶活動遊客擁擠知覺之探討—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黃宗儀(2008)。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出版社。 黃美玲(2011)。地方文化產業之參與動機研究-以臺東藥草節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麗玲(2003)。一九九0年代台北市都市計畫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與鄰里回應。地理學報,第34期:61-78。 黃繻寬(2012)。文化觀光發展要素與類型: 以荷蘭城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新竹市政府(2009)編印。新竹市觀光手冊2009年版。。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2002)。「新竹市文化資產自導式系統規劃」總結報告,指導單位:內政部,委託單位:,執行單位:清寰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九十一年十一月。 新竹市政府(2010)。世博台灣館暨風城文創館營運管理OT案計畫書。新竹,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議會(2010)。議事錄。新竹,新竹市議會。 新竹市政府(2013)。新竹市微旅行,慢活 樂遊 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楊永裕(2012)。鯤鯓王平安鹽祭發展文化觀光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 楊曾麗丹(2012)。台灣節慶魅力評價。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怡慧(2011)。城市行銷重要因素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基隆。 董聖文(2011)。城市行銷影片甄選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道格.桑德斯(2011)。陳信宏譯。落腳城市。台北,麥田出版社。 鄒惠貞(2011)。新北市住宿業與觀光資源之空間分佈關聯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熊漢文(2011)。城市觀光行銷之稽核研究—以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線」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舞瑪夫 達給魯頓(2011)。原住民節慶活動定位與策略之研究:以南投縣布農族部落為例。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趙惠端(2012)。從節慶活動策劃探討藝術節的經營─以「協志藝術季」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育靈(2011)。臺中市地方行銷策略規劃之分析。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劉宗光(2010)。應用Kano模式於節慶活動品質屬性之研究-以2009苗栗西湖渡假村五月雪桐花祭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論文。台中。 劉貞鈺(2011)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如何建構遊客地方依附:以2010年新埔鎮「新埔心‧照門情」節慶活動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劉益誠(2003)。全球城市架構下越界移民的希望與絕望:《勞動與資本的流動》與《無憾的賽局》二書比較。都市與設計學報,15/16:209-224。 潘國正(1997)。新竹市文化地圖。新竹,齊風堂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宛穎(2010)。聆聽的真實與想像:高雄市愛河之城市音景意象初探 蔡宜倪(2011)。節慶活動對目的地意象影響之研究-以2010台中爵士音樂節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蕙玲(2011)。遊客之活動涉入、形象識別、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聯性研究-以2010高雄市燈會藝術節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鄧肯‧泰勒(1998)。城市旅遊管理:政策、程序、與實務。王淑宜譯。2004。臺北市,六合出版社。 鄭名傑(2012)。節慶意象之體驗要素轉化於產品設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鄭昂(2012)。城市行銷網路議題內容分析—以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及高雄世界運動會新聞框架競爭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 鄭欣美(2011)。社區藝文團體參與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鄭國泰(2007)。管制治理-理論與實務分析。高雄,麗文文化。 蕭卉卉(2010)。亞洲區域國家觀光政策之分析。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蕭全政、江大樹、孫同文、劉淑惠(2003)。健全地方自治圖貌。內政部委託研究。 蕭佳恩(2012)。節慶活動與城市行銷─以2011嘉義市舉辦世界管樂年會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賴鈺文(2011)。策略性城市行銷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辦理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薛宇盛(2010)。都市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謝孝平(2011)。社頭鄉織襪產業行銷及觀光推廣策略之研究。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碩士論文。彰化。 顏良安(2012)。消費者休閒動機、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休閒遊憩與創意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顏淑真(2011)。花蓮地區居民對觀光節慶活動態度之研究:以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社會學碩士論文。花蓮。 魏瑞坤(2010)。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例。 英文文獻 Aguilar, A. G. and Ward, P. M. (2003) “Global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ega-city Expansion in Latin America:Analyzing Mexico City’s Peri-urban Hinderland, “ Cities, 20:1:p3-21. Alger, C. F.,(1988). “Perceiving, Analyzing and Coping with the local-Global Nexu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17:p321-340. Beaurgard, Robert A. and Pierre, J. (2000). “Disputing the Global: A Skeptical View of Locally-base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 Policy & Politics, 28:4:p465-478. Beaverstock, J.V., Taylor, P.J. and Smith, R.G.(1999)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Cities, 16: 6: p 445–458. Chadwick,G.(1971). “A Systems View of Planning,” Pergamon Press Inc., New York, p24. Checkland, P. (1999). “Systems Thinking, Systems Practice”. Wiley. P4~5. Drucker, P. F. (2000). “The Essential Drucker on Management”,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Inc.(中譯本:杜拉克精選:管理篇,李田樹譯,天下文化,2001年,p102)。 Farazmand, Ali,( 1999).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9:6:p509-522. Friedmann, John. (1986).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 17(1):p69-83. Friedmann,John and Wolff, Goetz Wolff. (1982).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asearch and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 6(3):p309-345. Gaussier, N., Lacour, C. and Puissant, S. (2003).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Territorial Scales,” Cities, 20:4:p253-263. Hall, Peter Geoffrey. (1966). “The World cities. New York and London:McGraw-Hill and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Hamilton, D. (1999). 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s, New York:Change Garland. Hood, C.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R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 p3-19. Jackson, M. C. (2003) Systems Thinking: Creative Holism for Managers. 高飛譯,系統思考-適於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p.10-11. Kotler, P. and Levy, S.(1969). Broad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 p10-15. Kotler, P., Haider D. H. and Rein, I. (1993). 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The Free Press, N.Y. pp.34-35. Kotler, P.,et al.(2002). Marketing Asian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Asia: John Wiley & Sons (中譯本:柯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羅漢等譯,洪順慶總審定,台北:商智文化)。 Krantz, M. and Schatzl, L. (1997). Marketing the city, European Cities in Comparative, p468-493. Neuman, W.L.(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llyn and Bacon.(中譯本: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揚智出版社)。 Ng, Mee Kam and Hills, P.(2003). “World Cities or Great C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Asian Metropolises, “ Cities, 20:3:p151-165. Peters, B.Guy and Pierre, John,(2001). “Development i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Towards Multi-level Governance,” Policy & Politics, 29:2:p131-135. Rhodes, R.A.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 Political Studies, XLIV:p652-667. Sassen, S. (2001). Cities: Capital, Global, and Worl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P1808-1816. Sassen, S. (2010). The city: Its return as a lens for social theory.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1) p3–11. Sassen, S. (2012). When the center no longer holds: Cities as frontier zones. Cities. Smouts, M. C.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p 81-89. Totaro, P. and O'Brien, G. (1996). Sydney's Darling, Sydney Morning Herald, 31October. Van den Berg, L. and Braun, E. (1999). Urban competitiveness, Marketing and Need for Organising Capacity, Urban Studies, 36:p987-999. World Bank. (1992). Goverance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 World Bank. Xue, K., Chen, X. and Yu, M. (2012). Can the World Expo change a city’s image through foreign media report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8:p746– 754. Zenker, S. , Eggers, F. and Farsky , M. (2013).Putting a price tag on cities: Insights into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places, cities, 30 : p 13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