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18.189.143.2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王映翔
作者(外文):
Ying-Hsiang Wang
論文名稱(中文):
大學畢業生從事打工度假之國別決策及其旅遊行為
論文名稱(外文):
The Country's Decision-Making and Travelling Behavior of Graduates 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tion
指導教授(中文):
倪進誠
指導教授(外文):
Chin-Cheng N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班
學號:
10124307
出版年(民國):
10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大學畢業生
、
打工度假
、
決策
、
旅遊
、
空間行為
外文關鍵詞:
graduates
、
working holiday
、
decision making
、
travel
、
spatial behavior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70
評分:
下載:62
收藏:0
大學畢業的年輕族群,由於正處於重要的生命轉換階段,故多得在「升學」或「就業」的十字路口做出生涯抉擇,充滿困惑與煩惱的同時,「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此種結合「旅遊」與「工作」另類自助旅行的出現,恰巧成為他們折衷選擇的「第三條路」,一方面能延續過往在學期間強烈的學習與玩樂心態,延後受職場制式化生活的束縛;另一方面又能解決無經濟能力者,尤其為青年缺乏旅費而產生觀光阻礙的問題。
本研究透過質性取向之文獻回顧、深入訪談為研究方式,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輔助說明。據此,研究發現大學畢業生從事打工度假分別受到「內在個人思維」以及「外在環境控制」兩大作用力所影響,其中,前者包含正向之推力(如增進個人視野的需求、同行伴侶的考量、工作瓶頸後的轉換心情、該地的社會連結、賺取旅費的機會)與面臨的阻力(如擔憂國外生活的不適應、起步晚與中斷資歷的顧慮、家人與無形力量的影響、缺乏足夠的積蓄);而後者則是包含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的吸引力、語言的學習、安全的考量、簽證的難易度、薪資高低與勞動機會。故在多元因素的影響下不難發現,打工度假行為的產生過程其實是充滿掙扎的。隨後在目的地該國的旅遊行為研究中獲知,其包括短距離的休閒(旅遊)行為(如例常的戶外休閒、享受新奇的購物、體驗在地文化、參加社交聚會等活動),以及長距離的旅遊行為(如獨特景點的朝聖、節慶與特定活動參與、紀念品的購買)。其中,就短距離的旅遊行為影響因素而言,從事工時短、排班彈性、不受淡旺季影響之其它類型的一般服務業及可購買具優惠車票,是最有利於更多短距離旅遊行為產生的;至於長距離旅遊行為的影響因素方面,農業性質的一級產業、觀光性質的三級產業、以及其它類型的一般服務業,三者皆有預留長距離旅遊的狀況,只是時機不同;此外,擁有機動性高的私人交通工具,將能促進打工度假者從事更多數目、更多類別的長距離旅遊行為。
For graduates, after graduation is at the significant stage of conversion in their life since they have to make decision between “further study” and “working”. When facing the confusion and worries, “working holiday” which combines with travel and work has coincidentally become the third way. On one hand, graduates can not only continue their strong attitude of learning and playing but also can postpone the stress by the standard work, when they attend working holiday. On the other hand, working holiday solves the problem of graduates cannot offer financial support by themselves to travel abroad, especially for their young time.
The methods to carry out this study were using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by literature review, in-deep interview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refore, the research finding is that the graduat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personal thinking” and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respectively when they face the working holiday. The former thinking, included positive push forces(e.g. demands of knowledge, accompanying of companions, getting rid of working bottleneck, network with local society, the opportunities to earn travelling expenses) and negative obstruction(e.g. adaptable concerns, delay and interruption of working experience, obsessions of family members and invisible deities, lack of savings). And latter driving forces included the attrac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the concerns about safety, difficulties of applying the visa,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salary and job. As a result, we found that the processes of working holiday participation for graduates are very complex and struggling. The second research finding is about the travelling behavior I destination of working holiday. It included the short-distance leisure behavior (e.g. outdoor leisure activities, novel shopping, experiences of local cultur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events) and the long-distance travelling behavior (e.g. pilgrimages to unique tourist attraction, participation of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s, souvenir purchases).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s of short-distance leisure behavior, both service industry engaged which had less working hours, but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 and the purchase of preferential price tickets are the most advantageous to them. For the causes of long-distance travelling behavior, the people would like to attend in spite of, primary industry of agriculture, tertiary industry of tourism, and other kind of service industry, but did in different timing. Furthermore, if they had private transportation, they would have more long-distance travelling behavio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大學畢業生的生涯規劃與考量 5
第二節 打工度假的發展脈絡 12
第三節 旅遊行為的特點 18
第四節 環境識覺、決策與空間行為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四章 內在的個人因素分析 38
第一節 正向的推力 38
第二節 面臨的阻力 44
第三節 小結 49
第五章 外在環境的國別因素分析 50
第一節 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的吸引力 50
第二節 語言的學習 51
第三節 安全的考量 54
第四節 簽證的難易度 54
第五節 薪資高低與勞動機會 56
第六節 小結 58
第六章 旅遊行為的類別與影響因素分析 59
第一節 不同尺度的旅遊行為 59
第二節 旅遊空間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72
第三節 小結 8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89
參考文獻 91
附 錄... 97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97
附錄二 受訪者資料 98
附錄三 訪談大綱 99
水淼(2011)。20幾歲要面對的人生困惑。新北市:好的文化。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臺北市:明文。
王曉晴(2004年4月)。2004年1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Cheers雜誌,43。
王繡玲(2012)。煉金或鍍金?澳洲工作假期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天下雜誌(2005年9月)。專訪林懷民:年輕的流浪一生的養分。天下雜誌,(330)。
石振弘(2005年5月)。誰是1000大企業搶著要的新鮮人。天下雜誌,(322),472-48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Michael Quinn)。台北市:桂冠。
吳家瑋(2008)。澳洲打工度假客的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昌期、吳淑芳(2009)。大學生必修的14堂課─談教育與生活。臺北市:心理。
李鍾桂(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文化事業。
李銘輝(2000)。觀光地理。臺北市:楊智文化。
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臺北市:楊智文化。
李雪莉(2008)。高失業年代,大學生準備度調查。天下雜誌,410,130-138。
李櫻珊(2010)。工作假期參與經驗及其對職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俐蓉(2004)。遊客在谷關溫泉區旅遊前資訊搜尋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建政(1994)。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輔導雙月刊,137,2818-2821。
杜億婷(2013)。澳洲打工度假:台灣青年打工度假者類型及影響其選擇之重要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旖旎(2004)。台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3-2413-H-007-007-),未出版。
林耿平(2009)。我思•故我在澳洲── 一趟打工度假之旅的看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智隆、王志敏(2010)。台灣高等教育之失業率與景氣循環關聯性分析與建議。美合技術學院報,29(1),41-62。
林湘蘋(2011)。臺灣赴歐青年志工之旅遊實踐與反思現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彥潔、張毓娟(2013)。加拿大,打工度假。臺北市:華成圖書。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圖書。
倪進誠(2000a)。島嶼旅遊空間移動之決策機制分析─澎湖群島遊客個案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3(4),27-49。
倪進誠(2000b)。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倪進誠(2005)。觀光地理學近年研究趨勢探析--兼論後遊客現象之萌現。國教世紀,214,25-36。
陳思倫(1995)。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3(6),25-52。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5)。休閒遊憩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勁甫、古素瑩(2006)。海外自助旅行者動機、知覺價值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9(4)。
陳信甫、陳永賓(2003)。台灣國民旅遊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韋綾(2012)。日本文化體驗及習得之研究─以渡假打工為探討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徐冬曲、游士正 (2005)。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體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嘉懋(2013)。台灣青年申請打工度假簽證之趨勢分析 -以澳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衛紅(1999)。旅遊動機定量分析及其對策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1(4),100-103。
張愷晏(2009)。社會變遷對大學畢業生的影響及學校諮商介入策略。諮商與輔導,277,7-10。
張巧臆(2012)。打工度假旅遊者之自我成長與能力提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雯玲(2011)。臺灣高等教育過量教育與就業現象研究。經營管理學刊,5/6,1-30。
張珮萱(2011)。赴日打工度假工作參與型態對文化體驗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慧慈(2014)。當打工度假變成體驗西方:台灣青年赴澳洲打工度假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彭詩容(2010)。從空間流動觀點探討打工度假者跨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之研究-以國人赴澳洲打工度假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實況。臺北市:紅葉文化。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
楊增華、蕭文君,(2007)。勞動假期-新興的另類觀光。臺灣林業,33(6),47-52。
蔡麗伶(譯)(1990)。旅遊心理學(原作者:Jarvis)。台北市:揚智文化。
蔡桂妙(2008)。觀光業者對參與打工度假方案之態度-以墾丁地區爲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4)。
劉森堯(譯)(2009)。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原作者:Josef Pieper)。臺北縣:立緒文化。
歐聖榮(2011)。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前程文化:新北市。
劉若蘭、林大森(2012)。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就學經驗、學習成果與畢業流向:與非第一代相比。教育實踐與研究,25(2),97-130。
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彥君(2013年10月)。2013青年行動力大調查:9成青年有夢還沒追,你也是嗎?天下雜誌,157,取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706。
盧雪亭(1999)。現代旅遊地理學。臺北市:地景企業。
蕭世華(2006)。紐西蘭,打工度假。臺北市:華成圖書。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1)。觀光校費行為: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ohn Swarbrooke & Susan Horner)。臺北市:貴魯。
謝曉雯、廖昭銘、林琬馨、蔡沛婕(2001)。選擇—大四畢業生生涯選擇之心路歷程。社會科學學報,9,153-180。
鍾尚澄(2009)。台灣之澳洲工作假期參與者之動機、歷程與利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羅雨欣(2010)。日本打工度假者後心流體驗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譚心莛(2014)。旅行的意義:打工度假與自我認同的形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
Clark, R. N. & Downing, K. B. (1985). Why here and not there: The conditional nature of recreation choice. In G. H. Stankey & S. F. McCool (Compilers). Proceedings-symposium on recreation choice behavior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INT-184. pp. 61-70). Ogden. UT: USDA Forest Service. Intermountain Research Station.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9(2), 119-127.
Dann, G. (1981). Tourist motivation- an apprais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2): 187 – 219.
Daniel Heuman (2005). Hospitality and reciprocity: Working Tourists in Dominic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2), 407-418.
Fiona Allon, Kay Anderson & Robyn Bushell (2008). Mutant mobilities: backpacker tourismin global Sydney. Mobilities , 3(1), 73-94.
Hunziker, W & Krapf, K (1941). Tourism as the sum of the phenomena and relationships arising from the travel and stay of non-residents. Publications AIES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ts Scientific Tourism.
Jeff Jarvis & Victoria Peel (2013). Tourists for hire: International working holidaymakers in a work based destination in regional Australia. Tourism management , 37, 114-124.
Knight, P. T. (2001). Editorial: employability and quality.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7(2), 93-95.
Murphy, P.E. (1985). 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 New York: Methuen.
Riley, P. (1988). Road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long-term budget travel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313-328.
R. G. Golledge & R. J. Stimson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ch.1).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Uriely, N. & Reichel, A. (2000). Working touris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ho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267-283.
Uriely, N. (2001).‘Travelling worker’ and ‘working tourists’: Variations acro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 and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3, 1-8.
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香客對竹蓮寺廟宇識覺及其空間行為之探思 -兼論社會變遷下信眾的變與不變
2.
臺灣獼猴災害之空間調適與侷限-以高雄市柴山果農為例
3.
國際教育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
4.
男廁在國中校園的空間意涵─二重國中的個案研究
5.
新旅遊景點與既有城市觀光景點關聯性之探討-以新竹市世博台灣館產創園區的遊客識覺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