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文獻 天下雜誌新聞稿 (2012)。2012年「幸福城市大調查」排行榜出爐。 今日新聞網,2013年2月20日,〈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統計結果8月首發「台版」再議〉。網址:http://taiwanhot.nownews.com/2013/02/20/301-2904339.htm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王俊明(1996)。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台灣醒報,2013年3月7日,〈衡量民眾福祉 幸福指數可編算〉。 網址: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9555 檢索日期:2013年3月27日。 任卓、馮克芸 譯(2009)。理查.佛羅里達(Florida, Richard)著。《尋找你的幸福城市》。台北市:天下雜誌。 李清茵 (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邢佔軍、劉相 (2008)。《城市幸福感︰來自六個省會城市的幸福指數報告》。中國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邢佔軍(2005)。《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中國大陸:人民出版社。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與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彥伶(2007)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 譯(1997)。Michael Argyl著。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 柯永河 (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柯承恩 (2004年8月26日)。追求幸福。商業周刊,第475期。網址: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8908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陳火泉(1990)。活在快樂中。台北:九歌出版社。 陳郁茜(2009)。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郭俊豪(2008)。大學生防禦性悲觀、拖延、自我設限及因應策略對幸福感影響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裏來?幸福理論的探索。載於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主編),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頁192-20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莊耀嘉編譯(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莊耀嘉、黃光國(民70)。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 新竹市政府主計處(2011) 。http://dep-auditing.hccg.gov.tw/ 新華社,2012年6月29日,〈聯合國定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網址:http://news.sinchew.com.my/topic/node/307395?tid=4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楊中芳總校訂,楊宜音、張志學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台北:巨流。 楊晴如(2009)。大學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情緒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蒙光俊(2008)。大學生完美主義、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董氏基金會(2012)。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網址: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檢索日期:2014年5月1日。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解應達、段海軍 (2007)。主觀幸福感研究進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五期。 聯合國新聞,2011年7月22日,〈聯大通過決議建議將“幸福”概念納入國家發展指數考核〉。網址: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5969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賴美蒨(2009)。大學生背景變項、人際親密、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建志(2005)。大學生生活壓力、幽默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謝秋嬋(2009)大學生人際親密、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縣。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家瑜譯(2008)。塔爾.班夏哈 (Tal Ben-Shahar)著:《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台北:天下文化。 蕭富元 (2008年1月30日)。哈佛大學生最熱門搶修的課,我要更快樂。天下雜誌,390,90-92。
貳、英文文獻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 Bradbum, N. M.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 Aldine Pub. Co.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117-124.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4), 731-739. Holahan, C. K. (1988). 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en. 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Lu, L. (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1), 79-90. Marks & Shah (2005) A well-being manifesto for a flourishing society, i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Meliha, T. D. (2006).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1, 188-197.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 145-159. Trotter,M.J.(2009).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sota. Veenhoven, R. (1993). Happiness in nations. Rotterdam: Risbo. Walker,M.E.(2009).Relationship of spirituality,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 popul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nnessee Stata University, Tenness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