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4.16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詩晴
論文名稱(中文):蘇軾詞中的遊仙意識探究
指導教授(中文):黃雅莉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號:10124105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蘇軾遊仙神仙儒釋道詞的詩化
外文關鍵詞:Su Shiimmortalscelestial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lyrics' poetic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蘇軾的作品散發著曠達超脫與笑看人生的襟懷,對於自己的不遇之境,不以幽怨筆觸發之,而以富哲思的健筆表達,這樣的一位大文豪,終其一生內心皆徘徊於仕隱的矛盾當中,因而造就蘇軾融合儒釋道思想轉化成自己的思維,超越苦難帶給他的種種考驗。
截至目前為止,學界對於蘇軾詞的研究頗眾,卻少見以其遊仙意識為題的研究,然而遊仙意識之詞,在另一個角度展現了詞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超越與寄託,並玉成了蘇軾對於詞境的拓展。在遊仙意識的詞作,具有鮮明的悲劇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徵,並以其全新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創新特徵,對宋詞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文以「蘇軾詞中的遊仙意識探究」為題,先就蘇軾生平與歷代遊仙文學發展作陳述,再剖析蘇軾各個時期的遊仙意識作品,藉由歷時性的脈絡一探蘇軾詞遊仙意識中所流露的思想內涵以及詞人心境在歲月流逝中所產生的蛻變,透過對蘇軾詞中的遊仙意識作全面性研究,以探尋詞人的生存體驗與深沉意蘊,再尋繹其詞中的藝術特色,既而為其遊仙意識之詞對宋詞的發展做定位與評價。
綜合全文,正是蘇軾獨特的人生觀與性格襟懷,使他在前人慣常的題材範圍之外,從遊仙的另一角度超越了世俗性的情感和追求,使詞體對生存體驗有著挖掘的深度。並以遊仙的騰空之想,在宋詞的創作中另闢蹊徑,開拓創新,因而為詞的「詩化」、「雅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Su Shi 's work reveals a broad-minded and smile-to-life bosom. Having unrecognized talent he expressed himeself in philosophic writing style instead of hidden bitterness. Su Shi, a widely respected writer, was trapped i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reer and solitude the whole lifetime. Thus it caused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ransformed into his own thinking beyond the challenges brought him misery .
So far,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for Su Shi's lyrics are quite numerous , but there is still less study of lyrics about immortals. However these works express poets' surpassing and entrusting in reality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and help accomplis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Lyrics about immortals possessing the features of distinct tragedy, transcendence and philosophy contributes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yrics of the Sung Dynasty by the whole new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vivid creative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f Su Shi's lyrics about immortals", firstly describes Su Shi's lifetime and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about immortals. Secondly we analyze Su Shi's compositions in various periods and discuss ideological content revealed from his lyrics about immortals and metamorphosis of poet's minds generated in the passing of time by diachronic contex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u Shi's lyrics about immortals we finally explore poets' the experience of human existence with deep meaning, think back its artistic features and orientate and evaluate his contribument for developing of lyrics of the Sung Dynasty.

In summary Su Shi's open-minded outlook and unique personality drives him to dig deeply into the experience of human existence byeond the cliché from another angle exceeding the mundane emotion and persuit. And by the thought of immortals Su Shi opened a new road to the producing of lyrics of the Sung Dynasty and ha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for lyrics' poetic and eleg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7
第二章 蘇軾的生平經歷與遊仙創作背景探源…………………………21
第一節 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生平經歷 ………………21
一、 北宋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氛圍 …………………… 21
二、 蘇軾其人及成長環境 …………………………… 24
第二節 北宋之前遊仙文學的發展 ……………………… 28
一、 先秦的遊仙文學 ………………………………… 28
二、 兩漢的遊仙文學 ………………………………… 31
三、 魏晉的遊仙文學 ………………………………… 33
四、 唐代的遊仙文學 ………………………………… 43
第三節 北宋的遊仙文學 ………………………………… 46
一、 北宋的遊仙詩 …………………………………… 46
二、 北宋的遊仙詞 …………………………………… 48
第三章 烏臺詩案前的尋仙心路………………………………………… 53
第一節 鳳翔時期的仙村之尋 …………………………… 54
一、 有志不得伸的宦海沉浮之感 …………………… 54
二、 欲下扁舟歸去的仙家之想 ……………………… 56
第二節 第一次知杭的寄情之遊 ………………………… 57
一、 自然之遊 ………………………………………… 58
二、 情愛之遊 ………………………………………… 60
三、 浮生須臾飄蕩之遊 ……………………………… 65
四、 歸去來兮與思親之想 …………………………… 66
第三節 密州期的心態轉變 ……………………………… 71
一、 與友人諧謔遊戲的仙想之樂 …………………… 72
二、 醉鄉中的飛仙想望傳達對親人的懷念 ………… 73
三、 春仙之想中的「尋春」、「惜春」情懷 ………… 75
第四節 徐州、湖州期之回首來時 ……………………… 76
一、 夜闌相對夢魂間 ………………………………… 76
二、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 77
三、 清光長送人歸去:思家憶舊的回歸 …………… 78
第四章 黃州與流寓江淮的遊仙之想 …………………………… 84
第一節 黃州時期之遊仙意識 …………………………… 84
一、 驚魂未定,人生如夢 …………………………… 85
二、 交遊之樂與歸耕之想 …………………………… 87
三、 偶逢與隨緣的心境成型 ………………………… 90
四、 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 92
五、 功成身退的終老準備 …………………………… 94
六、 藉遊仙以傳達對人情物理的珍惜賞愛 ……… 95
七、 解悲成喜的心路轉折 …………………………… 98
第二節 流寓江淮期之遊仙意識 ………………………… 103
一、 人生飄蕩之感 …………………………………… 103
二、 自然風物為安頓心靈之方 ……………………… 105
三、 內心感慨與歸隱之盼 …………………………… 106
第五章 入翰林院後的遊仙之願 ……………………………………… 117
第一節 汴京時期之遊仙意識 …………………………… 117
第二節 再居杭州之遊仙意識 …………………………… 119
一、 好伴騎鯨公子的歸耕之想 ……………………… 119
二、 生活點滴中的平淡幸福 ………………………… 124
三、 平和地看待離別 ………………………………… 125
四、 品味瑞香清而不凡之絕美 ……………………… 125
第三節 揚、定時期之遊仙意識 …………………………127
一、 揚州繽紛景色中的快意人生 …………………… 127
二、 定州時期之風雨前的擔憂 ……………………… 129
第四節 嶺南及北歸之遊仙意識 ………………………… 133
一、 真誠質樸的人我交遊 …………………………… 134
二、 無處不坦然的心安心穩 ………………………… 137
三、 紅粉知己之悼 …………………………………… 138
第六章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之藝術特色與詞史意義………………… 144
第一節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之藝術特色 ………………… 145
一、 善用多種感官以營造遊仙之致 ………………… 145
二、 善於雜揉各家與三派思想 ……………………… 150
三、 透過求女與神女之喻增強作品的藝術性 ……… 154
四、 神仙神物類事典之巧用 ………………………… 156
第二節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的詞史意義 ………………… 165
一、 承前代詩人曹植、李白而來 …………………… 165
二、 詞亦言志,詞的詩化 …………………………… 173
三、 比興寄託的深隱呈現 …………………………… 176
第七章 結論 …………………………………………………… 182
一、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寫作的形成背景 …………… 182
二、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的發展歷程 ………………… 182
三、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之藝術特色 ………………… 187
四、 蘇軾詞中遊仙意識出現的詞史意義 …………… 189
參考文獻 ……………………………………………………………………… 192
參考文獻
壹、專書
(一) 傳統古籍類
春秋‧左丘明,李夢生譯注:《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戰國‧列子撰,王強模譯注:《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漢‧東方朔:《十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漢‧劉向撰,滕修展等注譯,鄧安生審訂:《列仙傳神仙傳注譯》,天津:百花
文藝出版社,1996年
漢‧劉安撰,張廣保編著:《淮南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漢‧劉安撰,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漢‧鄭元注:《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司馬遷:《史記》,卷117,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晉‧陶潛:《搜神後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臺北:新興書局,
1989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影印
中華書局點校本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冶平校注:《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 年4月
晉‧葛洪撰,李中華注譯:《新譯抱朴子》,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晉‧葛洪撰,張廣保編:《抱朴子內篇》,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晉‧郭璞注,袁柯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晉‧郭璞注,袁坷譯注:《山海經校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29年初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梁‧劉勰撰,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梁‧宗懍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梁‧宗懔撰,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鍾嶸撰,王叔岷箋:《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化圖書社,1979年
唐‧韓愈撰,馬伯通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韓鄂:《歲華紀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沈下賢撰,肖占鵬、李敖洋校注:《沈下賢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社,2003年
唐‧李白撰,王琦注、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0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輯校:《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後晉‧張昭遠、賈緯等人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典校:《蘇軾詩集》,臺北:莊嚴出版
社,1990年
宋‧蘇軾撰,曾棗莊主編:《蘇東坡詞全編匯評本》,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7年
宋‧蘇軾撰,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98 年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宋‧洪興祖、清‧蔣驥:《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誌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陸游撰:《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5 年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黃庭堅:《全宋詩十5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
宋‧張邦基撰:《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王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
局,1989年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46,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宋‧施諤:《淳祐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宋‧傅幹注,劉尚榮校證:《傅幹注坡詞》,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宋.陳鵠撰,鄭世剛點校:《西塘集耆舊續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元‧脫脫等修:《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羅頎:《物原》,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 年
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
清‧紀昀等總纂《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汪灝等撰:《廣群芳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清‧畢沅編著:《續資治通鑑‧宋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紀昀等編纂:《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張潮:《幽夢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年
清‧朱乾:《樂府正義》卷1,京都大學漢籍善本叢書,昭和年間
清‧張宗橚輯:《詞林紀事》,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6年
清‧劉熙載撰:《藝概.詞曲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末‧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末‧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末‧王國維撰,黃霖等導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夢生:《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唐圭璋:《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1988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唐圭璋編撰,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孫康宜撰、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1994年
陳寅恪撰:《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程俊英、蔣見元譯注:《詩經》,臺北:暢讀國際文化,2003年
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 今人論著
〈大人理境與無君思想的關係〉《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丹納:《藝術哲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岳川、胡經之主編:《文藝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保珍:《東坡詞研究》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雲五主編:《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臺北市: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1979年
王雲五等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靜芝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公司,2001年
王闓運撰:《楚辭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史雙元:《宋詞與佛道思想》,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曲德來:《歷代賦》,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靖華:《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年
余秋雨:《山居筆記》,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元洛:《歌鼓湘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林書堯:《色彩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洪北江主編,瀧川龜次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書局,1972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徐漢民:《稼軒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祝鴻杰:《博物志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臺北,復興圖書出版社:1984年
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張夢機:《歐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張福慶:《蘇軾詩詞名篇詳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詞源》,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
許伯卿:《宋詞題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郭美美:《東坡在詞風上的繼承與創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郭廉夫、張繼華:《色彩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陳文新:《六朝小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陳滿銘:《蘇辛詞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陳桂芬:《千古風流蘇東坡》,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傅幹注,劉尚榮校證:《傅幹注坡詞》,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曾棗莊:《蘇辛詞選》,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曾棗莊:《蘇詞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曾棗莊:《蘇軾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黃雅莉:《詞情的饗宴》,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新文豐編輯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復文文化出版社,1995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聞一多撰,朱自清、郭沫若等編輯:《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趙益著:《六朝南方神仙到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劉曼麗:《東坡詞的風格與技巧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鄭傑文:《穆天子傳通解》,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中國:三秦出版社,1998年
鍾來因:《中古仙道詩精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顏崑陽:《蘇辛詞》,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嚴一萍選輯:《百步叢書輯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三) 學位論文
王郭皇:《蘇軾詩詞水意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2年
任偉:《魏晉南北朝文人遊仙詩論略》,中國: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朱瑞芬:《東坡詞樂器意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
修碩士論文,2006年
江飛鵬:《試論東坡詞的仙道用典》,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6年
李書坡:《中古遊仙詩研究》,中國: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年
周鳳珠:《東坡黃州詞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國文在職進修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尚雪紅:《蘇軾詞思想研究》,中國: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柳明熙:《蘇東坡詞所表現的心路歷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
博士論文,1988年
洪啟智:《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
學在職碩士論文,2006年
洪鳴谷:《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
2006年
秦永紅:《宋代遊仙詞研究》,中國: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袁野:《曹操、曹植遊仙詩與朝鮮李春英遊仙詩比較研究》(吉林:延邊大學碩
士論文,2012年)
康萍:《魏晉遊仙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張英夫:《曹唐遊仙詩緣起及成就》,中國: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6年
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張嘉純:《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
士論文,2000年
許育喬:《東坡詞酒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所碩士
論文,2007年
許育喬:《東坡詞酒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
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郭俊芳:《唐前遊仙詩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2012

陳子梅:《郭璞遊仙詩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

陳美坊:《東坡詞天文意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
2005年
陳雅娟:《蘇軾遊仙詩研究》,臺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
2005年
陳燕翔:《唐代文人遊仙詩研究》,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彭淑玲:《東坡詞風雨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所碩
士論文,2008年
程汶宣:《李清照詞篇章意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
士班,2005年
黃千足:《東坡送別詞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所碩
士論文,2007年
黃家家:《神山神話在中古遊仙題材詩賦中的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惠芳:《東坡詞夢意象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所碩
士論文,2007年
黃鈺婷:《東坡詞禽鳥意象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碩士論文,
2006年
趙婷婷:《曹唐遊仙詩論稿》,中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昭明:《蘇軾意內言外詞隅測》,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鄭慧敏:《東坡樂府之美學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班,2004年
翟晴:《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創作的影響》,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2010年
盧雪玲:《辛稼軒遊仙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盧曉輝:《宋代遊仙詩研究》,中國: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儲曉君:《魏晉遊仙詩研究》,安徽: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95年
羅佳妮:《中晚唐遊仙詩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2012年
貳、期刊論文
孔現紅:〈苦痛中的抉擇—仕隱情結在蘇軾詞作中的情感轉化〉,《淮南師範學院
學報》,2006年第6期
尹慧明:〈寄蘊藉於豪放之外,寓曠遠於婉約之中一蘇軾詞風淺論〉,《新疆教育
學院學報》,2000年
王建平:〈蘇軾性格特徵的文化闡釋〉,《河南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王曉毅:〈王弼玄學的歷史評論〉,《中國文化月刊》,1995年12月
王麗珍:〈求仙道旨在求功業-試論曹操的遊仙詩的思想實質〉,《青海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田慧玲、王友勝:〈蘇軾詞中的神話意象〉,《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院學報》,
2010年12月第6期
朱立新:〈漢魏六朝遊仙詩的類型與結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

吳帆:〈東坡的抒情範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2期
吳琪霞:〈蘇軾詞中的莊子思想〉,《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5年第1

李乃龍:〈唐代遊仙詩的若干特質〉,《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9月第27卷第3期
李洲良:〈精神世界的詩意漫遊─遊仙初探〉,《北方論叢》,1993年第3期
周雲龍:〈蘇軾《雨中花慢》(嫩臉羞蛾)寫的就是朝雲〉,《渤海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
周照娟:〈長短句裡看人生—談蘇軾詞對人生的思考〉,《中學語文》,2008年第
12期
周懋昌:〈梅格人品兩奇絕〉,《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7月
林佳蓉:〈宋代崇道風氣與詩歌創作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2

林冠群:〈蘇軾嶺南詩作的思想品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5年第2期
金璐璐:〈悲劇意識的消解———論曹植遊仙詩的時間和空間意象〉,《哈爾濱學
院學報》,第27卷第8期
高培華:〈蘇軾《雨中花慢》是悼念朝雲〉,《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
張振謙:〈論唐宋遊仙詞〉,《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張德昌:〈試論蘇軾的嶺南詩〉,《學術研究》,1981年第6期
陳啟成:〈嗅覺藝術的願景〉,《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第16卷第2

陳博惠:〈能雪魂忠死亦甘——試評蘇軾被貶嶺南時期的詩作〉,《海南大學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陳滿銘:〈東坡詞與陶淵明—從一首江城子詞談起〉,《國文天地》15 卷9 期,
2000年2月
閔敏:〈一個被人遺忘的詞體—遊仙詞研究〉,《學術探索》,2012年第3期
溫斌:〈試論蘇軾文化人格的建構〉,《陰山學刊》第12卷第3期,1999年9月
劉海濤:〈幽怨與曠達─東坡詞中矛盾的人生悖論〉,《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
學報》,2009年第4期
劉曉光:〈是非終非真,戚戚欲何念-析曹操的遊仙詩〉,《北京教育學院學
報》,1998年第1期
蔡照波:〈從蘇軾嶺南詩看其出世與入世思想的一致性〉,《嶺南文史》,2012年
第3期
蔣哲倫:(論東坡詞的主體意識),《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龍沐勛:〈東坡樂府綜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3號,1933年4月
譚清洋、王勇:〈試論東坡詞中的哲思妙悟〉,《德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參考文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