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2.14.240.2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宇涵
作者(外文):Lee Yu Han
論文名稱(中文):文言文分層式筆記數位教材之設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Design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Digital Material Based on Structured Note
指導教授(中文):廖冠智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學號:10025432
出版年(民國):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文言文分層結構筆記註記教材設計
外文關鍵詞:literary Proselayer information structurestructurednotesnotesmaterial desig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九年一貫國語文能力指標中指出,熟習活用生字語詞的形音義,能分辨語體文及文言文中詞語的差別,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以增進閱讀能力。然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往往興趣低落,本研究旨在以分層式訊息結構,結合筆記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易於使用文言文教材。
研究先行探究學生在國語文課本中,其文言文單元上的使用註記方式。統計各種註記方法的出現頻率與型態,依其「註記順序」、「註記強度」面向進行分析,整理出輔助閱讀文言文的圖像與線條之呈現,最後由淺入深訂定:文字形音義、詞語的結構、句段的翻譯、情境等層次,以「赤壁賦」為課程單元範例並實際完成數位教材。研究調查苗栗縣某高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此教材的操作與表現情形,結果發現:一、分層結構的呈現方式有助於學生對文言文之理解。二、筆記的重點輔助,使學生快速學習與提高興趣。三、藉由分層式筆記數位教材之互動學習,增進學習理解力。研究結果期望提供給教學設計之應用與參考。
The indicator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points out that the skillful at using new vocabulary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figure, voice, and meaning, will be useful to differ the spoken style language from the literary language, and to upgrade the reading ability by the different reading strategies. Students are losing interest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during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classical Chinese through the layer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ms in note presentation.
Research presents that students used the note of methods to learn classical Chinese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The study counted frequencies and the type of note method, and focused on “annotation by sequences” and “annotation by strengths” to analyze the usage that taking on auxiliary figures and lines to read classical Chinese.
From simple to difficult step by step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search, the researcher set up the levels of figures, voices and meaning of words, structure of phrase translation, and the scenarios so on. For instance,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the classical Chinese “赤壁賦” for our example of curriculum to design the digit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s of students in applying the materials, and three important results as follow:
1).The classical Chinese based on structured note assist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2).The key points of note support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speed and interest in classical Chinese.
3).Through 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of materials enhances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study hopes that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reference of the digital material design.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一、研究目的 3
二、待答問題 3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研究範圍 4
二、研究限制 4
第四節研究架構 5
第五節解釋名詞 6
一、文言文分層式筆記數位教材 6
二、國語文言文 6
三、筆記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互動多媒體 7
一、互動式多媒體 7
二、多媒體學習 8
四、小結 10
第二節訊息設計 11
一、訊息設計背景、意義及功能 11
二、訊息處理理論 12
三、記號和符號 15
四、視覺傳達 17
五、網站設計 19
六、小結 22
第三節國語文言文 23
一、文言文 23
二、文言文之教學法 23
三、文言文數位學習 27
四、小結 28
第四節註記 29
第三章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流程 33
一、研究前準備階段 33
二、教材設計階段 33
三、實施階段 34
四、資料分析階段 34
第二節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研究工具 35
一、文言文分層式筆記數位教材 35
二、學生學習國語文言文態度問卷調查表 35
三、整體評估表 36
四、專家評估意見表 36
五、專家及學生訪談表 36
第四節課本內容觀察紀錄結果分析 37
一、內容觀察 37
二、觀察程序 38
三、分析結果 39
第五節研究設計 46
一、教材實作流程 46
二、實驗流程 46
第四章文言文分層式筆記數位教材設計 49
第一節筆記教材之註記設計 49
第二節文言文內容分層設計 52
一、《赤壁賦》題材介紹 52
二、《赤壁賦》注音介紹 52
三、《赤壁賦》翻譯介紹 52
四、《赤壁賦》修辭介紹 54
五、《赤壁賦》字義介紹 56
六、《赤壁賦》情境介紹 57
第三節筆記數位教材內容設計 60
一、內容編排 60
二、教材介面說明 62
第五章研究結果 64
第一節研究對象分析 64
第二節施測結果分析 64
一、文言文態度評估 64
二、教材整體評估 66
三、專家評估 68
第三節訪談結果分析 71
一、專家對文言文分層式數位教材之回饋 71
二、學生對文言文分層式數位教材之回饋 72
第六章結論與未來建議 75
第一節結論 75
第二節未來研究建議 78
一、教材建置建議 78
二、後續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0
中文文獻 80
英文文獻 83
相關網站 84
附件 85
附件一學習國語文言文之態度調查 85
附件二教材整體評估表 87
附件三專家評估意見表 89
附件四專家訪談逐字表(第一階段) 91
附件五專家訪談表(第二階段) 92
附件六學生訪談表 93
附件七學生課本 94
中文文獻
史存直(2005)。文言語法。中華書局。
左松超(2003)。文言語法綱要。台北:五南。
林記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芝光(2009)。資訊科技融入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識字低成就學生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靜瑜等人(2010)。電子書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暨評量回饋輔助系統之實測與滿意度評估。TANET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報告書(頁23-29)。國立台南大學,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齊瑮琛(2010)。不同之多媒體教材組合模式對文言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家駿(2010)。鷹架式線上註記輔助英文閱讀教學系統。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藝樺(2011)。植物單元教材之信息圖像設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薇(2011)。故事情境融入修辭法悅趣學習設計與成效研究-以譬喻、轉化及誇飾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珮如(2012)。衛生保健繪本之擬人化視覺圖像設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如、陳俊宏(1996)。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劉耘安(2007)。華語語法多媒體教材設計研究─以被字句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宏(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
孫皓瓊(2012)。解構圖像─隱藏在圖像設計間的訊息傳達。台北,佳魁資訊。
劉伊霖(2012)。行動學習應用案例分析。數位學習品質證中心。取自http://www.elq.org.tw/service_learning002.php。
黃武元(2004)。線上註記系統應用於線上教材閱讀之研究。全球華人科技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饒培倫、胡志偉、陳守賢、劉光記、秦韻婷(2001)。線上文本註記平台之開發。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何昱穎(2008)。結合字彙翻譯及即時共同註記之合作閱讀輔助系統開發與學習歷程分析。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邱繽瑩(2003)。開發SCORM教材之多媒體編輯工具實作。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羅綸新、齊瑮琛(2010)。不同之多媒體教材組合模式對文言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華語文研究期刊,9(3),1-29。
張瓊云(2008)。運用圖像化教學於國小文言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賴香伶(2010)。國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設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江柏寬(2007)。電子文件註記系統之探討與實作。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嬿婷(2006)。無縫隙整合註記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昭賢(2010)。鷹架式線上註記輔助英文閱讀教學系統。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春雄、施文奇(2009)。行動學習環境下使用摘要註記教材系統之設計。
黃信嘉、楊鎮華、蔣旭政(2011)。註記系統在線上學習環境中與反思等級之影響。TWELF2011第七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出版社。
盧雪梅(2000)。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
宋.蘇東坡(1969)。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王更生(2001)。蘇軾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
陳新雄(2003)。東坡詩選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
鮑善淳(2004)。怎樣閱讀古文。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方麗娜(2004)。文言文詞義教學研究。中等教育學報,第十一期,頁152。
張志華(2009)。讓文言文教學靈活生動起來。閱讀與鑑賞,頁13。
星野克美等(黃恆正著)(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張紹杰(2005)。語言符號任意性研究: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探索。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Koffka, Kurt (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台北,昭明。
高敏麗(2005)。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能力指標探討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玲(1988)。蓋聶教學理論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2輯,207-216。
英文文獻
Anderson, D. R. (1987).Creativ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C. S. Peirce.Martinus Nijhoff Philosophy Library, 27,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Ball, E. C. (2010). Annotation an effective for student feedback: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10, 138-143.
CatherineC. Marshall.(2001). Gene Golovchinsky, Morgan N. Price, “Digital libraries and mobility,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Gagne(1977). Conditions of Learning,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epes, G.(1944). Language of Vision. New York: Cover Publications, Inc
Max Wertheimer(1912)。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pparent movement.
Schwier, R. A. & Misanchuk, E. R(199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Ovsiannikov, I.A.,Arbib,M.A.,Mcneill,T.H.(1999).Annot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50,pp.329-362.
Price, R. V (1991).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a guide for authors Belmont, CA: Wadsworth.
Rumelhart,D.E. (1977).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 J. Spiro, B. C. Bruce, & W. 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33-5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相關網站
文言文學習網站http://chincenter.fg.tp.edu.tw:8080
中文百科在線網http://www.zwbk.org/
古文觀止http://www.rthk.org.hk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Desiring Clicks http://dclick.fourdesire.com/
Dribbble http://dribbble.com/
數位教學資源網站http://etoe.tc.edu.tw/index/vrs/did/11325
大學語文研究http://www.eyjx.com/
智庫百科(2010)。Otto Neurath。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5%A5%
MasterNewMedia(2003)。Luigi Canali De Rossi取自
http://www.masternewmedia.org/2003/02/07/post_modern_knowledge_management_and.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