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233.15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呂苑頤
作者(外文):Yuan-Yi Lu
論文名稱(中文):臺北市家長對學齡期兒童接受學校輔導需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ents’ Perspective on the Needs of Using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Children
指導教授(中文):曾文志
指導教授(外文):Wen-chih 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學號:10025304
出版年(民國):10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9
中文關鍵詞:輔導需求焦點團體訪談家長學齡期兒童學校輔導工作
外文關鍵詞:The needs of using counseling servicesFocus group interviewParentsChildrenSchool counsel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長對於兒童接受學校輔導的需求。採取質性研究方式,邀請台北市家有學齡期兒童的家長為參與者,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一共進行三場不同家長的團體,再經資料統整、分析探討家長對於兒童接受學校輔導之經驗。此經驗包含家長對於學校輔導之理解、態度與期待。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家長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解較少,且偏重於輔導活動的進行方式。家長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解來自於兒童的分享,透過兒童瞭解到輔導活動進行方式,但對於輔導工作的目標與活動理念、對兒童的助益等,家長較少有機會理解。
2.在家長對於學校輔導的態度上,家長主要抱持支持的態度,而汙名化現象、輔導成效與家長過去的受輔經驗,均影響家長對學校輔導的態度。
3.家長認為兒童須接受的學校輔導主題包含學習良好道德、發揮潛能,以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家長認為學校輔導需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建立良好的品格、道德觀,並且與人為善;另外就是關於自我的潛能開發、自信提升、充分表達等。
4.家長期待輔導室發揮其提供求助、諮詢、輔導訓練的功能。家長期待輔導室重視兒童的求助管道,同時也提供家長諮詢、專業訓練等,協助家長提升專業知能以解決兒童困擾。
本研究以訪談資料的整理、分析與討論,幫助讀者能夠瞭解家長對於兒童接受學校輔導的需求,並希望藉由本研究提供家長、學校輔導工作者、後續研究者若干建議與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needs of parents think about children receiving school counseling. By three semi-structured focus interview groups, there are parent participants provide their experience about children receiving school counseling. The researcher collates and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expectance.
The research result finds four points. First, parents have few understanding about school counseling, and emphasis on the way of school counseling activities doing. Secondly, the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counseling are positive. This positive attitude is influence by stigma, the effect of school counseling and parents’ past school counseling experience. Third, parents think children should learn some virtues, develop potential and have a nice friendship. Fourth, parents expect counseling room can provided the function of seeking help, consulting and train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輔導工作的內涵與概況 7
第二節 家長對於兒童接受學校輔導服務之需求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1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0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22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8
第一節 家長對於學校輔導服務的理解與態度 28
第二節 家長認為兒童需接受的輔導主題 34
第三節 家長期待學校提供哪些輔導服務 40
第四節 家長對於兒童接受輔導服務的發現與討論 4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2


圖表次
表3-1 受訪者資料 23
表3-2焦點團體訪談資料之編碼範例 26


附錄一 研究感謝函與團體討論說明 58
附錄二 焦點團體訪談同意書 59
中文部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怡君(2010)。國中學生輔導需求調查研究—以雲林縣三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彭震宇(2007)。以輔導三級預防制度為架構的「花蓮縣高關懷個案管理」程式之簡介與應用。學生輔導季刊,103,106-124。
內政部統計處(2013)。101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概況。內政統計通報報告,未出版。
兒童福利聯盟(2002)。2002年都會地區兒童人權維護調查報告。引自: 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250
兒童福利聯盟(2003)。2003年兒童心理資本投資調查。引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16
賴朝暉 (1996)。現階段國小輔導工作成效、問題與改進芻議。國教輔導,36(2),41-47。
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慧玟、游森期、鄭琿(2010)。綜合醫院青少年保健門診個案對心理衛生服務的知識、需求及滿意度調查。中山醫學雜誌,21(2),133-143。
李慧賢(2003)。國中輔導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教訓輔三合一與心理師法實施後的角色與定位。輔導通訊,85,52-63。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林家興(2002)。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的現況與建議。學生輔導雙月刊,8,119-123。
林家興(2008)。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調查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23,117-145。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之探討(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林瑞吉(2008)。國小教師諮詢之行動研究一位輔導工作者的實踐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萬億、黃韻如(2005)。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學校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葛婷婷(2009)。國中生旁觀欺凌行為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進財(1999)。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實施策略與未來展望。學生事務,3(1)。
行政院主計處(2009)。98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青年輔導委員會結果綜合分析報告,未出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09)。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工作資源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輔導工作參考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輔導人力成效評估~打造「輔導黃金三角」,守護孩子幸福未來。台北:教育部。
江文慈(2013)。兒童諮詢與心理治療不可忽視的環節:家長為子女求助心理專業的阻礙。諮商與輔導,332,6-11。
刑志彬(2009)。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學校輔導工作之參與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佳玲(2006)。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曉美、王麗斐(2008)。國小兒童個案問題與輔導室對校外心理健康專業協助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北體學報,16,351-362。
趙曉美、王麗斐、楊國如(2006)。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國小校園服務方案之實施評估。教育心理學報,37(4),345-365。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陳秉華(1999)。邁向專業--台灣輔導界發展的回顧與前瞻。亞洲輔導學報,6,21-47。
張惠琴(2009)。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2),149-167。
蔡培村(2001)。教訓輔三合一的理論基礎。教師天地,110,6-16。
曹中瑋(2003)。心理師法對於國中小學學生輔導工作的影響。輔導通訊,85,46-51。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4)。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增訂版)。彰化:復文。
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2),149-167。
楊百川(2000)。高中生心理需求困擾之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楊國樞(1987)。現代社會傳統信念的變遷機制與方向。明報月刊,31(8),33-34。
吳武典(1987)。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1990)。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13-434。
王淑玲(2001)。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學生家長諮詢需求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淑玲(2003)。家長諮詢及家長抗拒諮詢的處理。諮商與輔導,216,11-14。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王文秀(1999)。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導工作者角色知覺與角色衝突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7,1-30。

英文部分
Boulton, M. (1983). On being a mother: A study of women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London, UK: Tavistock.
Branden-Muller, L. R., & Elias, M. J. (1991). Catalyzing the primary prevention revolution in the schools: The role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 73-88.
House, J. S. (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Knox, A. B. (1968).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needs of adults for education experiences as a basis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New York: Adult Education Depart, Teachers Collage, Columbia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022090).
Lane, K. L., Kalberg, J. B., Bruhn, A. L., Mahoney, M. E., & DriscoU, S. A. (2008). Primary prevention program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Issues of treatment integrity systematic screening, and reinforcement.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60(4),465-494.
Pennington, F. C. (1980). Need assessment: Concepts,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7, 1-1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J233629)
Saunders, S. M. (1993). Applicants' experience of the process of seeking therapy. Psychotherapy, 30(4), 554-564.
Saunders, S. M. (1996). Applicants' experienc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33(4), 617-627.
Schaffer, H. R. (2004). Introducing Child Psychology. Oxford: Blackwell.
Segal, M. (1985). A study of maternal beliefs and valu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
Stricker, G. & Rodriguez, A. R. (1988). Handbook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mental health. New York: Plenum Press.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