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次(1978)。幼兒體育遊戲。台北市:健行。 王宗平、許明珠、陳秋鳳、柯慧貞、陳惠玲、蕭迺新、潘韻君、劉文姬(2005)。幼稚園體適能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教育局。 王宗騰(2013)。從幼兒園新課綱提擬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實施策略。大專體育,126,15-22。 方黃裕、葉曉月、李詩賓(2013)。幼兒身體動作能力之研究。萬能商學學報,18,67-79。 朱海鳴、劉韋孝、楊建夫 (2008)。學齡前兒童運動能力檢測項目的選定。幼兒保育論壇,3,186-201。 吳美妹、陳英進(1990)。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李宜賢(2002)。兒童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永大。 李秋霞(2002)。幼兒發展評估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00-120。 李招譽 (2003)。臺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卓俊辰 (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林蔓蕙、林春生、邱金松、賴如海(1981)。幼兒體力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幼獅文化專業公司。 林風南 (1993)。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忠仁(1993)。由感覺統合功能談國小低年級唱遊教材。台灣省學校體育,5,12-15。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國瑞、蒲逸俐(2004)。台北市幼稚園5 足歲幼兒體能運動處方方案。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書怡(2014)。教保服務人員在身體動作領域之教學現況及專業成長需求(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屏東市。 幸曼玲、李昭明、周于佩、李碧玲(2011)。「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推動之途徑與方式。2011 年建構中央―地方―學校課程與教學推動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靜文、姜義材(1999)。學齡前幼兒體適能檢測之探討。大專體育,41,135-138。 張秀卿、施正人 (2003)。學齡前幼兒體適能實施與檢測之探討。嘉南學報,29,28-436。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 (2002)。幼兒體能測驗實務手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教育部(201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教育部。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教育部,全國教保資訊網教保課程處網址http://www.ece.moe.edu.tw/ 許麗鳳 (1996)。幼兒運動能力遊戲。台北市:書泉出版社。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Gallahue, D. L., 1996)。 許秀桃、戴玉林、曾淑平 (2005)。體適能課程對幼稚園兒童運動能力效果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5,141-153。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鄒碧鶴、張鳴珊、李岫蓉、顏懿汝(2004)。南部地區幼兒體能發展現況研究。嘉南學報,30,404-417。 盧素碧(197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盧明、廖鳳瑞(2005)。「國民教育幼兒班課程綱要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黃富順(2000)。幼稚園課程綱要修訂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黃國明(2003)。體操運動的前庭刺激課程對幼兒肢體協調能力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愫芬(2012)。臺東縣不同體位幼兒的體適能表現與身體活動量之研究 。幼兒教育年刊,23,93-112。 劉雅文(2002)。幼兒體能因子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台北市。 劉安鈞、林瑞興(2012)。體操運動對兒童感覺統發展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144-153。 楊淑朱、王連生、盧美貴、江麗莉(1998)。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楊淑朱、林淑蓉、蔡佳燕(2014)。不同性別、年齡及BMI之幼童在基本動作技能發展的比較。大專體育學刊,16,287-296。 闕月清(譯)(2005)。孩子,動起來!兒童體能教學。台北市:新視野。(Partricia Maude, 2005) Gallahue, D. L. (1996). Transfor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 Bredekamp & T. Rosegrant (Eds.), Reaching potentials: Transform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Volume 2.Washington ,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Morgenthaler, S. K. (2002). Wellness, fitness, and young children. Lutheran Education,137, 313-314. NASP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2). Active start: A stat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birth to five years. Oxon Hill, MD: Author. Preboth, M. (2002). Physical activity in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e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5, 1694-1696. Pollatou, E., Karadimou, K., & Gerodimos, V.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musical aptitude, rhythmic ability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 361-369. Parish, L. E., & Rudisill, M. E. (2006). Happe: Toddlers in physical play. Young Children, 61, 32-34. Sander S. (1994).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the profess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 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