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田振榮、黃國峰、李金玲(2003)。探討我國技職校院辦理建教合作之弔詭現象。技術與職業教育學報,6,29–38。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施現況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5(1),139–148。
何金樑、黃煜(2012)。21 世紀臺灣地區運動產業之回顧。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1)214–220。
吳榕峰、林琴珠(2001)。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問題探討。師友月刊,412,56–60。
呂謙、呂銀益(2002)。以Tyler Model 探討分析台灣地區大學院校運動管理課程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 1,74–91。
宋妙蓮、林雅玲(2006)。大台北地區大專校院實施產學合作現況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 ,34,309–324。
李東榮(2011)。我國私立大學院校產學合作現況與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英明(2007)。產學合作與產業人才培養。公共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系列:產學合作,產學雙贏,44–53。
李誠(2013)。高學歷、高失業時代,「企業實習」是救星,遠見雜誌,329,38-40。
沈昶如、葉姿伶(2004)。大專校院運動相關學系學生參與建教合作學習行為與實習滿意度之研究。2003 年11 月28 日,取自真理大學,郭正德教學平台網址http://wwwt.au.edu.tw/chengter/teach/thesis/thesis04-02.htm
孟繼洛(2003)。產學合作教育的新思維。技術及職業教育,76,17–20。
林房儹(2003)。運動產業分類與四P模型之探討。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1–13。
林建元、周慧瑜、楊忠和(2005)。當前台灣運動休閒服務人才供給與培訓重要課題。國民體育季刊,43(2),12-17。
林郡妙(2008,0404)。畢業即就業 產學合作創造工作機會。Career就業情報網。取自http://media.career.com.tw/epaper/enews/center_news.asp?no3=34451&page=487&keyword=&mpage=49&bpage=480
林清和(200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雙月刊,23,32–35。
林嘉芬(2012,10)。博碩士失業率逼近4%。Career就業情報網。2012年11月17日,取自http://media.career.com.tw/epaper/enews/center_news.asp?no3=47466
林騰蛟、張可立(2005)。政府在産學合作中的角色與作用。建國科大學報,24(3),139–156。
邱芳姿(2012)。我國技術學院學生校外實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金松(1992)。我國體育專業人力市場調查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邱淑華(2007)。公關專業知識的累積與傳承(未出版博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姜慧嵐(2005)。健身產業人力運用現況與管理趨勢。國民體育季刊,43(2),76–82。
洪偉盛(2004)。高等技職校院與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倪周華(2007)。淺談大學院校產學合作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0(2),45–55。
徐揚(2002)。台灣運動產業運動行銷管理人才專業能力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創刊號,161–183。
徐揚(2011)。大學運動行銷管理教育方式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5(2),344–350。
高俊雄(2005)。實務教學對運動賽會管理能力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1),1–22。
張作為(2006)。大學院校知識轉化與管理模式建置-以研發處之產學合作為對象。國科會應用科學學門提昇研發能量及成果發表研習會論文集,315–320頁。
張宏帆(2010)。產學合作與創新績效相關因素的關聯性。中華管理學報,11(2),3 1–44。
張育寧(2008)。讓你前程無憂的職涯資產。2008年6月3日,資料引自Career就業情報網http://media.career.com.tw/hot/hot_main.asp?CA_NO=383p094&INO=171
張家豪、林恩賜、許宏哲(2011)。建教合作對休閒運動管理相關科系學生之重要性及效益。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92–99。
張媛甯、郭重明(2008)。產學合作教育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1,111–150。
張媛甯、郭重明(2008)。德、英、美三國產學合作教育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4,67–94。
張露娜、陳麗梅、高婷婷(2009)。運用產學合作模式創造臨床急重症-護理人才培訓及教師雙贏之成效。秀傳醫學雜誌,9(1&2), 21-27。
教育部(2010)。產學合作推廣單位。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站。2013年01月16日取自:http://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aspx?s=4&n=17
教育部(2013)。師資培育法。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法令規章。網址: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769&KeyWordHL=師資培育法&StyleType=1。上網日期:102年1月21日。
曹承礎、劉水深(2008)。臺灣管理教育的創新與整合。策略評論,5,1–5。
陳建州(2010)。先進國家推展產學合作專案現況之分析。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4),53–76。
陳建州(2011)。技職院校推展產學合作專案制度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95–121。
陳淑玲、洪錦怡、鄭靖國(2006)。我國技專校院實施三明治教學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267–277。
陳雅惠(2006)。技職院校與服務業建教合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靖怡(2006)。休閒農場產學合作需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曾銘深(1999)。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5(3),80–98。
湯堯(2008)。大學推動產學合作技術能力指標系統的建構與應用。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
黃煜、蔡明政(2005)。職業運動事業組織營運管理人力需求與培育。國民體育季刊,43(2),44–51。
溫明忠(2011)。高等教育經濟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葉公鼎(2003)。運動產業總論-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鞋技通訊,126,18–26。
廖盈琪(2003)。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科技發展標竿,3(4),1–10。
廖偉傑(2009)。建教合作對運動管理學系學生重要性之探討。大專體育,100,29–35。
綦振瀛(2013,0924)。經濟文摘。聯合新聞網。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78052&kdid=AR10&r=6
劉江彬、黃俊英(2004)。智慧財產管理總論。台北,華泰文化。
劉常勇(2002)。管理教育應如何跨越知與行的障礙。產業管理學報,3(1),13–19。
蔡沛縈(2012)。臺灣公私立大學產學合作成效之包絡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35–59。
薛玉(2003)。以實例探討運用專案管理強化產學合作之作法。技職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及配套措施研討會論文集,76–81。
謝明玲、林秀姿(2012,1128)。就業力。天下雜誌, 511期。2012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45125&login=true&page=1
簡惠閔(2006)。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蘇維杉(2005)。台灣運動產業就業市場分析。國民體育季刊,43(2),31–36。 英文部分 Alegre, J., & Chiva, R. (2008).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test. Technovation, 28(6), 315-326.
Alves, J., Marques, M. J., & Saur-Amarala, I. (2007) . Co-ownership active interfaces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5(9), 1233-1246.
Azagra-Caro, J. M., Carat, G., & Pontikaki, D.(2010). Inclining the columns to make the temple lookstraight: a first glance at monetary indicators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19(2), 119-128.
Azagra-Caro, J., Carat, M. G., &Pontikakis, D. (2010). Inclining the columns to make the temple look straight: a first glance at monetary indicators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19(2), 119–128.
Bell, M.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8(2), 34-38.
Blakemore, C. L., Hawkes, N. R., Wilkinson, C., Zanandrea, M., & Harrison, J. M. (1997). The flight program: Nontraditional prepa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8 (5), 56-67.
Burnside, B., & Witkin, L. (2008). Forging successfu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51(2), 26-30.
Feiman-Nemser, S. & Buchmann, M. (1987). When is student teacher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3(4), 255-273.
Harding, R(2007). Foster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OECD-LEED programme. Liebman, J. S. (1998). Teaching operations research: Lesson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Interfaces, 28(2), 104-110.
Macdonald, D. (1999). The professional word of experienc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0(1), 41-54.
Martin, B. R., & Tang, P. (2007). The benefits from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SPRU Working Paper ,161.
Mitchell, M. F. (1992). Scholarly behavi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ethods teacher educators in Ohio. Journal of T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1), 303-314.
Perry, C. M. & Power, B. M. (2004). Finding the truths in teacher preparation field experiences. Teacher Educational Quarterly, 31(2), 125-136.
Schneider, R. C., & Stier, W. F. (2006). Sport management field experience as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suring beneficial outcomes and preventing exploitation. The Sport Management and Related Topics Journal, 2 (2), 3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