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1.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張家羽
作者(外文):Chang Chia Yu
論文名稱(中文):運動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效果評估之研究 -以102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effect on Event Identity System: In the Case of 2013 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Game in Yilan
指導教授(中文):黃煜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號:10024902
出版年(民國):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效果觀賞意願全中運賽會品牌
外文關鍵詞:Event Identity Systemadvertising effectwatching intention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Gamebrand of sport ev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運動賽會識別系統之廣告效益,並以102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為例,同時,藉由廣告效果評估之理論發展「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效果評估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共發出400份問卷,扣除漏填題項及無效問卷,共回收392份,有效回收率達98%。使用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正式問卷則是於全中運比賽期間至賽會現場發放及回收,並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17.0版進行資料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說明如下;第一、受訪者知道全中運賽會識別系統之中代言人的比例最高,共計336人(85.7%),相對地,未曾聽過或看過賽會標語的人數是最訪多的,共有102人(26%)。第二、針對賽會識別系統之廣告態度,結果顯示受者對於賽會名稱的顏色及字體呈現之喜好程度最低;而喜好代言人的程度最高。第三、針對賽會識別系統之品牌態度,代言人獲得受訪者最高的正面態度,顯示受訪者認為代言人將影響受試者對於賽會的品質及觀感程度,有正向之影響。第四、在觀賞意願部份,結果顯示代言人及吉祥物能夠影響受訪者觀賞意願最高;反之賽會名稱分數最低,推測賽會名稱字體及顏色的呈現,對於受訪者的觀賞意願的影響似乎存有負面的影響。第五、對於觀賞意願而言,代言人的廣告態度及品牌態度,對於受訪者的觀賞意願,具有最高的解釋力,顯示代言人的廣告效果預測觀賞意願之程度最高。
  本研究亦提出下列結論;第一、代言人的知名度與形象有效提升賽會行銷效益,因此,如何擴大其代言效益是重要事務。第二、結果顯示賽會本身的價值及品牌定位仍有許多努力空間,建議有必要分析本賽會之核心理念及發展願景以爭取更多的認同。另外,本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實務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of event identity system, taking 2013 National High School the Athletic Gamesin Yilan for example. The questionnaire of “assessment scale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on event identity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upon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ory of evaluation of advertising effects. A total of 4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392 were received and valid. Several statistic techniques were used,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ANOVA. SPSS version 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Several important results were illustrated. First, 85.7% respondents mentioned they were aware of the spokesperson, which was ranked the highest among all elements of event identity system. However, only 26% people who have never heard or seen the event slogan, which ranked the lowest. Second, spokesperson scored highest whereas the color and font of the name obtained the lowest score in the area of advertising attitude. Third, spokesperson also ranked the highest in brand attitude. This indicated spokesperson had a positively impact upon quality of the sport event. Fourth, the results represent that spokesperson and mascot influenceit the most highly whereas the name of the event influenced it the lowestin watching intent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the presentationof thesport event name, including its font and color, has not affected the watching intention of respondents.Fifth, the advertising and brand attitude of spokesperson can express the desire to watch sports events the most. It showed that advertising effect of spokespersoninfluences the watching intention the most.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First, the visibility and image of spokesperson effectively enhance market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event, therefore, how to exploitits endorsement affectswas the important task. Seco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efforts were needed to improve thevalue and brand positioning of this sport event. It suggested that sport event organizer should take a deep look of philosophy and vision of the event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recognition.In addition,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品牌及企業識別系統 8
第二節 運動賽會之識別系統 21
第三節 廣告效果的概念 32
第四節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之發展及識別系統現況 39
本章小結 4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9
第五節 研究調查與實施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2
第一節 賽會識別系統之廣告效果 62
第二節 不同賽會識別系統的廣告效果之差異 80
第三節 不同識別系統的廣告效果對觀賞意願之關係 8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中文部分 95
英文部分 102
【附錄一】 全中運識別系統之廣告效果評估量表 107


表目錄
表 2 - 1 企業識別系統之定義綜合整理 13
表 2 - 2 賽會事別系統之元素與其內涵及呈現方式 22
表 2 - 3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25
表 2 - 4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 26
表 2 - 5 100年彰化全國運動會之視覺識別元素 29
表 2 - 6 10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之視覺識別元素 30
表 2 - 7 近十屆奧運會之主題曲 31
表 2 - 8 廣告效果相關研究 34
表 2 - 9 全中運競賽項目發展情形 40
表 2 - 10 近年全中運賽會主題、吉祥物與主題曲 41
表 2 - 11近年全中運之大會標誌 43
表 3 - 1 全中運識別系統之廣告效果評估量表 48
表 3 - 2 項目分析摘要表 50
表 3 - 3 KMO值判別表 52
表 3 - 4 本研究預試問卷KMO值與球型檢定摘要表 53
表 3 - 5 本研究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53
表 3 - 6 本研究預試問卷之信度檢定 56
表 3 - 7 本研究預試問卷之因素構面信度檢定 58
表 3 - 8 本研究正式問卷發放地點及數量摘要表 59
表 4 - 1 受訪者背景資料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 62
表 4 - 2 賽會識別系統之知曉程度 64
表 4 - 3賽會識別系統知曉程度之廣告效果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 65
表 4 - 4 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效果 66
表 4 - 5 賽會識別系統之廣告效果構面分數 67
表 4 - 6 不同受訪者背景資料與標誌廣告效果之變異數分析 68
表 4 - 7 不同受訪者背景資料與標語廣告效果之變異數分析 70
表 4 - 8 不同受訪者背景資料與吉祥物廣告效果之變異數分析 72
表 4 - 9 不同受訪者背景資料與賽會名稱之廣告效果變異數分析 73
表 4 - 10 不同受訪者背景資料與代言人之廣告效果變異數分析 76
表 4 - 11 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效果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80
表 4 - 12 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效果變異數分析 81
表 4 - 13 賽會識別元素之廣告溝通效果與觀賞意願之相關 84
表 4 - 14 賽會識別元素之廣告溝通效果與整體觀賞意願之相關 85
表 4 - 15 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溝通效果與整體觀賞意願迴歸分析 85
表 4 - 16 賽會識別系統廣告溝通效果與觀賞意願整體迴歸分析 86
表 4 - 17 觀賞意願迴歸模式摘要表 86


圖目錄
圖 2-1 品牌識別設計表現分類 12
圖 2-2 企業識別系統構成因素關係圖 16
圖 2-3 企業識別系統結構圖 18
圖 2-4 企業識別(CI)組成要素 18
圖 2-5 賽會識別系統及其元素 21
圖 2-6 基本元素應用涵蓋領域 24
圖 2-7 「篆書之美」- 奧運會體育圖示 28
圖 3-1 本研究之架構示意圖 46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9

101年全國大專運校運動會官方網站。大會資訊.大會主題與標誌及吉祥物。2012年10月27日,取自 http://2012niag.isu.edu.tw/files/11-1000-91.php。
101年全中運官方網站(2012)。全中運揭幕開幕表演精彩吸睛。新聞中心:新聞快報。2012年10月27日,取自http://sport101.tpec.edu.tw/files/15-1000-560,c117-1.php
100年全國運動會官方網站(2011)。大會資訊。2012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twsport.org.tw/sport100/sport-logo.htm
99年全中運官方網站(2010)。大會資訊-大會LOGO。2012年10月27日,取自http://99sport.boe.ttct.edu.tw/public/web_page.aspx?id=29。
NOWnews(2008)。京奧/80年代中華棒球隊戰績輝煌 2001世界盃觸底反彈。2012年10月27,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8/08/14/11490-2320046.htm
丁方怡(2009)。廣告標語與圖片組合之廣告效果-以購物網站之橫幅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中央廣播電台(2012)。倫敦奧運揭幕。2012年9月15日,取自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68260
王藍亭、陳娜文(2010)。企業識別標誌圖像設計與形象策略之關連性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545-564。
王藍亭、郭皓安(2010)。從綠色觀點探討台灣企業之CIS設計-以Acer爲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565-577。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全華科技。
台北市政府體育局(2012)。臺北市政府體育局活動新聞稿--102年全運會「主題標語、標誌與吉祥物」設計。2012年9月12日,取自 http://www.tms.taipei.gov.tw/ct.asp?xItem=30241746&ctNode=44761&mp=10406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體育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城忠、曾淑萍(2011)。運動贊助對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以歐都納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2),119-143。
呂冠瑩(2008)。廣告學第三版–管理.策略.創意。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孟修(2009)。理性與感性綠色廣告訴求之廣告效果研究-以綠色生活型態為干擾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邱迺懿(1995)。企業識別系統中標誌意象之造形特徵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文貴、羅浣云(2011)。簡訊廣告標題與廣告訴求之廣告效果研究。行銷評論,8(2),267-284。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林佑儒(2009)。運動代言人對產品效益之探討。2009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30-35)。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貞吟(2004)。兩岸大學生對連鎖西式速食品牌個性認知及顧客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磐聳(2003)。包浩斯 /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磐聳(1985)。企業識別系統一版。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憶萍(1997)。女性消費者生活型態之區隔對汽車屬性、汽車銷售廣告訴求之偏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洪麗珠、陳月如、吳念潔、陳玫婷、尤珮文、張乃文、鍾雅婷(2008)。廣告效果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速食業電視廣告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3),187-195。
吳明隆(2003)。SPSS統際運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吳玟琪(譯)(2001)。建立品牌識別。台北: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Upshaw LynnB, 1995)
洪碩延(2007)。傅統圖案在現代標誌設計的新生命 以北京(2008)申奧、奧運標誌、吉祥物及奧運會體育圖示為例。中國廣告學刊,(12),119-136。
周靈山(2010)。2009世運在高雄形象廣告研究–以「全民共舞-王建民篇」廣告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7。
施霈蓮(2009)。觀光產業之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南投新聞網(2008)。97年全中運行銷產品暨贊助廠商簽約儀式記者會於97年1月2日在草屯鎮體育館舉行。2012年10月27日,取自http://ntsport.emmm.tw/?ptype=info#
孫朗(2010)。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教育資料庫,309。
徐君毅(2001)。研發與廣告支出與企業價值變動之因果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朗濤設計顧問群(1996)。No.1品牌: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台北:聯經。
許安琪、樊志育(2002)。廣告學原理。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登第(譯)(2005)。品牌領導。台北:天下文化出版。(Aaker & Joachimsthaler, 2000)
陳俞全(2012)。大型運動賽會識別系統建構之研究-以2011年全國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俞全、黃煜(2012)。大型運動賽會識別系統建構之解析。台灣運動管理季刊,15,37-49。
陳成業、徐玉榮(2011)。不同性別運動員代言人對消費者可信度、廣告效果及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1-18。
陳全壽(2004)。運動賽會管理 - 理論與實務(陳序)。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雍仁(2003)。整合行銷傳播於運動行銷之應用-以HBL「高中籃球聯賽」與adidas「街頭籃球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芃君(2010)。網路廣告表現形式的廣告效果之研究 以社交網路服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曼玲、姚立信(2010)。品牌個性與球隊認同感關係之評估-中華職棒球團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55-69。
張瓊文、卓聖格(2009)。商業設計學報,13,213-229。
張淑慧(2009)。部落格口碑的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張家維(2007)。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張文智、衛萬里(2005)。應用聯合分析法於商標設計之最佳化研究-以羅昇企業設計個案為例。設計學報,10(4),55-67。
張妙瑛(2009)。台灣體育史。台北:五南。
許惠珠、翁景明(1994)。音樂對廣告效果之研究。廣告學研究。(3),21-68。
黃蕙娟(2011)。運動賽會事件行銷暨其媒體效益分析之研究 - 以2004年~2008年ING臺北馬拉松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6),155-179。
黃煜(2008)。運動行銷學,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煜(2004)。提升我國職業棒球經營策略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4),28-34。
黃煜、林房儹(2000)。我國運動產業之分類與範疇。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27-28)。台中:台灣體育學院。
黃文星、黃淑琴、凃鈺城(2008)。閱聽眾語言態度與廣告效果關聯性之探討。朝陽商管評論。7(2),69-89。
曾漢壽(2010)。台灣企業如何打造自有品牌。經理人月刊,66,138-147。
彭金燕(2000)。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程紹同(2001)。第5促銷元素:運動贊助行銷新風潮。台北:滾石文化。
葉公鼎(2009)。大型賽會經營管理。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淑敏(2007)。直接電子郵件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葉憲清(1990)。學校運動會的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1),22–35。
雷文谷、宋威穎(2009)。王建民代言可信度與廣告效果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1),45-61。
蔡靜雯(2010)。金融業掀運動行銷熱。台灣銀行家雜誌,2010(8)。
蔡焜霖(1993),新廣告心理。台北:朝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清早、鐘金童(2009)。全國運動會品牌構建研究。載於張林(主編),體育賽事研究。157-178,中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賴佩婷(2006)。品牌故事及其結構與內容在不同商品類型下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戴遐齡(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運動賽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
韓豐年、戴孟宗、何瑋琳、呂謹伃(2011)。電信業者企業識別系統易辨性之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視覺傳達類,2011,467-476。
謝承勳(2003)。資訊科技產業商標感性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薛云道、李加耀(1998)。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2(2),34-40。
羅凱、林品章(2007)。高品牌價值之品牌識別設計傾向研究。設計學研究,10(1),47-68。
蘇維杉(2007)。運動產業概論。臺北市:揚智。
英文部分
Armstrong, G. and P. Kotler (2002).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6e, Prentice Hill, New Jersey.
Aaker, D. A. (1996).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and A. Biel, eds. (1992), 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ad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0.
Aaker, D. A. (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2012, August 18). Dictionary of Market Terms. From: http://www.marketingpower.com/_layouts/Dictionary.aspx?dLetter=B
Bauer, H. H., Stokburger-Sauer, N. E., & Exler, S. (2008). Brand image and fan loyalty in professional team sport: A refined model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SportManagement,22, 205-226.
Brown, S. C., Sutton, W. A. ,& Duff, G.. (1993). The event Pyramid: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4), 29-35.
Carter, D. E. (1995).Design 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s for small corporations. New York:Art Direction Book Company.
Chernatony, L. D. & McWilliam, G.,(1989). 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7(8),29-32.
Dodds, W. B., K. B. Monroe, and D. Grewal., (1991), 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 (3), 307-319.
Fishbein, M. and 1. Ajzen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ewood Cli ffs, NJ: Prentice-Hall
Farquhar, P.H. (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0(7), 7-12.
Gladden, J. M., & Funk, D. C. (2002).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brand associations in team spor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onsumer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6(1), 54-81.
Gardner, M. P. (1985). Dose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ffect brand attitude under a brand evaluation s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2), 192-198.
Henrion, F. H. K. & Parkin, A. (2001).Design Coordination & Corporate Image.London, UK: Studio Vista Limited.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Internat ional .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Upper Saddle River, NewJersey: Prentice Hall.
Krugman, H.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249-256.
Kotler, P. & K. L. Keller (2008), Marketing Management, 13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Leavitt, C. (1987), Understanding brand images: 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Lutz, R.J. (1986). The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A test of competing explan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130-143.
Lavidge, R. J. &Steiner, G. (1961).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Marketing, 25, 59-62.
Morrison, M. M. &Shaffer, D. R. (2003).Gender-Role Congruence and Self-Referencing as Determina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Sex Roles, 49(5), 265-275.
Mehta, A. (2000). Advertising Attitudes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3), 67-72.
MacKenzie, S. B. & R. A. Spreng( 1992).How Does Motivation Moderate the Impact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Processing on Brand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8, 519-528.
Morwitz, V. G. & Schmittlein D. (1992).Using segmentation to improve sales forestsbased on purchase intent: Which intenders actually bu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4), 391-405.
Olberding, D. J., Jisha, J. (2005). The flying pig: Building brand equity in a major
urban marathon.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4, 191-196.
Plunkett Research. (2010). Sport Industry overview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0, from: http://www.plunkettresearch.com/
Peters, R. L. (2005) .Worldwide Identity. Gloucester, MA: Rockport Gloucester & Icograda IDA.
Perry, A. &D. Wisnom(2004),品牌優生學,台北:滾石出版社。
Pitta, D. A. & Katsanis, L. P. (1995)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for Successful Br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4) , 51-65.
Rea,L. M. & Paker,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rers.
Schoeder, J. E. (2006). Review essay: identity-trademarks, logo types, & symbols. Design Issues.
Schultz, D. E., Martin, D., & Brown, W. P. (1984). Strategic Advertising Campaigns. Chicago: Crain Books, Division of Crain Communications, Inc.
Wheeler, A. (2006). Design Brand Identity.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Wilkie, W. (1986).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Yeh, J. T., & Lin, C. L. (2010). Measuring the effective of advertisements sent Via mobile phone: Implications of the appeal, endorser, and involvement model and purchasing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0, 38(2),  249-25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