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年全國大專運校運動會官方網站。大會資訊.大會主題與標誌及吉祥物。2012年10月27日,取自 http://2012niag.isu.edu.tw/files/11-1000-91.php。 101年全中運官方網站(2012)。全中運揭幕開幕表演精彩吸睛。新聞中心:新聞快報。2012年10月27日,取自http://sport101.tpec.edu.tw/files/15-1000-560,c117-1.php 100年全國運動會官方網站(2011)。大會資訊。2012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twsport.org.tw/sport100/sport-logo.htm 99年全中運官方網站(2010)。大會資訊-大會LOGO。2012年10月27日,取自http://99sport.boe.ttct.edu.tw/public/web_page.aspx?id=29。 NOWnews(2008)。京奧/80年代中華棒球隊戰績輝煌 2001世界盃觸底反彈。2012年10月27,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8/08/14/11490-2320046.htm 丁方怡(2009)。廣告標語與圖片組合之廣告效果-以購物網站之橫幅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中央廣播電台(2012)。倫敦奧運揭幕。2012年9月15日,取自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68260 王藍亭、陳娜文(2010)。企業識別標誌圖像設計與形象策略之關連性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545-564。 王藍亭、郭皓安(2010)。從綠色觀點探討台灣企業之CIS設計-以Acer爲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565-577。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全華科技。 台北市政府體育局(2012)。臺北市政府體育局活動新聞稿--102年全運會「主題標語、標誌與吉祥物」設計。2012年9月12日,取自 http://www.tms.taipei.gov.tw/ct.asp?xItem=30241746&ctNode=44761&mp=10406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體育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城忠、曾淑萍(2011)。運動贊助對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以歐都納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2),119-143。 呂冠瑩(2008)。廣告學第三版–管理.策略.創意。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孟修(2009)。理性與感性綠色廣告訴求之廣告效果研究-以綠色生活型態為干擾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邱迺懿(1995)。企業識別系統中標誌意象之造形特徵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文貴、羅浣云(2011)。簡訊廣告標題與廣告訴求之廣告效果研究。行銷評論,8(2),267-284。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林佑儒(2009)。運動代言人對產品效益之探討。2009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30-35)。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貞吟(2004)。兩岸大學生對連鎖西式速食品牌個性認知及顧客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磐聳(2003)。包浩斯 /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磐聳(1985)。企業識別系統一版。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憶萍(1997)。女性消費者生活型態之區隔對汽車屬性、汽車銷售廣告訴求之偏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洪麗珠、陳月如、吳念潔、陳玫婷、尤珮文、張乃文、鍾雅婷(2008)。廣告效果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速食業電視廣告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3),187-195。 吳明隆(2003)。SPSS統際運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吳玟琪(譯)(2001)。建立品牌識別。台北: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Upshaw LynnB, 1995) 洪碩延(2007)。傅統圖案在現代標誌設計的新生命 以北京(2008)申奧、奧運標誌、吉祥物及奧運會體育圖示為例。中國廣告學刊,(12),119-136。 周靈山(2010)。2009世運在高雄形象廣告研究–以「全民共舞-王建民篇」廣告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7。 施霈蓮(2009)。觀光產業之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南投新聞網(2008)。97年全中運行銷產品暨贊助廠商簽約儀式記者會於97年1月2日在草屯鎮體育館舉行。2012年10月27日,取自http://ntsport.emmm.tw/?ptype=info# 孫朗(2010)。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教育資料庫,309。 徐君毅(2001)。研發與廣告支出與企業價值變動之因果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朗濤設計顧問群(1996)。No.1品牌: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台北:聯經。 許安琪、樊志育(2002)。廣告學原理。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登第(譯)(2005)。品牌領導。台北:天下文化出版。(Aaker & Joachimsthaler, 2000) 陳俞全(2012)。大型運動賽會識別系統建構之研究-以2011年全國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俞全、黃煜(2012)。大型運動賽會識別系統建構之解析。台灣運動管理季刊,15,37-49。 陳成業、徐玉榮(2011)。不同性別運動員代言人對消費者可信度、廣告效果及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1-18。 陳全壽(2004)。運動賽會管理 - 理論與實務(陳序)。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雍仁(2003)。整合行銷傳播於運動行銷之應用-以HBL「高中籃球聯賽」與adidas「街頭籃球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芃君(2010)。網路廣告表現形式的廣告效果之研究 以社交網路服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曼玲、姚立信(2010)。品牌個性與球隊認同感關係之評估-中華職棒球團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55-69。 張瓊文、卓聖格(2009)。商業設計學報,13,213-229。 張淑慧(2009)。部落格口碑的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張家維(2007)。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張文智、衛萬里(2005)。應用聯合分析法於商標設計之最佳化研究-以羅昇企業設計個案為例。設計學報,10(4),55-67。 張妙瑛(2009)。台灣體育史。台北:五南。 許惠珠、翁景明(1994)。音樂對廣告效果之研究。廣告學研究。(3),21-68。 黃蕙娟(2011)。運動賽會事件行銷暨其媒體效益分析之研究 - 以2004年~2008年ING臺北馬拉松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6),155-179。 黃煜(2008)。運動行銷學,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煜(2004)。提升我國職業棒球經營策略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4),28-34。 黃煜、林房儹(2000)。我國運動產業之分類與範疇。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27-28)。台中:台灣體育學院。 黃文星、黃淑琴、凃鈺城(2008)。閱聽眾語言態度與廣告效果關聯性之探討。朝陽商管評論。7(2),69-89。 曾漢壽(2010)。台灣企業如何打造自有品牌。經理人月刊,66,138-147。 彭金燕(2000)。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程紹同(2001)。第5促銷元素:運動贊助行銷新風潮。台北:滾石文化。 葉公鼎(2009)。大型賽會經營管理。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淑敏(2007)。直接電子郵件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葉憲清(1990)。學校運動會的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1),22–35。 雷文谷、宋威穎(2009)。王建民代言可信度與廣告效果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1),45-61。 蔡靜雯(2010)。金融業掀運動行銷熱。台灣銀行家雜誌,2010(8)。 蔡焜霖(1993),新廣告心理。台北:朝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清早、鐘金童(2009)。全國運動會品牌構建研究。載於張林(主編),體育賽事研究。157-178,中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賴佩婷(2006)。品牌故事及其結構與內容在不同商品類型下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戴遐齡(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運動賽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 韓豐年、戴孟宗、何瑋琳、呂謹伃(2011)。電信業者企業識別系統易辨性之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視覺傳達類,2011,467-476。 謝承勳(2003)。資訊科技產業商標感性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薛云道、李加耀(1998)。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2(2),34-40。 羅凱、林品章(2007)。高品牌價值之品牌識別設計傾向研究。設計學研究,10(1),47-68。 蘇維杉(2007)。運動產業概論。臺北市:揚智。 英文部分 Armstrong, G. and P. Kotler (2002).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6e, Prentice Hill, New Jersey. Aaker, D. A. (1996).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and A. Biel, eds. (1992), 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ad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0. Aaker, D. A. (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2012, August 18). Dictionary of Market Terms. From: http://www.marketingpower.com/_layouts/Dictionary.aspx?dLetter=B Bauer, H. H., Stokburger-Sauer, N. E., & Exler, S. (2008). Brand image and fan loyalty in professional team sport: A refined model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SportManagement,22, 205-226. Brown, S. C., Sutton, W. A. ,& Duff, G.. (1993). The event Pyramid: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4), 29-35. Carter, D. E. (1995).Design 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s for small corporations. New York:Art Direction Book Company. Chernatony, L. D. & McWilliam, G.,(1989). 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7(8),29-32. Dodds, W. B., K. B. Monroe, and D. Grewal., (1991), 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 (3), 307-319. Fishbein, M. and 1. Ajzen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ewood Cli ffs, NJ: Prentice-Hall Farquhar, P.H. (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0(7), 7-12. Gladden, J. M., & Funk, D. C. (2002).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brand associations in team spor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onsumer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6(1), 54-81. Gardner, M. P. (1985). Dose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ffect brand attitude under a brand evaluation s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2), 192-198. Henrion, F. H. K. & Parkin, A. (2001).Design Coordination & Corporate Image.London, UK: Studio Vista Limited.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Internat ional .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Upper Saddle River, NewJersey: Prentice Hall. Krugman, H.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249-256. Kotler, P. & K. L. Keller (2008), Marketing Management, 13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Leavitt, C. (1987), Understanding brand images: 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Lutz, R.J. (1986). The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A test of competing explan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130-143. Lavidge, R. J. &Steiner, G. (1961).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Marketing, 25, 59-62. Morrison, M. M. &Shaffer, D. R. (2003).Gender-Role Congruence and Self-Referencing as Determina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Sex Roles, 49(5), 265-275. Mehta, A. (2000). Advertising Attitudes a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3), 67-72. MacKenzie, S. B. & R. A. Spreng( 1992).How Does Motivation Moderate the Impact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Processing on Brand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8, 519-528. Morwitz, V. G. & Schmittlein D. (1992).Using segmentation to improve sales forestsbased on purchase intent: Which intenders actually bu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4), 391-405. Olberding, D. J., Jisha, J. (2005). The flying pig: Building brand equity in a major urban marathon.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4, 191-196. Plunkett Research. (2010). Sport Industry overview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0, from: http://www.plunkettresearch.com/ Peters, R. L. (2005) .Worldwide Identity. Gloucester, MA: Rockport Gloucester & Icograda IDA. Perry, A. &D. Wisnom(2004),品牌優生學,台北:滾石出版社。 Pitta, D. A. & Katsanis, L. P. (1995)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for Successful Br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4) , 51-65. Rea,L. M. & Paker,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rers. Schoeder, J. E. (2006). Review essay: identity-trademarks, logo types, & symbols. Design Issues. Schultz, D. E., Martin, D., & Brown, W. P. (1984). Strategic Advertising Campaigns. Chicago: Crain Books, Division of Crain Communications, Inc. Wheeler, A. (2006). Design Brand Identity.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Wilkie, W. (1986).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Yeh, J. T., & Lin, C. L. (2010). Measuring the effective of advertisements sent Via mobile phone: Implications of the appeal, endorser, and involvement model and purchasing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10, 38(2), 249-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