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4)。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3),57-58。 王天苗(2009)。「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簡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3),108-116。 王天苗(2013a)。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99學年度調查資料使用手冊(電子檔)。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天苗(2013b)。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99學年度國小普通班教師問卷(電子檔)。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天苗(2013c)。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99學年度國小普通班教師問卷資料(電子檔)。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天苗、劉凱(2007)。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幼托園所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的現況分析(電子檔)。中原大學,桃園市。 王淑惠(2011)。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國小階段身障生在普通班接受教學調整與考試調整情形。雲嘉特教,13,23-30。 王瓊珠(2007)。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特殊教育之滿意度調查(電子檔)。中原大學,桃園市。 吳武典(1998)。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197-220。 李水源、陳琦蓉(2003)。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20。 李佳勳(2012)。屏東縣融合教育班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能學習需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市。 周杏樺(2006)。談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壓力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38,35-37。 周依潔(2012)。教養、親職能力及家庭參與對學前特殊幼兒的生活適應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市。 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2005)。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79-102。 林育毅、王明泉(2008)。從美國「IDEA2004高合格教師」看我國特教師資的培育。研習資訊,25(2),107-113。 林俊瑩、林玟秀、陳佑任(2013)。學前教師特教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學歷、年資與專業訓練的作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1),117-142。 林振隆(2005)。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穎昭(2009)。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穎昭(2010)。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61(2),46-67。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柯雅齡(2012)。國內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運作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8),38-41。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琇珠(2010)。非行兒少機構安置服務社工員之勝任感、風險感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3)。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日期:5月28日。取自http://www.set.edu.tw/ 章寶瑩(2012)。新北市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清溪(2004)。淺談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4),41-48。 陳瓊玉(2012)。南投縣幼兒園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心理,臺北市。 黃延圳(2005)。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專業知能、專業態度與所需支援服務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盈瑄(2012)。國中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決策及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麗娟、王振德(2003)。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指標之研究-以北區七縣市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27-41。 楊秀真、王明泉、程鈺雄(2008)。臺東縣國中小學普通班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能、專業態度與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27-38。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楊坤堂(2003)。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學生:認識與教學。特殊教育叢書(90)。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楊瑤華(2008)。政府機構採購專業人員訓練與職務勝任感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佩眞(2013)。融合教育中的學前教師特教專業知能、特教支援服務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婉莎(2010)。中部地區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淑芬、王天苗、洪永泰、蔡欣玶(2011)。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失敗樣本分析研究─以96學年度調查資料為例。特殊教育學報,33,125-150。 鄭惠甄(2013)。桃園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需求與具備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淑豪(2010)。融合教育下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翠媛(1998)。國小教師如何轉介及教育特殊兒童。教師之友,39 (1),52 - 56。 謝秀貞(1994)。醫社會工作者在職訓練與職務勝任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鐘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饒敏(1996)。臺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 1173-1182. Cheney, D., & Barringer, C. (1995). Teacher conference, student diversity, and staff training for the inclu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3, 174-182. Foote, N. N. & Cottrell, L. S. (1955).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unter, P. L., Coutinho, M. J., & Cade, T. (2002).Classroom factors linked with academic gains among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6(3), 126-132. Landrum, T. J., & Tankersley, M. (2000).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M. A. Winzer & K. Mazurek (Eds.),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ssues of inclusion and reform (pp. 163-174). Washington, D. C.: Gallaudet University. Phillips, S. D., Christopher-Sisk, E. K., & Gravino, K. L. (2001). Making career decisions in a relational context.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9, 193-213. Power, D., & Hyde, M. (200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of deaf and hardof -hearing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7(4), 302-311. Smalley, R. E. (1970).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ase work practice. In R. V. Robert & R. H. Mee(eds.), Theories of social case work (pp.82-85). Chicago. Stedman , D . J . (1990) .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changes in the wind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 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cial education . Aukland , New Zealand . White, R. W. (1959).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66, 297-334. White, R. W. (1963). Ego and reality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N. Y. :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